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陸戰武器1

●1960年,軍委裝甲兵和五機部決定自行研製我國第一代主戰坦克,一場自主創新設計和生產坦克的攻堅戰拉開序幕。

●賀晉年說:“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最終應該走自己的路,研製、生產我們自己的坦克裝甲車輛。”

●楊楚泉說:“每當我回憶起這段艱苦奮戰的曆史,都會被當時那種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高尚集體主義精神而感動。”

● 陸戰武器

共和國的曆程·國之利器第一輛國產主戰坦克

1960年,軍委裝甲兵和五機部決定自行研製我國第一代主戰坦克,一場自主創新設計和生產坦克的攻堅戰拉開序幕。

當時擔任裝甲兵副司令的賀晉年後來詳細地介紹了我國研製第一代坦克時的情景,他說:

當時,我們首先麵臨的一個問題是方向的選擇,即依據我們的國情、軍情,搞一些什麼樣的坦克裝甲車輛?不能人家搞什麼,我們搞什麼。

當時,研製坦克的科研人員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我軍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和主要作戰方向;二是南北方千差萬別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特別是南方地區多丘陵山地和水網稻田,江河密布,氣候炎熱潮濕。

經過充分的研究,中央確定了南方發展輕型和水陸坦克,北方發展中型坦克,同步發展南北通用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方針,並正式下達了各新型坦克裝甲車輛的設計任務。

五機部接到任務以後,立即組織有關工廠和研究所,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新坦克的所需技術的預研工作,如激光測距儀、雙向穩定器等項目,為新坦克的研製創造有利條件。

當時,坦克方麵的專業科研機構、工業部門僅有三〇研究室和六〇研究所,兩個單位總人數140人。其中近50人是翻譯,既無經驗,又無基本試驗設備,隻能擔負資料翻譯和現役坦克的某些試驗和改進任務。

為了適應科研工作發展的需要,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係建立了坦克科學研究所,受學院和裝甲兵雙重領導。

1961年11月,坦克科學研究所擴編為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下轄10個研究室和坦克試驗場、南方試驗站、試製工廠。

至1963年初,該院共有人數1710人,其中大專以上程度294人。

與此同時,坦克工業部門廠、所、院校的科研人員也發展到1300人。

這支科研隊伍,雖大部分是剛出校門不久的青年學生,但他們幹勁大、熱情高、勇於探索、勇挑重擔,日以繼夜地奮戰在科研室和試驗現場,繪圖設計,隨圖下廠,跟車試驗,親自參加車輛的駕駛、保養和修理。

1963年,裝甲兵科研院根據軍委裝甲兵的指示精神,開始進行新坦克的方案論證。

1964年,裝甲兵科研院提出新型坦克戰術技術指標的論證方案。

1965年,五機部正式向有關科研單位下達新型坦克的研製任務,產品代號為“WZ一二一”。

1966年,有關工廠試製出了第一輛樣車;1968年,試製出第二輛樣車。

科研人員用這些樣車和試驗車進行了部分項目的試驗。

1969年年初,我軍繳獲一輛蘇製T-六二坦克。

8月,繳獲的蘇製坦克被送到北京後,科研人員立即對其進行全麵的解剖分析,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相關技術。

在此基礎上,科研人員及時將掌握的新技術應用到新坦克的設計上,對新坦克的設計進行了11項重大改進。

楊楚泉是六三式水陸坦克負責總體的設計師,是我國第一代水陸坦克的一位功臣。他對研製六三式水陸坦克的全過程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

楊楚泉是以哈軍工第一期畢業生留校任助教的身份,配合張克勸教員,帶領10名第二期學員,去搞畢業設計而接受研製水陸坦克這項任務的。

楊楚泉後來回憶說:

上了年紀的人還都記得,當時的條件確實非常艱苦。那種艱苦,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想象的。

當時,楊楚泉等人隻有一些陸上車輛的書本知識,對兩棲車輛的原理與設計一無所知,而且,國外報導的有關資料也少得可憐。

楊楚泉後來說:“當時,我們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政治熱情高漲,敢想敢幹,無所畏懼。”

當時,設計組全體成員努力拚搏。他們利用一輛破舊的英國維克斯兩棲車,把螺旋槳推進改裝成了帶旋轉噴口的噴水推進,冒著很大風險駛入鬆花江進行試驗。確實是實踐出真知,試驗中由於幹舷過低,掌握不住操作要領,曾經造成順江漂流,險些出事故。但經改進後,終於證實了噴水推進方式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優越的。

這個令人欣喜的結論為設計組增添了極大的信心。

盡管受到當時政治因素的嚴重影響,但是,廣大科研人員仍然憑著為實現我軍裝甲機械化做貢獻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仍然艱難地進行著新坦克的研製工作。

1970年2月,科研人員又試製出三輛樣車,經試驗,整車性能基本達到戰術技術指標要求。

同年,五機部決定進行批量生產,但由於一些部件的技術生產條件不成熟,又被迫中止。

1971年,五機部決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暫時下馬,基本成熟而質量不穩定的部件抓緊進行攻關。於是,又重新組織力量進行設計。為盡快推出我們自己的主戰坦克,科研人員在原戰術技術指標較高的設計方案基礎上,提出了簡化方案,經有關部門重新審查後,軍委裝甲兵和五機部正式批準試製出定型樣車,並由裝甲兵組織進行定型試驗。

1974年3月26日,我國坦克科技人員自行設計、研製的國內第一代中型坦克,由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工作領導小組批準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6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六九式中型坦克。

六九式中型坦克在火力、機動性和夜間作戰能力方麵,較之五九式中型坦克均有所提高。

當時的一位軍人後來回憶說:

當時,我所在的部隊裝備的是五九式中型坦克,1976年時看到友鄰部隊換裝了六九式坦克,著實讓人羨慕,因為它比我們的車跑得快多了,而且有車長、炮長夜視儀……

六九式中型坦克的研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為我國以後的坦克研製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標誌著我國的坦克工業已走上自行設計、研製的道路。

據一位技術人員後來回憶:

六九式坦克與五九式坦克相比的最大亮點就是它的100毫米滑膛坦克炮。坦克炮身管長5450毫米,炮身全長5705毫米,身管前中段靠前的位置布置有抽氣裝置,火炮全重為1970千克,駐退機和複進機並列布置在火炮上方。

這種炮是我國第一種使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坦克炮。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一種次口徑的穿甲彈,也叫“長杆彈”,它的穿甲威力要比普通標準口徑穿甲彈的威力大得多,而且滑膛炮便於保養……

這輛六九式中型坦克,凝聚著科研人員的無數心血。

楊楚泉後來回憶說:

從1958年起,我國便開始自行研製輕型坦克、水陸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輸送車和其他配套車輛,這表明年輕的中國坦克工業從此開始從仿製走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力更生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