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他們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現在他們用血汗澆灌幹涸的土地。
還有什麼能難住這支英雄的隊伍呢?
1950年12月28日,新疆軍區召開會議,總結一年來的生產工作:這一年,全軍共開荒96萬畝,當年播種835萬畝,修建大小渠道32條,總長1230餘公裏。糧食3290萬公斤,棉花、油料、瓜菜的產量,以及年終牲畜存欄數大為可觀……
一組組豐收的數字顯赫地擺在大家麵前,人們無不感到,這真是一個大成績啊!
1951年,部隊的播種麵積和糧食產量都比上年大幅度增加。
這一年,生產的糧食、食油、蔬菜不僅全部自給,改善了部隊生活,而且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負擔,使部隊在新疆站穩了腳跟。
新疆駐軍在王震帶領下,廣大官兵用自己的血汗,又一次在大西北遼闊的荒原戈壁上創造了一個令世人震驚的奇跡。
第三兵團政治部主任張仲瀚在詩中寫道:
雄師十萬到天山,
且守邊疆且屯田。
塞上江南一樣好,
何須爭入玉門關。 駐軍集資建設工業企業
1950年10月的一天夜裏,迪化市上空一片漆黑。這時,王震司令員給財委副主任辛蘭亭和商業廳副廳長劉子漠先後打電話。
在電話裏,王震司令員命令他們馬上前往軍區工程處商量工業建設的項目投資問題。
王震對兩個人說道:“我打算建設十幾個工業企業項目,包括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葦湖梁電廠、十月汽車修理廠、新疆水泥廠、八一麵粉廠等,這些項目的建設對新疆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將大大促進新疆的發展,請你們幫我籌集資金啊。”
要建設這麼多的現代企業,一定需要很多錢,但這錢從哪裏來呢?
大家心裏都非常明白,國民黨反動派給新中國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的爛攤子。當時的新疆不僅農業落後,而且幾乎沒有近代工業,手工業也很落後,社會生產是一片蕭條。
辛蘭亭和劉子漠到來後,王震主持召開研討會。在會上,大家沉默不語,氣氛越來越沉重。
忽然,王震站起身來,打破沉默,笑著說道:“好主意還是有的,開源節流!”
王震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邊思考邊用商量的口吻對大家說:“老辦法,節衣縮食,先從軍隊做起。我們10多萬官兵,每人節約一頂帽子、一件襯衣領子和兩個口袋。再不夠的話動員捐獻軍餉、菜金。先把我的津貼拿出來,就從這個月開始。”
在這次會議之後,駐疆部隊的戰士們熱烈響應王震司令員的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節衣縮食,積累資金。
在大家努力下,從1950年到1951年底,絕大多數戰士參加了集資,資金增加越來越多。
王震雖然喜歡以粗人武夫自稱,卻一向尊重知識,珍惜人才。
如果一個人不懂科學和技術,那麼他一定要尊重和利用科學技術。
就在大家踴躍集資的時候,王震又四處奔波,聘請專家,克服技術力量缺乏的困難。
在新疆還沒有解放的時候,王震就考慮到戰爭結束後一定進行建設的問題,於是,他一路上招賢納士,廣聘人才。
解放鹹陽時,王震接收了西北工學院的23名學生參軍;經過武功時,王震接收了西北農學院50多名同學隨軍西進。
解放蘭州期間,王震已經派人組建了“第一兵團新疆研究所”和“第一兵團財經學校”,不僅聘請了大批懂得財政經濟的專門人才,還招收了近1000名大專學生,浩浩蕩蕩隨軍進疆。
進疆後,王震大膽起用解放前就在新疆工作的農學、水利、植棉、紡織、地質、鋼鐵、水泥、機電等各方麵的專家和工作人員。
此外,王震還親往上海,聘請煉鋼專家餘銘鈺擔任八一鋼鐵廠的總工程師,聘請紡織專家劉仲奇擔任七一紡織廠廠長。
又從太原、蘭州、濟南、沈陽等地聘請工程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初步緩解了技術力量奇缺的矛盾,為建廠做好了準備。
因為王震的個性和魅力,在他的周圍便吸引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就這樣,一支人數眾多的科技隊伍在新疆迅速組建並成長起來。
通過新疆駐軍全體官兵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再加上內地人民的大力支援,新疆經濟得到迅猛地發展。
從1951年開始,新疆先後興建了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站、新疆水泥廠、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八一麵粉廠等工礦企業,在古老的新疆大地出現了一股現代化的氣息。
為了滿足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築工程的需要,各師、團先後建成了小型發電、碾米、磨麵、榨油、軋花、修造、皮革、被服、鋸木、磚瓦、陶瓷、印刷等各類作坊,初步奠定了新疆工業的基礎。
到1953年,新疆的工業生產總值約為1949年的36倍,這讓駐軍戰士和廣大新疆老百姓深受鼓舞,大家開墾邊疆的積極性更高了。
1950到1952年,新疆解放的頭3年的時間裏,在王震司令員的直接領導下,全疆部隊克服重重困難進行生產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新疆以後的屯墾大業奠定了初步基礎。
王震為新疆的現代化工業和農牧業的發展作出了自己傑出的貢獻。
除新疆外,黨中央命令全軍戰士們轉入農業生產建設。
1952年2月,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發布部隊整編命令:
你們現在可以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鬥的武器,捍衛祖國。
1953年6月,新疆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的命令,將駐新疆部隊改編為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師、1個運輸處,共同擔負起了屯墾戍邊的任務,成為後來新疆建設兵團的主力軍。
解放軍廣大官兵大多是農民出身,大多來自農村,十分熟悉農業。
入伍後,他們經過部隊鍛煉,養成了鐵的組織紀律,在生產勞動中的積極性很高。
當中央軍委的整編命令下達後,其他軍區的戰士們也都二話不講,浩浩蕩蕩地奔向甘肅、江蘇、遼寧、山東的荒原野灘,執行屯墾造田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