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學文化逢春2(1 / 3)

四、科學文化逢春2

戲劇界不斷改革創新

1956年5月5日,國家政務院發布了《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指示”中提出:

中國戲曲種類極為豐富,應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與發展,鼓勵各種戲曲形式的自由競賽,促成戲曲藝術的“百花齊放”。

今後各地戲曲改進工作應以對當地群眾影響最大的劇種為主要改革與發展對象。

因此,“百花齊放”首先在戲曲領域得到了反映。

中國的傳統戲曲極為豐富。據新中國成立後的統計,全國共有300多個劇種,私營戲曲劇團在1700個以上,上演著5萬個劇目,戲曲是群眾娛樂的重要形式。

後來,在單純強調戲曲的政治功用的思想指導下,戲曲作為大眾娛樂形式的本體功能與價值嚴重地被忽視。清規戒律名目繁多,禁演劇目越來越廣,一些古老劇種無力存續,許多私營劇團和民間藝人的生存也成了問題。

1956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對這種狀況都表示出不滿。

3月8日,劉少奇與文化部負責人談話,明確表示不讚成劇團全部國營,也不讚成戲曲改革急於求成。他說:

我們的方計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但“出新”不能勉強。

百花齊放,就允許並存,各搞各的。有些老戲很有教育意義,不要亂去改。

毛澤東、周恩來也表達了要放寬戲曲政策的意向。

3月22日,周恩來觀看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出的老舍新作《西望長安》。

散場後,他同劇院負責人和主要演員座談,針對戲曲界正在爭論的能否反映陰暗麵問題,周恩來表態說:

不要光演一些歌功頌德的東西,暴露和批判陰暗麵的東西也應該演一些。

正當中央醞釀“雙百”方針時,浙江排出了一個昆曲《十五貫》。《十五貫》先後在上海和北京演出,轟動上海,也轟動了北京,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許多中央領導人都看了。

昆劇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浙江則是昆劇藝術起源、興盛、發展的重要文化區域之一,他既是南戲的故鄉,元雜劇南移的創作演出中心,又是傳奇時期昆曲興盛的第一流行地。但是,在解放前後,昆劇已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全國沒有一個專業劇團。

1956年4月,在“雙百”方針的指導下,浙江昆劇團成立。

當時,浙江省《十五貫》整理小組在劇作家田漢支持下,由陳靜執筆,根據清代劇作家朱素臣的同名傳奇,原名《雙熊夢》的劇本進行了改編,把原來一天一夜的戲濃縮為3個小時,使之成為立意深刻,結構緊湊,線索清晰的公案戲。

改編後的劇本,在情節上保留了婁阿鼠因盜十五貫而殺死肉店主人尤葫蘆,知縣主觀臆斷熊友蘭、蘇戍娟為凶手的情節,刪去況鍾宿廟、神明托夢等情節,集中描寫了況鍾、過於執、周忱處理案件的不同態度。通過這幾個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吏治的黑暗腐朽,發人深省。

在《十五貫》劇本中,倡導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這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並且影響深遠。

《十五貫》的改編和演出,使昆曲獲得新生。1956年4月17日,由國風蘇劇團,即浙江昆劇團的前身,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首次演出,並在北京46場連演,觀眾高達7萬人次。

昆曲《十五貫》以其高度的藝術性轟動全國,並且得到周恩來與毛澤東讚賞,讓昆劇重新得到欣賞。

4月19日,周恩來觀看浙江省昆劇團的演出後,到後台看望劇團演職人員並發表講話。

周恩來說:

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

我們不但要歌頌勞動人民,揭露反動的統治階級,也需要像《十五貫》這樣的戲。不要以為隻有描寫了勞動人民才有人民性。曆史上的統治階級中也有一些比較進步的人物。人民在那個環境中,沒有辦法擺脫困難,有時就把希望寄托在這些人物身上。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曆史上的事情,正如我們現在所做的一些事,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看起來也是很可笑的,但是我們現在還是需要做的。

我們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猶如小孩從母體中生產出來一樣。我們還或多或少地帶有封建思想和資產階級思想的殘餘,官僚主義就是這種殘餘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有的官僚主義者比戲中的巡撫還嚴重,這巡撫是我們的鏡子。

