1949年10月1日15時,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這一刻,全世界都聽到了中國這條東方巨龍的呐喊: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從此,中國曆史開始進入新紀元。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麵臨的第一個艱巨任務,就是恢複生產。
其中,恢複鋼鐵生產是國家恢複生產的重中之重,由於破壞嚴重,恢複生產遇到了許多困難:因為停產多年,設備被拆、被盜,殘缺不全,尚存的設備,儀器也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
同時,原日本占領時所據有的企業,掌握技術的主要是日本人,中國工人多是從事體力勞動,不掌握技術。
另外,在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修複工程所需設備材料嚴重不足。在加上上國家財政困難,又適值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資金嚴重不足。
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倒,1950年6月,黨的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在今後三年左右時間,黨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恢複生產,首先恢複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解決動力、原材料問題,因此鋼鐵工業的恢複也就提到重要的位置。因為東北地區原有的重工業基礎較好,所以恢複工作的重點放在東北地區。而東北的重點則放在鞍鋼。
鞍鋼在恢複過程中,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最大關懷。
1949年春,黨中央、毛澤東就發出指示:
鞍山的工人階級要迅速在鞍鋼恢複生產。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澤東、周恩來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把蘇聯援助鞍鋼恢複生產和改擴建問題,包括建設鞍鋼“三大工程”,列為與蘇聯政府談判的重要議程,並取得圓滿結果。
在訪蘇回國途經沈陽時,毛澤東得知鞍鋼生產的鋼材已運往各地,他非常高興,連聲對身邊的同誌說:“鞍山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
1949年12月,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全國鋼鐵會議開幕式上,朱德就對鞍鋼的恢複和發展寄予厚望。
朱德對參加會議的鞍鋼代表說:
鋼鐵工業是一切工業的骨幹,我們首先要把東北的鋼鐵工業建設起來,發展東北也是為了全國。鞍鋼的恢複工作成績很大,對帝國主義、國民黨遺留下來的東西要好好利用,對技術人員,包括原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的人員也要充分信任,很好使用,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我們的工業是很有希望。
1952年,在我國國民經濟恢複階段已經取得巨大成就,新的建設高潮即將到來的時候,中共中央確定以東北工業基地為基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東北工業發展起來,並把鞍鋼作為東北工業建設的重點。
1952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示:
要集中全國力量首先恢複和改建鞍山鋼鐵公司。
李富春同誌在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也明確指出:
最重要的是,要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基本上完成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的建設,使這個基地能更有力地在技術上支援新工業基地的建設。
鞍鋼經過三年多的恢複性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於恢複工作是在日偽和國民黨遺留的基礎上進行的,原來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生產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等殖民地企業的根本缺陷並未改變。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國家規定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鞍鋼要在基本建設方麵完成從礦山到軋鋼的37項重點工程,基本上建成一個先進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由於黨和國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把鞍鋼作為全國建設的重點,即使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的嚴重關頭,也沒有動搖黨中央恢複建設新鞍鋼的堅定決心。
因此,鞍鋼“三大工程”的準備工作在恢複生產的同時,即已全麵展開。
正是在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下,才保證了鞍鋼三大工程的順利動工。0鞍鋼三大工程破土動工
1951年10月,國家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在全國政協會議上作題為《中國工業的目前情況和我們的努力方向》的報告,其中說:
到1953年,我們修建鐵路的鋼軌,就可以完全由自己解決了,大型鋼材、無縫鋼管及薄型鋼板也能大部分解決了。這些新廠的建設,對於我國的重工業,是會有一定的加強作用。
李富春的報告,實際上是向全國、全世界宣布:
1953年新中國將有新的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開工投產。
然而,當時鞍鋼的情況是無縫鋼管廠和大小軋鋼廠這兩項工程還僅僅是張藍圖,還沒有破土動工,要實現富春同誌提出的任務隻剩下不到兩年的時間。可見,當時鞍鋼建設者肩上的擔子還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