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1 / 3)

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

●1954年10月7日,新疆軍區遵照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決定,發布命令:“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

●周恩來在會上表示:“人民解放軍要駐守邊疆,保衛邊疆,不能長期靠別人吃飯,自己不生產是不行的。”

●王震將軍的棉衣早已被汗水浸濕,寒風一吹,竟結上了一層冰霜。然而,他還是躬著腰,邁著穩健的步子拉著爬犁往前趕。

● 新疆建設兵團成立

共和國故事·屯墾戍邊中央決定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954年10月7日,新疆軍區遵照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決定,發布命令:

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

中央決定駐疆人民解放軍105萬官兵集體就地轉業,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為一支肩負“生產隊、工作隊、戰鬥隊”等重要任務,並寓兵於民、勞武結合的特殊部隊,執行屯墾戍邊的偉大曆史使命。

10月25日,新疆軍區發布《公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組織機構及管轄部隊番號》的命令,從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有了自己的番號,並於11月1日正式開始辦公。

兵團的籌建始於1953年5月。在當時,新疆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及西北軍區的命令,將所屬部隊整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

1954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發電報給西北軍區、西北局和軍委總參謀部,提出關於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其領導機構、名稱的請示報告。

8月6日,中央軍委總參謀部複電新疆軍區:同意二十二兵團與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合並,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10月7日,新疆軍區遵照中央軍委、總參謀部8月6日決定發布命令,宣布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

由上可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在新疆駐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也是新疆軍區在大生產運動中取得的豐碩成果。毛澤東號召軍隊發展生產

早在1949年12月5日,新中國剛剛成立,麵對全國龐大的人民解放軍,毛澤東主席曾發布命令。

命令如下:

除繼續作戰和服勤者而外,應負擔一部分生產任務,使我人民解放軍不僅是一支國防軍,而且是一支生產軍,借以協同全國人民克服長期戰爭所遺留下來的困難,加速新民主主義的建設。

周恩來在一次會議上也表示:

人民解放軍要駐守邊疆,保衛邊疆,不能長期靠別人吃飯,自己不生產是不行的。

事實上,中央之所以讓部隊發展生產,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軍隊自力更生,同時有利於地方的發展。

中國屯墾事業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古時候,連接西域與中原的唯一通道是河西走廊,地處河西走廊一端的新疆,其屯墾戍邊政策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曆代王朝深知“屯墾興,則國防鞏固,屯墾廢,則邊防鬆亂”,因此均視屯墾事業為安邦定國的大政方略,提倡軍隊屯墾務農,減輕民眾負擔,以利鞏固邊防。

此項政策在曆史上就常抓不懈,並代代相傳。

從西漢時起,中國就把屯墾戍邊做為守衛邊疆、穩定邊疆和開發邊疆的一項重要政策。

一直到清朝,在西部新疆同樣大興屯墾,而且將屯墾範圍由北疆逐步擴大到南疆。

新中國成立後,進入新疆的部隊較多,但在當時,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使得給駐守邊關的大量軍隊提供給養成了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到1949年底,解放軍已經解放了除西藏、台灣及一些海島以外的國土,新中國已經誕生。但在當時,黨和政府正麵臨醫治戰爭創傷、克服經濟困難、迅速恢複和發展生產的嚴峻局麵。

民以食為天,吃飯第一,全國有億萬人要吃飯,工廠生產要原料。但全國糧、棉、油、肉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當時嚴重短缺。因此,加快發展農業生產的任務十分緊迫。

同時,隨著戰爭的結束,一方麵,龐大的軍隊開始整編,有200多萬解放軍官兵需要妥善安置。另一方麵,新中國漫長的邊防線又亟待加強和鞏固。

1950年初,新疆軍民麵臨新的困難是民生凋敝,百業待舉。進疆部隊加上民族軍和起義部隊,總共有20萬之多。

在當時,部隊實行供給製,吃穿用都由國家提供,另外還要發津貼。而在1949年底,新疆地方的財政收入對於龐大的軍隊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駐疆部隊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衣服、鞋子都爛得沒法穿,而且冬天沒有厚衣服。在夥食方麵更是條件極差,沒油沒肉,蔬菜很難吃到,大多時候戰士們都是將饃饃蘸著鹽水吃。

麵對建國之初的上述諸多問題,中央軍委和新疆軍區都在思考著應對的辦法。讓駐守邊疆的軍隊就地從事生產,實行自給自足,是屯墾戍邊政策產生的根本原因。新疆軍區開展生產自救

駐疆部隊和廣大人民群眾所麵臨的困難牽動著中央領導的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十分重視,並在一起商量應對的辦法。

緊接著,中央向新疆軍區發出了如下命令:

組織軍隊參加農業生產,確保糧食供應。

為解決這個問題,熱愛農業的新疆軍區代司令員王震首先響應中央號召,向新疆部隊發布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命令。

為了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王震毅然作出指示:

全體軍人一律參加生產勞動,不得有任何人站在生產勞動之外。全疆部隊除擔任祖國邊防警衛和城市衛戍勤務的任務外,必須發動11萬人到農業生產戰線上去。

王震作出指示後,駐疆部隊廣大指戰員在天山南北按照師團布點,就地駐防,就地屯墾,為此進行了部署:

第二軍向塔裏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進軍,擬定了種地計劃;

第六軍向準噶爾大戈壁開戰,製定了開荒計劃;

第五軍在伊犁、塔城、烏蘇一帶,製定了種地計劃;

整編後的二十二兵團則準備在經過教育改造後,投入生產,製定了種地任務。

從此,駐疆廣大官兵一手拿鎬,一手拿槍,迅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1950年2月,迪化的冬天,大地白皚皚一片,遍地堅冰,寒流肆虐。

按理說,此時人們應該在屋裏守著爐火取暖,可這會兒人們卻全都湧到了街上,比過年還熱鬧,不知道在這裏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