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投產運營
●華明說:“祖國交給鞍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的基本建設任務,已經以優良的質量提前完成。”
●農民高興地說:“工農情誼深,黃土變成金!”
●李德祥接到任務後,高興地說:“這是毛主席深切關懷的工程,我們到那裏去工作感到非常光榮。”
● 投產運營三大工程舉行投產典禮
1953年12月26日,對於鞍鋼人民,對於鞍山人民,乃至全國人民都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
在這一天,鞍山鋼鐵公司隆重舉行“三大工程”投產典禮。
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鞍山市各界人民,早就開始喜氣洋洋地忙著進行各種籌備活動。
由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幫助設計的大會會場,為了保證施工完成,建設者不分晝夜地進行搶建。
在市區的主要街道和工廠區的建築物上,市民們也懸掛起巨幅標語和千百麵彩旗。
各機關、學校和商店門口,也掛上了成對成排的燈籠。
為了通過三大工程投產的具體事實,向工人和全市人民群眾進行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教育,無縫鋼管廠廠長向全體職工進行了兩次報告,講解三大工程開工生產對貫徹實現總路線的意義。
無縫鋼管廠的職工還趕製了說明無縫鋼管用途的宣傳畫和標語。
鞍山鋼鐵公司第五宿舍俱樂部和鐵東俱樂部,也積極籌備慶祝三大工程竣工的圖片展覽會。
鞍山市文工團和各文化館、文化站領導的業餘劇團,為了慶祝三大工程開工典禮和向參加建設工程的職工作慰問演出,積極趕排精彩的節目。
正在鞍山演出的京劇著名演員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和馬連良等,也準備繼續留在鞍山,參加三大工程開工典禮的演出。
全國總工會還專門發來賀電。賀電說:
鞍山鋼鐵公司新建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改建自動化七號煉鐵爐三大工程已經勝利完成並正式開工生產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欣慰地向鞍鋼全體工人、技術人員、職員和各部門領導幹部致以熱烈的祝賀。祝賀你們非凡的成就。
三大工程的完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具有極為強大的力量的表現,是我們國家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一個新的勝利。三大工程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曆史上是輝煌的一篇,是我國在1953年工業建設上的一項最值得紀念的大事。三大工程將對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起重大的作用。
應中央人民政府邀請,特來參加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第七號煉鐵爐開工典禮的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冶金工業部部長伊·費·捷沃西安,蘇聯運輸和重型機器製造工業部計劃管理局局長鮑貝列夫,對外貿易部第二出口管理局局長布西金和冶金工業部負責工作人員奧布洛姆斯基也同車到達。
同車前來的還有蘇聯駐我國大使尤金,大使館參讚華司考、阿希波夫,商務副代表那維琪。
為了表達蘇聯專家為三大工程作出的巨大貢獻,當時,很多人都去車站歡迎蘇聯代表一行。
去車站歡迎的有東北行政委員會第一副主席林楓,中共鞍山市委員會書記韓天石、副書記劉家棟、丁秀,鞍山鋼鐵公司代總經理華明、副總經理王玉清、鞍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維民、王一新以及鞍山市特等勞動模範孟泰、張明山、黃德茂、王崇倫、武玉蘭和各界人民代表200餘人。
當蘇聯貴賓們下車時,受到鞍山市各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少年先鋒隊員們並向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捷沃西安等獻花。
晚上,鞍山市人民政府和鞍山鋼鐵公司設宴歡迎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捷沃西安一行。
12月26日,這個慶典的日子終於到來了!
這一天,鞍鋼工地到處紅旗招展,人民臉上都掛著抑製不住的喜慶。
慶典現場更是鑼鼓喧天,彩帶飛揚。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高崗,重工業部部長王鶴壽,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冶金工業部部長伊·費·捷沃西安,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等參加了開工典禮。
典禮開始後,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副書記、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林楓發表講話,他說:
幾年來鞍鋼全體職工在黨的領導下,在建設鞍鋼和實現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事業中獲得重大成就,鞍鋼這三項重要工程,規模宏大,技術複雜,在建設過程中曾遇到很多困難,由於全體職工發揮了高度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工人階級堅強不屈的毅力,在全國人民積極支援和蘇聯專家的熱情幫助下,虛心學習,勤苦鑽研、克服了一切困難,僅僅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完成了十分艱巨的任務。
鞍鋼代總經理華明在致詞中說:
祖國交給鞍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的基本建設任務,已經以優良的質量提前完成。
12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題為《我
國工業建設的重大勝利》,社論指出:
三大工程的開工生產,大大加強了我國的鋼鐵工業。鞍山鋼鐵公司將日益發揮出巨大的潛力,支援全國的工業建設,有力地推動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鞍山三大工程的建設曆時9個月至15個月的時間,於10月份和12月份內相繼竣工並投入生產。
這也宣示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大型項目率先完成,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會發揮重大作用,將為國家生產出大批工業、運輸業、國防建設以及農業所不可缺少的各種鋼材和生鐵,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三大工程開始投產運營
1953年底,鞍鋼三大工程紛紛開始投產運營。
在投產運營前,三大工程為了切實組織好現代化生產,很早就開始了對員工培養。
早在1952年初,大型軋鋼廠就從各兄弟廠礦抽調3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骨幹,還調配來10多名大專畢業生,到蘇聯去學習生產管理。
同年7月,正式成立大型軋鋼廠生產機構,任命李文為大型廠廠長。
1953年5月,鞍鋼公司黨委決定調第一煉鋼廠黨委書記劉國華同誌任大型廠第一任黨委書記。
至1953年底,大型軋鋼廠全廠職工按設計定員為64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為200人,工人400多人,已陸續進入生產崗位。
為了切實做到按期投產,大型軋鋼廠黨委首先開展了職工培訓工作,以提高職工的技術業務水平。
同時,對各生產崗位還製定了崗位操作和技術安全規程,並組織大家認真學習和認真貫徹執行。
此外,大型廠還積極進行了機電設備的備品備件和生產所必需的工器具的準備工作,以確保設備正常運轉。
在設備驗收和試車初期,蘇聯開工生產專家20多人,由下塔吉爾大型廠生產副廠長卡爾尼洛夫為組長來到鞍鋼,幫助大型廠認真進行設備調試和生產準備工作,並協助建立了企業管理機構,補充編寫和修訂了各項技術操作規程與各種規章製度。
竣工投產後,在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下,鞍鋼大型廠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積極組織生產,精心維護設備,使建設工程迅速達到設計能力,並使產品質量保持了優質水平。
1954年,大型軋鋼廠生產鋼材即達到20萬噸,第二年就超過了設計生產能力,鋼材產量達到35萬噸,比預計達產時間提前3至6年。
1963年,大型軋鋼廠自行設計製造出重軌、型鋼自動翻鋼機,結束了用人工翻鋼的曆史。
1966年研製成功並大批生產25米重軌,從而大大提高了鐵路鋪設速度和機車行車速度,也使機車運行壽命大幅度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