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學文化逢春2(3 / 3)

一天,王家乙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來到雲南省歌舞團,看了一圈沒有一個中意的。

正當他往外走時,一個正站在排練廳的窗台上擦玻璃的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就在他們經過時,有人和這位姑娘打了個招呼:“楊麗坤!”“哎!”姑娘應聲抬頭,一張純真、質樸的微笑著的麵孔映入王家乙的眼簾。

“就她了,就是她了!”王家乙高興得大叫起來。

《五朵金花》女主角就這樣定了下來,那一年楊麗坤16歲。楊麗坤為了拍好這部影片,隨攝製組一起來到大理上關村體驗生活,與大理白族群眾勞動生活在一起,反複揣摩劇本中的金花這一角色。因此,楊麗坤的表演樸實、自然,分寸感把握得很到位,把一個白族少女不加雕飾的美麗、大方、質樸中透露出的對生活對愛情的熱望展示得惟妙惟肖。

周恩來對楊麗坤的表演也是稱讚有加,當他知道《五朵金花》是別人配的音後,還勉勵楊麗坤嚴格要求自己,早日學好普通話。

後來,楊麗坤接拍《阿詩瑪》後,周恩來還關心地打電話詢問楊麗坤學普通話的問題。

1959年,周恩來看了影片《五朵金花》後,在慶祝新片展覽月的招待會上,他稱讚說:“我們的電影已經開始創作一種能反映偉大時代的新風格……一種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新風格。”

1960年,該片在第二屆亞非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導演銀鷹獎和最佳女演員銀鷹獎。2000年,在全國“百年最佳影片”評選活動中,《五朵金花》仍被評為10大影片之冠。

195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還出品了由水華導演的電影《林家鋪子》。

電影《林家鋪子》是夏衍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編導以極其凝煉雋永的筆觸,描繪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戰亂衝擊的我國江南某鎮的生活圖景,簡潔地勾勒出了飽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榨的中國社會的縮影,即林家鋪子的命運變化圖。

影片以複雜的眼光審視林老板,隱含著一種同情的態度,遠離了當時的電影以政治口號為主的現象,從而成為了新中國電影中最傑出的藝術經典。影片是導演水華風格成熟的代表作品。主演謝添的表演入木三分,堪稱新中國電影表演藝術的一絕。影片所傳達的中國古典美學神韻及其所到達的高度,當時無出其右者。

從1958年開始,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發揚民主的口號。又由於周恩來直接關心電影事業,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雙百方針”。

1959年,隨著國慶10周年的來臨,電影戰線上再一次出現繁榮景象。在國慶10周年展覽的38部影片中,18部故事片《冰上姊妹》、《林家鋪子》、《五朵金花》等,顯示了電影工作的全麵進步,創造了一種能夠反映我們偉大時代的新風格。

這些獻禮影片的藝術水平達到了我國電影創作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了一個社會主義電影的高潮,被稱為“難忘的1959年”,為我國的電影藝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後來,電影界也不斷地創作出優秀影片,並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如《甲午風雲》、《李雙雙》、《燎原》、《冰山上的來客》、《小兵張嘎》、《紅色娘子軍》、《阿詩瑪》,已接近國際電影的先進水平。這些作品繁榮了我國的電影藝術事業,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美好而高尚的精神食糧。史學界出現空前繁榮

20世紀50年代,我國史學界開展百家爭鳴曾取得許多重要成果,促進了中國古代史、近代史乃至世界史領域若幹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曆史學學科的建設。

最有名的例子是郭沫若和範文瀾有關曆史分期問題的爭論。

郭沫若和範文瀾都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曆史,但是他們在中國奴隸製和封建製的分期上有不同主張。

範文瀾主張“西周封建說”;郭沫若主張“春秋戰國之交封建說”。他們倆都擁有廣大的讀者。

郭沫若以中國科學院院長主持曆史研究所,組織學者編撰《中國史稿》,貫徹他的分期主張;範文瀾主持近代史研究所,在《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中堅持他的分期主張。

郭沫若和範文瀾的學術思想,對於促進學者深入思考,推動曆史學研究,起到了好的作用。

民族學研究領域的爭鳴也有令人注目的例子。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斯大林發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等著名文章,提出了資產階級民族的4個特征,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封建分割的消滅,民族市場的形成,於是部族就變成民族。”這就是說,隻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才形成民族。

範文瀾以他對中國曆史的深刻理解,認為所謂資產階級民族的4個特征,漢民族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了。漢民族的形成是自秦漢起。中國成為統一國家的主要原因,是自秦漢確立郡縣製,封建分割基本上消滅了,大小市場也基本形成了,但是,資本主義根本不存在。

範文瀾認為,斯大林的論述符合歐洲的情況,不符合中國的情況。範文瀾以《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原因》為題,在1954年《曆史研究》第三期發表論文,闡述自己的主張。

範文瀾的意見,今天已經成為我國民族學研究領域的常識。

當時,麵對斯大林那樣的大政治權威和理論權威,範文瀾敢於以自己的學術觀點來爭鳴,這是真正的學者的勇氣。

有的學者嚴厲指責範文瀾背離了斯大林學說,範文瀾卻始終不悔。

範文瀾的文章發表後,引起了曆史學領域關於漢民族形成問題的大討論,推動了曆史學的發展。

中國近代史領域最引人注目的討論,是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討論。

1954年,胡繩在《曆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曆史的分期問題》一文,引起近代史學者的強烈關注和熱烈爭鳴。

這些問題涉及到曆史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問題。

胡繩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依據毛澤東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說明,提出了“基本上用階級鬥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準”的重要意見。

胡繩還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要求不是在於給各個事變、各個人物簡單地標上這個階級或那個階級、進步或革命的符號。“要使曆史研究真正滲透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力量,就要善於通過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而表明,在中國近代曆史舞台上的各種社會力量的麵貌和實質,他們的來曆,他們的相互關係和相互鬥爭,他們的發展趨勢。”

依據這種觀點,胡繩還提出了“中國近代史中的三次革命運動的高漲”的概念,並對1840~1919年的中國近代史分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範文瀾根據近代中國,隻有一種主要矛盾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以及兩個主要矛盾相互轉換的矛盾論原理,把中國近代史劃分為4個大的階段。

許多人同意或基本同意胡繩有關分期標準的見解,同時,也提出了若幹不同的見解,因而形成了對中國近代史分期的種種不同主張。

與此同時,史學界還開展了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中國奴隸製與封建製分期問題、中國土地製度問題、漢民族形成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農民戰爭曆史作用問題、“王朝體係”問題,以及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的討論。

所有這些討論,是發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一次馬克思主義大學習,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百家爭鳴現象。

百家爭鳴推動了史學界形成學習理論,特別是學習唯物史觀的濃厚風氣,使一大批在舊中國成長起來的學者以及剛剛進入史學戰線的青年學者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推動了中國曆史學學科的建設,促進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乃至世界史領域若幹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

“雙百”方針的實施,極大的激發了知識分子們的創造熱情,為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曆史。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團結出版社

《共和國五十年珍貴檔案》中央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革命史叢書》郭軍寧編寫新華出版社

《共和國開國歲月》張國星何明著中共黨史出版社

《風雲七十年》郭德宏主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何理主編檔案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胡繩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孔範今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蘇光文胡國強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