毛主席說的“百花齊放”,並不是要荷花離開水池到外邊去開,而是要因地製宜。有的劇種一時還不適應演現代戲的,可以先多演些古裝戲、曆史戲。不要以為隻有演現代戲才是進步的。昆曲的一些保留劇目和曲牌不要輕易改動,不要急,凡適合於目前演的要多演,熟悉了以後再改。改,也要先在內部試改,不要亂改,不要聽到一些意見就改。

老演員年歲大了就要走下坡路了。我們希望下一代比我們好,要好好教他們。我們犯過的錯誤,不要讓他們再犯。青年的熱情很可貴,但沒有經驗,有時像一陣風。舵還得要老同誌把。

演員學習文化很重要。主要學語文,結合學些曆史、地理、數學等。

昆曲的表演藝術很高,隻要你們好好努力,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毛澤東在4月17日和25日看了兩次,也同樣給予高度肯定。在27日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提出:

《十五貫》應該到處演。

5月17日,周恩來又一次在關於《十五貫》的座談會上發表講話。

周恩來說:

……

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動全國其他劇種的改革。你們的奮鬥可以轉變社會的風氣。《十五貫》的演出複活了昆曲,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奠定了基礎。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有收獲,但這次演出更有典型性,應該慶賀和傳播,在報紙上多加宣傳,予以表揚。這是第一點。

第二,《十五貫》是從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改編的,改得切合了曆史主義的要求。他改得恰當,沒有把不符合曆史的思想和現代詞句硬加進去。原來的本子從“熊氏二難”寫起,改編後發展了。況鍾、周忱在曆史上是有的。周忱寫得到家,況鍾的實事求是合乎曆史,過於執也寫得恰當。劇本的水準很高,文化部評價低了。

……

第三,《十五貫》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使人們更加重視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這個戲的表演、音樂等,既值得戲曲界學習,也值得話劇界學習。我們的話劇總不如民族戲曲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有些外國朋友認為,中國話劇還沒有吸收民族戲曲的特點。現在有些話劇團準備演《十五貫》,這是好的。中國話劇的好處是生活氣息濃,但不夠成熟,話劇台詞就像把現在我們的說話搬上了舞台。演員要注意基本訓練和藝術修養。戲曲要能聽,還要能看,這才算全麵。演戲曲要有很好的修養。要有領導,要集中人才。現在有些老演員不演戲了,但仍要尊重他們。要有“種子”,每個劇團有三幾個好演員。主角可將配角帶動……我們提倡集體性、統一性,演出要互相配合,個人與集體結合起來,在集體中發揮個人作用。過去的宮廷供奉隻是個人表演,是最糟糕的。

第四,《十五貫》為進一步貫徹執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樹立了良好榜樣。這個劇本是改編古典劇本的成功典型。他不隻在昆蘇劇團可以采用,在有條件的時候,其他劇種也可以采用,但不要勉強。如果真的所有劇團都來演,也就沒有人看了。可以先後不同地試試,能演則演,也可修改。老舍已經改了,可以試一下。不能說昆蘇的就是標準本,各種版本都許可。這個戲在國外也有影響,有些國家的大使和政法專家也來要劇本。可以出國去演,首先是昆蘇劇團,其他劇團也可以去。

……

第五,《十五貫》的思想性很強,反對主觀主義,也反對官僚主義。封建時代的官僚主義是很壞的,主觀主義也草菅人命。今天幹部的主觀主義也很誤事,性質是一樣的,思想方法差不多。主觀主義需要官僚主義的庇護,如沒有官僚主義,主觀主義不能這麼厲害。巡撫是個官僚主義者,代表了朝廷。戲通過兩相對照,稱讚了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作風,正義的作風。提倡實事求是,是戲的一條主線。這個戲還批判了舊社會的五毒,即賭、嫖、偷、殺、騙惡習。婁阿鼠是很毒的,我們不需問他的出身。這種人在破落地主中往往更多些。五毒惡習盡管更多地存在在剝削階級中,但在一些勞動人民身上也是有的,這是受了剝削階級的影響。不能說凡是壞人都是封建剝削階級出身。所以,婁阿鼠的家譜可以不交代。這個戲還讚揚了群眾公論和社會同情的力量。群眾本質上是實事求是的,但有時也會被大浪壓下去。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這個戲也批判了酗酒等壞習氣。油葫蘆的性格寫得好,他亂開玩笑,鬧出了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