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12日蘇聯專家幫助完成了恢複和改造結鋼的總體規劃設計,其指導原則是:

擴大鞍鋼生產規模,使之大大超過以往達到的最高水平;建設新的大軋鋼廠,保證生產多種產品,以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需要。

隨著設計的完成,鞍鋼三大工程破土動工在即,鞍鋼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就變得格外迫切起來。

1951年12月13日,李富春親筆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報告,請求動員全國有關方麵的力量幫助鞍鋼建設“三大工程”。

12月17日,毛澤東批示:

完全同意,應大力組織實行。

1952年3用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就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方針、速度與地區分布問題,提出集中全國力量,特別是技術人員,首先進行鞍鋼的恢複與改建工程建設的方針,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首肯。

於是,在毛澤東批示的鼓舞下,全國各地派遣了大批有經驗的幹部和工人到鞍鋼參與三大工程建設。

負責基建的人員有了,但是,當時這些新來的建設者們大都沒有建設經驗,經驗缺乏成為一個瓶頸。

為了迅速扭轉被動局麵,鞍鋼建設者遵照中央和東北局、東北工業部的指示,根據國家建設鞍鋼的方針和總體設計的要求,積極開展工作,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

1952年2月之前,鞍鋼領導集體著重引導鞍鋼全體幹部從思想上加強對基本建設的認識。

接著,從1952年3月開始,鞍鋼領導集體采用“割韭菜”的辦法,先從生產單位抽調了15名老幹部,170名一般幹部,180名技術幹部以及大批技術工人轉到基本建設。

與此同時,中央從全國47個主要城市,70多個單位給鞍鋼調來近千名幹部和技術工人。

這樣,鞍鋼就有條件充實機構,擴充隊伍,著手建立12個職能處、一個駐國外小組、7個專業工程公司和5個主要工地,同時組建了政治部及政治工作係統。

從1951年7月到1952年7月,基建工人增加3倍多,技術人員增加兩倍多,幹部增加近一倍。

基建隊伍的加強,對扭轉1952年上半年基建工程完不成任務的局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大型、無縫工程,1952年8月份以前,每月平均隻完成計劃6%,9月份完成計劃19%。

加強領導,充實力量後,立見成效,10月份僅用20天便完成了全月計劃。

施工力量集結起來,鞍鋼領導集體就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培訓。

培訓的內容和方法是政治教育與業務教育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

培訓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短期訓練班、到現場實際操作、訂師徒合同等。

1952年,共培養了4300名技術工人,1000多名專業幹部。

在當時,鞍鋼還特別注重發揮知識分子在三大工程建設中的作用。

為了提高幹部和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鞍鋼領導集體還針對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蘇聯專家講課。這種理論聯係實際的學習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隨著鞍鋼生產和建設規模的逐步擴大,黨中央和東北局先後派了近500名地委級老幹部來鞍鋼,當時稱之為“五百羅漢”。

這些同誌絕大多數來自老根據地和部隊,他們不懂工業和技術,是所謂“白帽子”。

但是,這些同誌遵照中央指示,決心變外行為內行,如饑似渴地學習文化和技術。

鞍鋼領導集體為老幹部積極創造學習條件,成立了老幹部學校。

在培訓學校,學員按不同文化程度編班,每天早7時到9時上課,並常年堅持學習。

1951年,鞍鋼還選送55名老幹部和技術人員到蘇聯學習。不少同誌很快地掌握了專業技術,在“三大工程”和鞍鋼的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當時,東北工業部處以上幹部都要深入到鞍鋼的工廠、礦山。從采礦、選礦、燒結、焦化、煉鐵,到煉鋼、軋鋼等生產工序,一個一個看,一個一個聽,從頭到尾,向內行學習,向專家技術人員請教,包括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中的專家以及尚留在鞍鋼的幾位日本技術人員請教。

通過學習和實踐,鞍鋼建設者們逐步摸索到基本建設的規律和管理經驗。

隨著物資、人員到位,鞍鋼三大工程的籌備工作順利結束,三大工程開工已萬事具備。

1952年7月14日,無縫鋼管廠破土動工。

1952年8月1日,大型軋鋼廠破土動工。

1953年春天,七號高爐工程破土動工。

於是,從1952年下半年起,三大工程就開始轟轟烈烈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