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農業是我們工人階級的光榮任務。它直接關係到廣積糧,是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一件大事。
在中央的大力號召下,鞍鋼工人積極開展為農業服務運動。他們認真工作,為農業提供了對路的鋼材,為農村修理農具。為了全國農業的發展,貢獻了一個鋼鐵人所能做的一切。
在當時,國家給鞍鋼下達了一大批農業上打深井用的鑽杆、井管等61個品種、規格的無縫鋼管生產任務。
當時,全廠生產計劃已經安排得滿滿的,再安排新任務就有困難。
麵對困難,工人在討論中都說,支援農業是我們工人階級應盡的責任,農業需要什麼品種的鋼材就應該生產什麼品種的鋼材,什麼時候要就應該什麼時候給,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克服。
於是,全廠職工迅速行動起來,大挖生產潛力,自覺地為生產出打深井的鋼管出力。
為了保證鋼管質量,延長使用壽命,工人、幹部和技術人員對軋管機進行了聯合“會診”,提出了20多個解決方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把這批無縫鋼管按質、按量、按品種地生產了出來,並提前兩個月發送到遼寧、河北等打井第一線。
為了支援農業,鞍鋼每到春季都組織支農服務隊,帶著材料,背上工具到農村去,直接幫助農民修造農業機電設備。
該項支援農業活動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受到了農民兄弟的熱烈歡迎。
在當時,盤錦地區清水農場都是用手一塊一塊地製土坯燒磚,又累又慢。
鞍鋼支農服務隊去了以後,農民要求鞍鋼工人幫助做製磚機。
於是,在鞍鋼工廠黨委的支持下,支農服務隊5名同誌立刻動手幹起來。
缺少材料就東拚西湊,以舊代新;人手不足就實行多麵手,一個人做四五個工種的工作。
這樣一連忙活了一個多月,終於把製磚機製成裝好了,投入生產後又快又省力。
農民高興地說:“工農情誼深,黃土變成金!”
當然,鞍鋼作為鋼鐵工業的搖籃,作為一五計劃建成的第一個大項目,鞍鋼對工業的支援是最主要的。
在長春第一汽車廠建設過程中,鞍鋼就提供了很大支援。
1953年8月,在鞍鋼三大工程還在緊張施工時,鞍鋼機械供應站為了支援新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的建設,就派出了40多名挖土機司機,去第一汽車製造廠進行機械化施工。
在當時,鞍鋼每一台挖土機都配備了3班人員,而在第一汽車製造廠卻有一大片荒地需要挖掘,卻是有機械沒司機。
鞍鋼接到第一汽車廠的請求支援信後,當即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被派去第一汽車廠的挖土機司機,都是具有豐富挖土經驗的,絕大多數都參加過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設計大樓等工程的機械化施工人員。
當這批有豐富經驗的挖土機司機接到支援一汽的任務後,個個都非常興奮。
一個叫李德祥的挖土機司機接到任務後,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高興地說:“這是毛主席深切關懷的工程,我們到那裏去工作感到非常光榮。”
很多司機也都說:“是啊,我們是新中國最光榮的挖土機司機了,因為我們既參加了第一鋼鐵基地的建設,現在又要去參加新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的建設。”
還有司機表示:“我們支援一汽既是為咱們自己的榮譽,也是鞍鋼的榮譽。我們千萬別給鞍鋼的臉上抹黑啊。”
為此,這批挖土機司機經過討論,最後一致表示要做好三件事:
保證完成任務;
把技術交給別人;
把施工經驗帶回鞍鋼。
正如他們保證的那樣,挖土機司機到達一汽後,不僅勤奮勞動,推進了工程的順利施工,他們還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施工經驗傳給一汽的建設者。
鞍鋼司機的這種勤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獲得了一汽建設者的大力讚揚。
鞍鋼三大工程建成投產後,當年在第一個無縫鋼管廠工作過的大批青年骨幹,在我國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即1958年,就分批成建製地支援北京、上海、包頭、成都、太原、武漢、寶雞等鋼管廠。
據1959年2月新華社報道:
鞍鋼今年將為全國各地鋼鐵工業戰線和本企業培訓近10萬名新的技術工人。
鞍山鋼鐵公司和共青團鞍鋼委員會在18日聯合召開了培訓技工經驗交流大會。各廠礦到會代表都表示決心,要千方百計地加速培養新工人,為今年奪取1800萬噸鋼的戰鬥增加新的技術力量。
鞍鋼在1958年曾輸送出技工5000多人,代各地培訓出技工5000多人,有力地支援了各兄弟企業和全國鋼鐵生產大躍進。
會議總結了去年鞍鋼的新工人培訓工作,交流了經驗,認為以多種多樣優質鋼材和培訓鋼鐵企業的各類技術人材支援全國。
1959年,鞍鋼除了支援武鋼、包鋼等20多個大中小型鋼鐵企業大批技術工人以外,同時全國各地26個省、市、自治區將送來5萬多名工人委托鞍鋼培訓。
到目前為止,各地已送來委托培訓的工人27萬多名。
鋼鐵作為經濟建設的“骨骼”,它遍及各行各業,因此,在中國的大地上,在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所在的任何地方,幾乎處處可以看見鞍鋼人和鞍鋼產品的蹤跡。因此,鞍鋼被譽為“經濟建設的搖籃”。
鞍鋼源源不斷地給全國培養、輸送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支援全國的經濟建設項目,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鞍鋼奉獻的人才當中,後來,有的擔任了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有的走上了省市的各級領導職務,有的出任大型鋼鐵企業的經理或黨委書記,有的被評為蜚聲中外的優秀企業家,有的成為造詣高深的技術專家……
鞍鋼不僅培養了大量的領導和技術人才,還培養出了一大批精英模範,並把他們送到了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和崗位。
後來武鋼的李鳳恩,包鋼的唐嗣孝,冶金部的周傳典等,他們都是鞍鋼的早期建設者。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的傑出表現給鞍鋼創造了崇高榮譽。
在後來,長江之濱、塞外草原、燕山腳下、長城盡頭、黃浦江口,一座座新型鋼城的崛起,一個個奇跡的誕生,無不浸透著鞍鋼人燃燒的汗滴和滾湯的血液。
鞍鋼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連同青春與理想,一起鑄進了祖國鋼鐵事業崛起的基座。
作為鞍鋼人母體的鞍鋼三大工程,也成為了新中國建設史上無比輝煌的豐碑。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團結出版社
《共和國五十年珍貴檔案》中央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
《共和國經濟風雲》趙士剛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
《華夏金秋》柏福臨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共和國開國歲月》張國星何明著中共黨史出版社
《毛澤東與陳雲》王玉貴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
《周恩來傳》金衝及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開國領袖毛澤東》王朝柱著中國戲劇出版社
《陳雲傳》金衝及陳群著中央文獻出版社
《鞍鋼讚歌》紀征民王維洲等著遼寧人民出版社
《鞍鋼英雄譜》本書編委會編遼寧人民出版社
《發憤圖強的業績》畢昭平著遼寧人民出版社
《全國支援鞍鋼鞍鋼為了全國》中共鞍山市委宣傳部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