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學文化逢春2(2 / 3)

……

最後,希望你們這次成功不要帶來了驕傲,要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指引下繼續前進。希望各個劇種都能發展,在世界的文藝花園裏增添我們的花朵。

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以“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發表專題社論,稱讚它是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戲曲改革方針的良好榜樣。同年,昆曲《十五貫》攝製成彩色戲曲藝術影片。

《十五貫》使幾乎絕唱的昆劇藝術終於煥發了新的生機,翻開了新中國昆劇振興發展的新篇章。在昆曲《十五貫》的帶動下,掀起了新時期古典戲曲的新高潮,使戲曲表演躍上一個新台階。

後來,在幾十年後,昆曲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綿中華傳統文化,被反複詠唱,成為永恒的時尚。

1956年,6月1日至15日,文化部召開了全國戲曲劇目工作會議。會後,各地進行了挖掘傳統戲曲劇目工作,一大批傳統劇目被發掘、整理和上演,許多戲曲從劇本到表演,都有了顯著的革新。

在1958年,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著名劇作家田漢寫成12場話劇《關漢卿》,並由著名導演焦菊隱導演,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次演出。

劇本不拘泥於曆史事實,又切合於曆史真實,在階級鬥爭、民族鬥爭的背景上表現了關漢卿的戲劇藝術活動,寫出了他最可貴的鬥爭品格。

關漢卿的藝術形象,概括了中國曆史上進步文人的鬥爭傳統,也融注了田漢一生為我國戲劇事業奮鬥的生活體驗。

劇本體現了田漢創作的一貫特色:豐富的想象,熾熱的詩情、執著的曆史正義感。全劇結構完整,描寫細密,語言精練,被公認為是田漢戲劇創作的高峰,也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豐碑。

在1959年2月,郭沫若寫成曆史劇《蔡文姬》。1959年10月,國慶10周年時,《蔡文姬》由著名導演焦菊隱導演,並在首都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隆重上演。

周恩來親自前往劇場觀看了演出。

《蔡文姬》一反曆來把曹操固定成為奸臣形象,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位卓越政治家的形象,寫出了他重才舉賢、治國韜略,對民族的曆史發展的貢獻,也表現了作者郭沫若特有的膽識。

郭沫若說:

我寫《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替曹操翻案。

此後,郭沫若又寫出了曆史劇《武則天》,及電影文學劇本《鄭成功》,為中國戲劇史增添了新的光輝篇章。

在這些劇目的排演中,導演焦菊隱也是功不可沒。1956年,他通過對郭沫若編劇《虎符》的排練,進一步探索話劇向戲曲學習和舞台藝術民族化的道路。他把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現實主義演劇體係的思想,與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原則融彙於自己的導演創造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導演學派。

在黨中央“雙百”方針的鼓舞下,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界裏,又一次綻放朵朵奇葩。

據統計,到1957年春,全國共挖掘出52萬個劇目,記錄了15萬個,整理了4723個,上演了1052個。而且,從此,各個藝術研究創作學院也相繼成立,戲曲、話劇等演出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電影界打造曆史精典

1956年,蔡楚生、司徒慧敏起草了《關於改進電影製片工作若幹問題》及附件。這是在“雙百方針”指導下,中央電影機構從實際出發,加強電影的組織、思想和理論的建設,所采取的一係列措施之一。

1956年5月,中國電影出版社成立。

7月,北京電影學院成立。

9月,中央電影局在上海召開電影劇作講習會。

10月,《中國電影》雜誌創刊。

10月下旬,中央電影局召開討論編劇改革的電影廠廠長會議。

11月14日,上海文彙報開展《為什麼好的國產片這麼少?》的專題討論。

1957年4月,又召開了全國電影工作者會議,成立了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蔡楚生當選為主席。

在“雙百”的指導下,廣大表演藝術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解放思想,發揮出空前的創作熱情,除創作了一批進一步描寫長期民主革命鬥爭曆程的影片外,又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影片。

這些不同題材的作品以多側麵、多角度反映了新中國的麵貌,體現了百花齊放的精神。

1959年初,文藝界掀起向建國10周年獻禮的熱潮。

周恩來十分注重這些為國慶趕出來的作品,對送上來的作品親自過目,當他看了《鋼鐵世家》、《萬紫千紅總是春》等影片後,對當時電影界存在的政治口號太多、缺少電影的美感和輕鬆愉快的狀況很不滿意。

為了配合國慶,周恩來把文化部部長夏衍找來說:“你不久前不是去過雲南大理嗎?是否能寫一部以大理為背景,反映邊疆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的喜劇影片?”

