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聽見人群有人在議論:“呦!那不是‘胡子司令’嘛?”
“這麼大的官也來拉石頭,少見呀!”
“真是改朝換代了,共產黨的大官和當兵的一樣,幹這麼重的活,以前哪裏見過?”
“這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原來,人們正在議論的“胡子司令”,就是解放軍高級將領、大名鼎鼎的王震將軍。他正走在隊伍最前麵,帶領著戰士們建設和平渠的第一期工程。
王震將軍那件破舊的棉軍衣早已被汗水浸濕,寒風一吹,竟結上了一層冰霜。此刻,他正走在戰士們拉石頭的隊伍前麵,躬著腰,拉著爬犁往前趕。
在王震身後,還有六軍軍長程悅長、政治委員張賢約等人。
戰士們看到司令員衝鋒在前,都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一個個更是鬥誌昂揚。
街上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把王震團團圍住。王震隻得暫時停下來,對群眾說道:“人民解放軍發展生產,就是為了減輕新疆人民的負擔,為各族人民辦好事。”
群眾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王震的話讓所有的人都對新疆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之後,街上的人主動加入這熱火朝天的大軍中,有地方機關的工作人員,也有各民族的普通群眾。拉石頭的隊伍越來越多,越來越長。沒有幾天的工夫,拉運的石頭便堆積如山。
麵對這種場景,負責這次工程的樊寶雲老工程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他在日記裏寫道:
王震司令員提出用人力拉石頭,我口裏不說心裏卻想,簡直是笑話。嘿!事實跟我想的完全不同,從沒見過這樣的軍隊——挖片石原計劃一人一天頂多兩方,結果平均一天4方多;拉石頭原計劃一人一天90斤,結果平均在100斤以上;更出人意料的是,營長、團長、師長、乃至軍長、司令員,都同戰士一塊拉石頭。這簡直就是奇跡,是天下的大奇跡!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和平渠的第一期工程就完成了,大大增加了灌溉麵積。這條解放軍指戰員和各族人民用汗水和心血修成的大渠從迪化的中心地段流過,把各族人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在和平渠放水典禮上,王震激動地說:“這渠裏流的是我們各族人民的汗水,這是我們人民解放軍為新疆和平建設獻出的第一份禮物!”
後來一個戰士寫了一首打油詩,表達了廣大戰士們高漲的熱情。打油詩如下:
一牛拉犁哈呼哈呼,
戰士拉犁又說又笑。
八個人拉犁氣死牛,
芨芨草搓繩不用愁。0王震、陶峙嶽勘察新墾區
1950年春天剛剛來臨的時候,在瑪納斯河畔,寒風料峭。一陣快樂的說笑聲回蕩在荒涼的河灘上。他們是誰呢?
原來,王震和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員陶峙嶽、第九軍政治委員張仲瀚及水利和土壤專家,正在瑪納斯河岸進行勘察。
這個時候,正是瑪納斯大橋搶修的最好時機,因此需要為新的工作做準備。
一行人便挽手徒步、履冰過河,一路勘察了石河子、烏拉烏蘇、沙灣、奎屯、車排子、炮台等地。他們所經過的地方,雜草荊棘遍生,行進十分困難。
一次,他們迷失在蘆葦蕩中,警衛人員又是大聲呼喚,又是鳴槍示位,費盡周折才把他們找了出來。
盡管這時他們一個個已是步履艱難,渾身上下都是泥漿和冰雪,但大家依舊興致勃勃。畢竟這一次勘察,有了很大的收獲。
他們行走1000餘公裏,掌握了大量天文、地理、水源、土壤等相關資料。
王震等人了解到在瑪納斯河流域有大片可墾荒地,且水土資源豐富的情況後,當場就與陶峙嶽、張仲瀚等商定,把這一地區做為第二十二兵團及第九軍二十五師、二十六師開荒生產的基本墾區。
他們經過瑪納斯河灘時,王震看著遠處美麗的雪景,對陶峙嶽說:“陶司令,你看,這天山可是座寶庫啊,山頂的積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固體大水庫,山下這一帶土地肥沃,正是建家立業的好地方!這一次,我們要更仔細地踏勘一番,不但要把石河子建成生產指揮的中心,還要把它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陶峙嶽笑了笑,說道:“這件事就請司令員交給我辦吧!”
王震點了點頭,也笑著說:“太好了,有陶將軍掛帥,定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哈哈!”
1950年7月,王震再次和陶峙嶽、省水利局局長王鶴亭、二十二兵團參謀長陶晉初及專家技術人員,又一起對石河子做進一步勘察。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就開始了。
在遼闊的疆土上,當年征戰沙場的戰士們,帶著高漲的革命熱情,放下手中曾經陪伴自己衝鋒陷陣的武器,掄起十字鎬和坎土曼,披荊斬棘,開始生產自救。戰士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人人心頭都蕩漾著一股股暖意。
戰士們住的是草棚子、地窩子,吃的是水煮麥粒,鹽水蘸菜。
大風一來,草棚子被吹得支離破碎,戰士們就重新再搭。
河水上漲,運輸中斷,連麥子都沒有,戰士們就挖葦根填腹。
如此惡劣的環境,並沒有嚇倒有著豪邁革命熱情的戰士們,反而使他們幹勁十足了。
當時,有人寫下了這樣的打油詩:
半月不吃菜,
幹勁照樣在。
半月不吃油,
幹勁照樣有。
在這支南征北戰的革命隊伍中,軍區領導也加入到了墾荒的行列中,並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人們常常可以看見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員陶峙嶽、第九軍政委張仲瀚在隊伍中忙碌的身影,讓大家覺得既可親又可敬。
有一次,與大家一起挖地窩子的時候,張仲瀚邊幹邊說:“幹這個我是內行,你們沒有趕上去南泥灣挖窯洞,今天趕上了在天山腳下挖地窩子。可別小看這地窩子,明天的高樓大廈,可就從它開始啊!”
到天黑的時候,官兵們圍著篝火席地而坐,對著火苗開心地唱道:
一根筷子吃不成飯,
革命要靠大家幹……
當麵對狂風、暴雪時,司令員和戰士們並肩作戰。他們拉片石,修渠道,引來雪水,澆灌一塊又一塊饑渴的土地。
當麵對饑餓、寒冷時,將軍和士兵一起掄起坎土曼,翻開凍土,播種新的希望。
沒有種子,戰士們省下口糧換麥種;沒有畜力進行耕種,大家就挽起胳膊人拉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