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可以是一個犀利的人(1 / 1)

如果不是倫敦奧運會中國羽毛球的女雙風波之後,作為主任的劉鳳岩在接受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采訪時代表乒羽中心公開道歉,進而引發體育愛好者和諸多網友的關注,那麼“劉鳳岩”這個名字也許會像之前幾十年那樣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存在於中國體育界的內部,偶爾作為代表團的團長或者賽事的頒獎嘉賓低調出現,而不是像在倫敦時那樣,突然高調地成為新聞人物。

實際上,這個時候,劉鳳岩已經過了退休的年齡,他的倫敦之行是在為乒羽項目站最後一班崗。那之前,作為中國乒羽中心的掌門人,劉鳳岩已經在主任的位置上前前後後待了12年時間,這兩個項目在他任上丟掉的世界大賽的金牌屈指可數,稱他為金牌背後的大管家,並不為過。而他從北京北郊的北京體育大學以一個大學老師的身份來到位於城市腹地的體育館路,也有26年的時間了。26年來,這條路上也並非風平浪靜,劉鳳岩一葉扁舟穿行其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學而優則仕”的劉鳳岩在乒羽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遭遇到的是管理學上的難題:一個被認為是“外行”的領導者如何執掌一個強大的機構?

本期雜誌對於這個難題有諸多探究,不僅來自劉鳳岩本人,也來自於他的上下級和同事。當然,我們並非從解題的角度進行采訪,而是希望還原優勢金牌項目管理者的管理哲學。

對於劉鳳岩而言,還有一個難上加難的因素,因為他要管理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強勢的金牌項目。從硬指標上,這兩個項目的金牌不能丟;從軟指標上,這兩個項目不能出事兒。

很不巧的是,倫敦奧運會上,硬指標與軟指標發生了衝突,最終軟指標服從於硬指標。我們當然可以從價值觀和“激勵一代人”的角度來討論這件事情,但這已經不是劉鳳岩可以左右的了。

在為這期雜誌進行封麵拍攝的時候,我們把地點選在了劉鳳岩的辦公室,他穿上了4年前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禮服,戴上了北京奧運會後他被授予的“中國奧林匹克金質獎章”。像以往所有拍攝活動一樣,我們希望被拍攝者表情自然。

然後,我們就發現了現在用在封麵上這張目光犀利,不怒自威的照片。

原來,他可以是一個犀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