夏衍說:“我不熟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但可以推薦一個人來寫。”

周恩來說:“那好,你就趕快抓緊幹吧。”

夏衍要推薦的那個人是季康。不久,雲南省委宣傳部長根據夏衍的指示,將季康、公浦夫婦請到昆明,在作了一番簡短的說明後,對他倆說:“給你們一個禮拜的時間,趕快編個故事,要是編不出來,國慶就趕不上了。”

“一個禮拜?這麼短時間能寫出來嗎?”季康聽了有些急了。

好在她和丈夫公浦在1955年曾經去過大理,趕過三月街,對三月街的賽馬和其他風俗很熟悉。兩人便決定用賽馬作為電影的開場戲,並以此為基礎鋪開構想。不到一周,他們便寫成了電影《十二朵金花》的提綱。

4月中旬,季康赴北京寫稿,公浦則到大理進一步搜集創作素材。季康花了兩天兩夜便寫成了劇本《七朵金花》的初稿。當她寫完最後一個字時,連沾滿了泥的鞋都顧不上脫,倒頭便睡著了。

季康把劇本交到夏衍那裏,夏衍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某些故事情節及藝術表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夏衍對季康說:“這個劇本可以拍3部電影了,一部電影隻有105分鍾,你應該心中有數,劇本拍成電影還得花大力氣改編。”

季康於是又對劇本進行了大幅修改,把原來“七朵金花”改為“五朵金花”,減去了“水庫上的金花”和“采茶金花”。

夏衍看了修改後的本子很是滿意。不久,《五朵金花》的劇本在刊物上公開發表,並獲得了好評。

《五朵金花》的劇本出來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導演和怎麼拍攝了。

中宣部和文化部對全國知名導演進行了一番篩選後,將執導《五朵金花》的任務交給了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導演王家乙。

夏衍再三叮囑王家乙:“不要搞政治口號,要表現出山河美、人情美,這部片子的主題就是社會主義好!”

王家乙立即找來了劇本,看完後覺得,這個劇本與拍電影還有很大的距離。為慎重起見,王家乙又帶著作者季康及作曲家雷振邦一行5人,來到大理看外景。

王家乙他們在大理古城住了四五天,王家乙卻怎麼也找不到拍電影的感覺。季康眼看自己的心血麵臨失敗,感到有些傷心。作曲家雷振邦心裏也很有些舍不得。作為一名作曲家,雷振邦聽過不少少數民族的山歌,也創作過不少這方麵的歌曲。這時,雷振邦問季康:“能不能把對話改成對歌?”

季康一聽精神一振,說:“可以啊!”並即興朗誦了一首“陽雀飛過高山頂,留下一串響鈴聲……”。

雷振邦一聽也很高興:“太好了,真是太優美了,你怎麼寫得這麼好,平時是不是也寫詩啊?”

季康說:“我雖是寫小說的,但也很喜歡寫詩。”

王家乙聽了季康的朗誦,情緒也一下子上來了,說:“好,好,就按這個調子寫。”

“大理三月好風光,蝴蝶泉邊好梳妝,蝴蝶飛來采花蜜,阿妹梳頭為哪樁……”。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季康思如泉湧,一口氣寫完了《五朵金花》中所有歌詞,雷振邦又花幾天時間為歌詞譜好了曲。

聽到他倆的試唱,王家乙樂得嘴都合不攏了。眼看快蔫了的“金花”因歌聲的滋潤而重發生機,此刻,最高興的莫過於作者季康了。

《五朵金花》劇本定稿後,王家乙接下來的事情就是選演員了。《五朵金花》盡管是中宣部、文化部點名拍攝的。當時,擔任雲南省委宣傳部長的袁勃對王家乙說:“這部片子要宣傳雲南、大理,所有演員必須要雲南人。”

因此,王家乙帶著一班人馬,在雲南到處挑演員。不久,“四朵金花”人選便都名花有主了,男主角人選也選定了莫梓江。隻是戲中重要人物,女社長金花這個角色卻一直沒有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