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個指示,軍工部門在繼續開展新裝備研製的同時,狠抓原有武器的輕型化改進。

在炮兵科研管理部門的努力下,107毫米火箭炮不僅實現了輕型化,火箭彈重188公斤,一個人正好扛一顆,在複雜地形長途行軍也可以承受。而且,還可以快速分解和結合,火箭炮拆開後的單個部件重量不超過30公斤。

為滿足人背的要求,分解部分在結構尺寸上不過頸,便於抬頭,下不過臀,便於跨步,寬不過肩,便於通過,重心貼身,防止扭腰。

為了考核改進後的輕107毫米火箭炮在山嶽叢林地區的作戰使用性能,科研人員在雲南耿馬地區組織部隊試驗。科研人員同指戰員一起,攜帶火炮、彈藥徒步翻山越嶺、穿越叢林,進行行軍試驗,科研人員親身體會。

經過行軍、實彈射擊等一係列試驗,部隊指戰員認為,107毫米火箭炮比舊式107毫米火箭炮更適於熱帶叢林地區作戰,但是仍感到部件多,炮體重,部隊攜行有困難。

可是,從當時的技術和材料看,再減輕已無文章可做。技術改進已經達到極限,該怎麼辦呢?

科研人員經過反複琢磨,並與指戰員交換意見後,提出隻用定向管進行直接瞄準射擊的方法,即把火箭炮的定向管放在土堆或土坎上,裝上火箭彈,利用定向管概略瞄準,用幹電池作為發火電源。這樣,一個小分隊隻要攜帶定向管和火箭彈就能射擊。

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立即得到了部隊指戰員的廣泛支持。

科研人員和指戰員們用試驗中節省下來的幾發彈進行試驗。

人們把火箭彈放進定向管,架到土堆上用定向管進行概略瞄準。火箭發射後,火箭彈落在瞄準點附近,可是定向管卻從土堆上甩出好幾米。

火箭彈成功地打了出去,但定向管可能會撞傷射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研人員又想出了將一節竹筒劈成兩塊竹瓦,將火箭彈放置在竹瓦上發射的辦法。

火箭彈同樣順利發射並落在瞄準點附近,而竹瓦卻飛出好遠。竹瓦雖然輕,但還是會傷及射手。

最後,科研人員幹脆不要竹瓦,在土堆上挖個槽,將火箭彈直接放在上麵發射,結果,同樣可行。這個方法引起了部隊指戰員的極大興趣。

一個連長說:“采取這個方法,一個小分隊隻需背上火箭彈、簡易瞄準裝置和電源即可隱蔽接敵,快速發射,及時轉移,這無疑是實施近戰、偷襲和敵後遊擊作戰的理想打法。”

這個消息傳到張愛萍那裏,張愛萍立即要求科研人員當麵給他彙報。

科研人員把輕107毫米火箭炮搬到張愛萍的辦公室,張愛萍邊看邊問。

這種簡便的射擊方法引起了張愛萍的極大興趣,他連聲稱讚這是個創舉,還立刻指示由炮兵寫報告,盡快對107毫米火箭彈簡便射擊進行係統的研究試驗。

根據張愛萍的指示,炮兵及時向總參謀部寫出報告,建議批準用100發107毫米火箭彈再次到昆明軍區進行簡便射擊方法的研究試驗。

很快,報告批下來了。

當年7月,科研人員帶領試驗組再次到原部隊進行試驗。

通過試驗研究,科研人員迅速解決了107毫米火箭彈直接瞄準射擊的放置、瞄準、單發和多發串聯發射等問題,成功地研製出簡易瞄準器材,還係統地整理了試驗的結果。

1967年,在炮兵司令部的組織下,炮兵們在北京南口靶場向軍委、總部首長和領導機關進行了使用107毫米火箭彈進行射擊的表演,受到大家的好評。

設計新式反坦克武器

1967年11月,國防科工委根據軍委副主席聶榮臻的指示,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辦了兵器小型彙報展覽。陳毅、聶榮臻和葉劍英參觀展覽。

葉劍英在參觀展覽室,針對當時裝備的七五迫擊炮和研製的新四〇火箭筒、八二迫擊炮的直射距離不能形成梯次火力的缺陷,十分嚴肅地提出:

步兵連、營、團反坦克武器的直射距離要分別達到XXX、XXX、XXX米,要層層打,形成梯次火力,遠處打起,近處消滅。

為了實現葉劍英提出的目標,有關部門迅速組織科技人員,進行反坦克武器試驗。

12月20日,葉劍英又親臨南口靶場參觀反坦克武器試驗。

此時,北京的天氣寒冷異常,人們呼出的“白煙”轉眼就被夾裹著沙粒的狂風吹散。

葉劍英身穿軍大衣,頭戴絨帽,走進靶場,興致勃勃地觀看試驗。

試驗開始了。

一枚四〇火箭彈呼嘯著釘在一輛蘇製依斯重型坦克上,毫不費力地將數十毫米厚的裝甲鑽了一個洞。

葉劍英臉上露出笑容,不住地點頭稱讚。

這時,一個科研人員上前彙報說:剛剛發射的新四〇火箭彈有時不能有效對付M六〇坦克。

葉劍英聽後說:新四〇是一個很好的火箭筒,但要配壓電引信、要換高能炸藥,要能穿透坦克任何部位,要加快研製進度。

1972年8月2日,葉劍英再次來到炮兵部隊,察看新四〇火箭的研製情況。部隊領導陪同他一起觀看打坦克表演試驗。

這次,新四〇火箭筒再次顯示出它強大的威力。被新四〇火箭筒擊中的坦克裏,兩條狗、一隻兔子都被打死。

這時,炮兵吳信泉副司令員介紹說:“改進後的新四〇火箭筒破甲效果比以前大了。”

葉劍英聽後十分高興,他興奮地說:“新四〇很好,要加快生產裝備部隊。”

1973年8月4日,在中央軍委主持召開反坦克專業會議領導小組會上,對生產新四〇還是生產改四〇產生了很大爭議。

15時40分,葉劍英身著白色短袖襯衫,右手端著茶杯,神采奕奕地走進會場,與會人員都將目光投向葉劍英。

葉劍英請大家坐下繼續討論。

這時,一個科研人員鼓起勇氣站起來,向葉劍英彙報了新四〇和改四〇的有關情況。

他說:

新四〇火箭筒1962年開始研製,達到了葉副主席提出的連級反坦克武器射程要達到XX米的要求,火箭彈配壓電引信,大角度發火性能好,有光學瞄準鏡,還可配紅外界微光瞄準鏡進行夜間作戰。

而改四〇火箭筒1968年開始研製,采用新四〇的炮、老四〇的彈改進而成,彈配機械引信,大角度發火性能差,直射距離隻有150米,標尺準星瞄準誤差大。

另外,新四〇用的鋁材是普通硬鋁,國內可以解決。

對於新四〇風偏問題,有人給首長彙報說在風天不能打仗,這不是事實。新四〇是存在迎風偏,但有規律,是可以修正的。

通過3個軍區部隊試用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科研人員最後說:

“部隊是歡迎新四〇火箭筒的。”

葉劍英聽完彙報後立即表態,他十分堅定地說:

“我認為發展新四〇火箭筒是正確的。”

葉劍英的這句話使新四〇、改四〇之爭宣告結束。

很快,新四〇火箭筒成為我軍步兵班的主要反坦克火器。

我國的科技人員經10多年的努力,排除幹擾,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實現了葉劍英在1967年提出的反坦克武器有效射程的要求,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反坦克武器的研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