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斷地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鞍鋼大型廠廠房麵積由開工時的47萬多平方米擴增到66萬多平方米。
與大型軋鋼廠相同,無縫鋼管廠與七號高爐投產後克服了種種困難,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投產後,七號高爐遇到了很多技術上、操作上問題,經過全爐幹部職工的努力,各種問題都被最終克服了。
七號高爐開爐不久,在堵鐵口時,由於電炮操作失靈,鐵口堵不住,高爐被迫休風。
休風後,經檢查發現原來是電纜線被噴射的渣鐵燒壞短路,找到原因後,技術人員很快搶修,重新更換新電纜,並恢複了生產。
然而,在運營時,同類事故仍時有發生。麵對此類問題,技術人員非常重視,還專門開會討論解決辦法。
後來,經大家研究分析,終於尋找出避免電纜再被燒壞的辦法,改變了電纜鋪設的位置,並增設了隔熱保護材料。
這樣才防止了上述事故的再次發生,保證了電炮的正常操作。
還有一次,七號高爐工人在使用開口機開鐵口時,由於操作不熟練,使用不當,把鐵口突然打開,鐵水奔流而出,發生了工人被燒傷的事故。
事故發生後,工人對開口機的使用爭議了起來,有些工人提出開口機不好用,還不如用釺子、榔頭開鐵口呢!因為他們認為釺子、榔頭開鐵口他們有經驗,能把握分寸,雖然苦點熱點,但不至於燒傷。
從此,有一段時間開口機擱置不用。技術人員和幹部發現這個問題後,非常重視,他們一麵組織研究如何掌握好開口機的操作,一麵做工人的思想工作,說服那些抵製開口機的工人,大膽實踐,不斷摸索使用開口機的竅門,同時對開口機操作裝置進行適當改進。
經過一段時間實踐摸索,有一個班終於摸索了一套使用開口機的經驗。
於是,領導幹部再次用事實做思想工作,並總結推廣使用成功班組的經驗。
經過半年左右時間的實踐,全爐各班組都掌握了開口機的使用問題,從此,既減少了開鐵口的繁重勞動,保障了安全,又縮短了開鐵口的時間。
工人們嚐到了甜頭,一旦開口機發生故障,馬上把它修理好,保證正常使用。
就這樣,在各級領導的領導下,經過一年左右時間,通過全爐職工刻苦學習,大膽實踐,全部職工掌握了蘇聯提供的新設備與先進的煉鐵新技術,駕馭了全國最大型高爐的生產操作,產量達到設計水平,提高了生鐵質量,降低了焦比,實現了高產、優質、低耗的奮鬥目標。
1955年,七號高爐的生產業績,在鞍鋼煉鐵廠與全國煉鐵行業中名列前茅。
1956年4月,七號高爐代表王洪順還出席了全國總工會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大會授子七號高爐全國先進生產集體的榮譽稱號。
會議之後,王洪順向七號爐全體職工作了詳細傳達,全爐職工受到極大鼓舞,紛紛表示,決心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多出鐵、出好鐵,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在一五時期,鞍鋼勝利完成“一五”計劃,基本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大型鋼鐵生產基地。
“一五”計劃時期是鞍鋼大規模建設和生產發展的興盛時期。
在此期間,鞍鋼還擴建了大孤山、東鞍山和弓長嶺三座鐵礦山,使大孤山礦成為我國第一座最大的機械化、電氣化露天鐵礦。
恢複和改造了煉鐵廠的三、五、六、八、九號高爐和第二煉鋼廠,擴建了耐火材料廠和化工總廠煉焦爐。
開始新建第二軋鋼廠、第二薄板廠和第二中板廠,以及相應的動力、機修、運輸和生活輔助設施。
這些工程的按期或提前竣工投產,加上對解放前殘存老廠、老設備的技術改造,實現了總體設計規劃的預期要求,勞動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在技術革新方麵,煉鐵廠的三、九號高爐采用了高壓操作新技術,全廠高爐綜合利用係數達到每日每立方米14噸的效率,接近當時蘇聯先進的高爐水平。
第一煉鋼廠在二、六號平爐上采用了鎂鋁磚堿性爐頂,為強化平爐冶煉創造了條件。
1953年,鞍鋼的鋼產量為9526萬噸,1954年的生鐵產量為15051萬噸,先後突破解放前昭和製鋼所的最高年產量水平。
1957年,生鐵產量提高到3361萬噸,鋼產量提高到29107萬噸,鐵與鋼的生產能力已基本達到初步設計方案規定的指標。
“一五”期間,鞍鋼完成基建投資總額1729億元,累計上繳利潤224億元,超出同期國家對其基建投資。
為此,鞍鋼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參與過三大工程建設的寒力,後來在回憶這段曆史時,還填了一首《漁家傲》來作為對鞍鋼“三大工程”的懷念和頌揚,他寫道:
百廢俱興定基調,優先鋼鐵為頭炮。
鋼都起步複工早。
莫嘲笑,鞍鋼沒種高梁草。
“三大工程”為主導,“一五”宏圖奠基好。
人才物力全國保。
忘不了,“四化”征途重擔挑。
後來,著名詩人朱赤、周以純寫成長詩《太陽都市》,抒寫了鞍鋼的風雨曆程,歌頌了建設者的風姿。詩寫道:
這腳音
怎能從我好的記憶中
磨滅
就像那鐵水
第一次從我們手中飛濺時
轟轟烈烈的心旌搖曳
那刻骨銘心的英雄意識
我們守候著它耀眼的姿勢
呱呱墜地的嬰兒
那是我們
全部理想與精血
在高爐母體裏孕育的
生命的延續與張揚
……
太陽都市
不僅僅生產鋼鐵
一行行太陽都市生長的詩
在這片熱土上
多麼豐富多彩的飛翔與舞蹈
……
在勞動中創造
在智慧裏升華
在總結中前進
在前進中抵達更加高級的境界
抵達必然王國的巔峰
……
太陽都市的太陽,正是鞍鋼的建設者們,正是他們在創造奇跡、在譜寫詩篇,是他們在支撐著這個鋼鐵巨城,也是他們在托起明天的太陽,完成著一首大工業的黑色冶金交響曲。
鞍鋼三大工程的建成與投產運營,打響了新中國大規模建設的第一炮,它像衝鋒的號角,激勵著全國人民為建設繁榮富強的新中國而奮勇直前!鞍鋼積極支援全國
1953底,鞍鋼三大工程投產後,鞍鋼一邊進行建設,一邊開始了支援全國的活動。
這是因為鞍鋼“三大工程”的建設和投產得到了全國的支援,而全國再建新的鋼鐵基地、新的無縫鋼管廠,鞍鋼當然有義不容辭的支援義務。
早在1950年,毛澤東就提出:“既出鋼材,又出人
才。”
這就是後來在鞍鋼內部形成的口號:
既出鋼材,又出人才。
全國支援鞍鋼,鞍鋼支援全國。
為了響應中央號召,鞍鋼在支援全國時,積極開展了對農業的支援。
在“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指引下,鞍鋼許多工人、幹部和技術人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為支援農業作出貢獻。
不少職工揮筆寫文章,談工業支援農業的體會。
勞動模範、鞍鋼第一煉鋼廠老工人李紹奎,還有勞動模範、鞍鋼科技處副處長、工程師王崇倫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