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勝利召開2
鄧小平作修改黨章的報告
9月16日14時,大會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
這個報告共分六個部分的內容,一是修改黨章的根據,二是黨的群眾路線,三是黨的民主集中製,四是黨的團結和統一,五是關於黨員的規定,六是關於黨的組織機構。
鄧小平在報告分析了黨在執政的情況下所麵臨的種種新的考驗,突出地提出反對官僚主義和驕傲自滿情緒的問題,他認為這些問題必然會發展成為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
鄧小平指出:
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同誌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於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而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結果,必然發展主觀主義。
……
執政黨的地位,還很容易在共產黨員身上滋長著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有一些黨員,稍稍有點工作成績,就自以為了不起,就看不起別人,看不起群眾,看不起黨外人士,似乎當了共產黨員,就比非黨群眾高出一頭,有的人還喜歡以領導者自居,喜歡站在群眾之上發號施令,遇事不願意同群眾商量。這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宗派主義傾向。
……
針對著這種情況,黨必須經常注意進行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的鬥爭,經常警戒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
鄧小平還說,反對黨內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是毛澤東多年來抓住不放的一個問題。在黨取得全國執政地位後,開展這方麵的鬥爭,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八大”對修改黨章十分重視,大會之前,中央就成立了修改黨章起草委員會,由鄧小平負責起草工作。黨章修改草案事前已發給各省、市(自治區)、各部門廣泛征求意見。代表到會後,又發給每個代表一本修改黨章的參考材料,厚厚的一摞,有幾十萬字。可見,黨中央對修改黨章的文件作了非常充分地準備。
鄧小平的修改黨章報告裏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調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反對個人崇拜,反對突出個人,反對對個人歌功頌德。
鄧小平指出:
工人階級政黨的領袖是在群眾鬥爭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而不是自封的。領袖不是在群眾之上,而是在群眾之中,不是在黨之上,而是在黨之中。對於領袖的愛護,本質上表現對於黨的利益、階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愛護,而不是對於個人的神化。
顯而易見,這同借鑒蘇聯的教訓有直接關係,如果把報告中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述,拿來同毛澤東在《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一文中加寫的有關內容相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修改黨章報告裏的這些話,同毛澤東加寫的那些話是完全一致的。
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是以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而載入中國共產黨史冊稱著於世的。到中共“八大”,沒有再提“毛澤東思想”。作出這一決定的,正是毛澤東自己。
從1949年起,毛澤東在審閱中共一些重要文件時,都把提到“毛澤東思想”的地方刪去,改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或者就隻用“馬克思列寧主義”。
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專門發出一個通知。
通知說:“毛澤東同誌曾指示今後不要再用‘毛澤東思想’這個提法,以免引起重大誤解。我們認為今後黨內同誌寫文章做報告,應照毛澤東同誌的指示辦理。”
毛澤東在審定這個通知稿時,還加了一句話:“在寫文章做演講遇到需要提到毛澤東同誌的時候,可用‘毛澤東同誌的著作’等字樣。”
“八大”不提“毛澤東思想”,絲毫沒有影響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實際指導作用,絲毫沒有影響毛澤東在全黨的領袖地位,不論是黨內還是在黨外,當時也沒有引起任何猜想和疑問。
而且,毛澤東在全黨、全國人民中的威望還空前地提高了。
鄧小平的報告最後指出,黨的章程草案由這次大會討論通過以後,將成為進一步提高黨的質量、擴大黨內民主、發揚黨員的政治積極性、改善黨的組織工作、加強黨的團結統一和戰鬥力的有力武器。周恩來作“二五”計劃報告
根據“八大”的會議日程,鄧小平報告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作“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
報告共分三部分:一、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的情況。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三、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議的若幹主要問題。
周恩來說:
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就要勝利地完成了。為了使我們能夠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以後,立即順利地開始進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就有必要及早著手進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編製工作。黨中央委員會提出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設經過這次黨代表大會討論並且通過以後,將提交國務院討論。
在說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前,周恩來首先在報告的第一部分介紹了關於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情況。
他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和社會主義改造工作都取得了比預想還快還大的勝利。
他說,在基本建設方麵,預計到1957年底,全國基本建設的投資額,有可能比原計劃超額完成10%以上。預計有近500個新建和改建的限額以上的工業企業建設完工,從而開始改變我國工業原來極端落後的麵貌。
在工業生產方麵,預計到1957年,工業總產值將有可能比原計劃超額完成15%左右,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絕大多數都將超過原定的計劃指標。
在農業生產方麵,1956年,雖然許多地區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這一年全國的糧食總產量,仍然有可能達到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1957年的水平。隻要今後一年多的時間內不發生特大的自然災害,1957年主要的糧食作物和某些經濟作物的產量,就有可能超額完成原定的計劃。
周恩來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和它的超額完成,已經使並且將要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工農業的生產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預計到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將比1952年增加60%以上。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將達到50%左右,而在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工業產值的比重將達到40%以上,這就加強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作用。由於社會主義改造事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無論在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商業中,社會主義的經濟成分都已經處於絕對統治的地位。
有了上述這些變化,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事業,也正在進入一個繁榮時期,因而也就為人民生活水平的繼續提高創造了條件。
周恩來強調,我們在過去幾年中所以能夠取得這樣偉大的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和一切愛國人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努力的結果,也是偉大的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給予我國巨大援助的結果。他說,我們願意趁這個機會,對於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這種真誠的兄弟般的援助,表示深切的感謝。
周恩來接著提出了近年來在領導經濟工作中間所遇到的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這些問題是:一、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妥可靠的基礎上,以保證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展。二、應該使重點建設和全麵安排相結合,以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按比例地發展。三、應該增加後備力量,健全物資儲備製度。四、應該正確地處理經濟和財政的關係。
周恩來針對以上問題,根據已經取得的建設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一些意見。
接著,周恩來說明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周恩來說,黨中央委員會認為,編製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應該以第一個五年計劃可能達到的成就做為出發點,聯係到大約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末我國要完成過渡時期的總任務這個基本要求,並且實事求是地估計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內外的各種條件,進行全麵的規劃。這樣的計劃,才有可能是積極而又穩妥可靠的計劃。
周恩來說,黨中央委員會提出,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應該是:
1、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2、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製和全民所有製。
3、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手工業的生產,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