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加上天災人禍,我國的國民經濟陷入了暫時困難。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使我國的坦克工業雪上加霜,處境更加困難。

這時,坦克工業戰線的廣大職工和科技人員堅決貫徹中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勤儉建國”的方針。在國防科委裝甲車輛專業組的統一組織協調下,實行生產、科研、教學與使用部門相結合,齊心協力,克服困難,終於研製出多種型號坦克裝甲車輛。並相繼定型投產,為改善部隊裝備,增強國防力量做出了重要貢獻。

後來,楊楚泉充滿激情地回憶說:

每當我回憶起這段艱苦奮戰的曆史,都會被當時那種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高尚集體主義精神而感動。當時各協作單位之間,從沒有扯皮、推諉現象,大家總是互相關心支持,不分彼此,親密無間。

這段往事經常會引起楊楚泉深切的回憶。

當時,賀晉年擔任裝甲兵副司令員。

後來,他深情地回顧了我國研製第一代坦克裝甲車的曆程。

賀晉年說:“裝甲兵第一代武器裝備的發展,包括仿製蘇聯中型坦克,自行研製輕型坦克、水陸坦克和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從提出課題,進行科研、設計、試製、試驗,到1962年前後相繼完成了定型工作。”

賀晉年飽含深情地說:

這5年時間,與我過去的戎馬生涯比起來,時間雖短,但這是在新環境下進行的一場新的戰鬥,感受頗深,印象難忘。

時隔30餘年,當時同誌們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奮圖強的進取精神,為事業吃苦耐勞、埋頭苦幹、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繪織成一幅清晰的曆史畫卷。

譜寫在卷首並銘刻於腦際的是“實事求是”4個字,這是主導第一代坦克裝甲車輛研製取得成功的正確方針,是貫穿裝甲兵第一次科研實踐的一條主線,也是能夠以短短的四五年時間裏拿下一代裝備的關鍵所在。0新型火箭炮裝備部隊

1959年3月,北國邊疆依然天寒地凍,寒風凜冽,國家軍械靶場上卻氣氛熱烈。

我軍新研製出的數種野戰火箭正在這裏進行綜合實驗。

一發發火箭彈發出像撕裂棉布一樣的聲音,呼嘯而出。遠處的目標區騰起一片火光,響起陣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

看著各種火箭一發接一發地飛向天空時,張愛萍副總參謀長、陳錫聯司令員、蘇進副司令員等領導也同工作人員一樣,都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不斷鼓掌叫好!

這些火箭都是由中國自行研製的。

20世紀50年代末,中央軍委、炮兵總部提出突擊發展火箭武器,要求軍工部門在最短期間完成野戰火箭序列研製。

承擔研製任務的工廠、科研單位積極性非常高。他們日夜奮戰,決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做出貢獻。

遇到難題,科技人員就互相商討,集中一切力量攻關。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在自己的崗位上,全神貫注地進行鑽研。

那時候,不管是科研單位,還是工廠,都出現一種你追我趕的工作氣氛。

經過大家的努力奮鬥,野戰火箭的研製工作取得很大的進展。在短短幾個月內,有的項目搞出了方案,有的項目試製出了樣品。

1959年1月16日,炮兵司令員陳錫聯在北京主持召開會議,對工業部門提出的軍、師、團屬三級野戰火箭的方案進行了審查。

1959年3月份,根據總參首長的指示,生產部門將幾種野戰火箭的樣品集中到國家軍械靶場進行綜合試驗。

試驗期間,上級領導專門召開技術經驗座談會,以便大家交流火箭試驗的經驗。

試驗結束後,由張愛萍副總長、總軍械部王樹聲部長、陳錫聯司令員主持召開了現場會議,研究進一步促進研製工作的措施。

經過仔細研究,幾位領導決定東北地區的幾個工廠集中力量研製軍級大威力火箭,太原和西安的幾個工廠集中力量研製師、團兩級火箭。

這樣調整後,有力地促進了研製工作的進展。

1959年11月,炮兵總部又在宣化靶場組織一次大型試驗。

參加試驗的新型武器有師、團兩種火箭,160毫米迫擊炮增程彈、八二無後坐力炮三用彈等項目。

賀龍、徐向前、聶榮臻,總部機關、國防科委、駐京部隊的領導以及國防工業部門、科研單位的負責人等近200人參觀了這次實驗。

實驗就要開始了,實驗場上突然狂風大作,漫天的黃沙席卷而來。無遮無掩的實驗場上立刻飛沙走石,狂風吹得所有人都睜不開眼睛。

首長們有的轉過身去,有的豎起大衣領,依然堅持著聽工作人員的彙報。工作人員在風裏大聲地彙報著。

風太大,風聲掩蓋住了工作人員的聲音,首長們也被吹得有些站不住了。於是,工作人員向首長們建議,到汽車上繼續彙報。這樣,首長們才走上汽車。

狂風肆虐了好長時間才離開。

幾位元帥走下汽車,賀龍摘下墨鏡,擦了擦,看到不遠處威風凜凜的火箭炮車,來了興致,幾步來到炮車前,向工人和戰士詳細地詢問武器的試驗準備情況,並同他們一一握手。

然後,賀龍等還興致勃勃地操作火炮。

看到火箭炮的定向器自由升降,賀龍禁不住哈哈大笑。顯然,他對炮兵總部的研製工作十分滿意。

炮兵副司令員趙章成對迫擊炮三用彈特別感興趣。

趙章成是一位老炮兵,也是我軍的“神炮手”,他發明的迫擊炮平射法在數次戰鬥中發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現在,趙章成對這種新型炮彈愛不釋手,反複操作了好幾遍。

實彈射擊結束後,首長們不顧疲勞,又到目標區察看彈著點的散布和毀傷效果。

當日下午,首長們還視察了炮兵學院,他們都稱讚炮兵學院很好地完成了這次試驗的組織實施工作。

在中央軍委、炮兵總部首長的高度關注下,火箭的研製工作進展更加迅速了。

太原地區以工廠為主承擔的130毫米火箭炮,在1959年至1962年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就先後提出8個火箭炮設計方案,出過4種樣品炮,其中3種進行了射擊試驗,抓緊解決了一係列技術問題,1962年底通過了國家靶場試驗,達到設計定型。

西安地區工廠承擔的107毫米火箭炮也抓得很緊,在1962年底也通過了國家靶場試驗。

1963年6月至8月,炮兵總部在西藏軍區組織了這兩種火箭炮的部隊試驗,在接近實戰的條件下考察其戰鬥使用和技術性能。

這兩種炮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批裝備部隊的新型武器,標誌著我軍炮兵武器裝備已由仿製為主開始邁向自行研製為主。火箭炮實現簡便射擊

1963年,昆明軍區邊防部隊反映,現役裝備的107毫米火箭炮太重,不利於部隊機動。

昆明軍區駐守的雲南地區是多山地形,指戰員拖著數百公斤的火箭炮翻山越嶺非常吃力,即使把火箭炮拆成零件分散到戰士們身上,每個零件也達幾十公斤,再加上給養和武器,戰士的負重已經達到極限。

葉劍英針對這種情況,在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上提出:

武器裝備的設計和生產,在保持一定威力的前提下,要盡量減輕重量,使之輕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