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像我們這樣一個經濟落後、人口眾多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各種物資的缺乏是經常的現象,而物資的多餘是暫時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注意增加後備力量,建立物資儲備製度,由國家儲備必要的物資,特別是比較缺乏的重要物資。

第四,我們的財政收入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我們的財政支出也必須首先保證經濟的發展。因此,應該首先考慮經濟,特別是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計劃,然後根據它來製定財政計劃,用財政計劃保證經濟計劃的圓滿執行。

周恩來在組織草擬“二五”計劃建議工作中,充分體現了黨的民主集中製的原則。

這個建議的草擬程序大體是:

1、先由國家計委提出建議初稿,報總理初審,然後根據總理初審意見修改。

2、把修改稿送交國務院各部委討論,廣泛征求意見,並根據各部委意見再作修改。

3、召開國務院會議進行討論,聽取各位副總理和有關部委負責同誌對修改稿的意見。

4、報中央政治局討論,根據政治局討論意見再進一步修改。

5、提交黨的“八大”會議審議通過。

周恩來非常重視各方麵提出的意見,並要編寫人員認真地、充分地加以研究,充實文件內容,盡可能地提高文件質量。

在文件最後定稿提交黨的“八大”會議審議時,他還親自把關,把各方麵的主要修改意見彙集起來與修改稿一一核對,發現有的意見沒有被采納時,他一定要問清楚是什麼原因。

為了弄清情況,他還約請一些做實際工作、了解實際情況的同誌談話,聽取他們的意見。

在審議“二五”計劃建議的過程中,周恩來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經濟思想。這些思想既體現了他的革命膽略,又貫徹了求實精神。

周恩來在分析經濟形勢時充分肯定了在“一五”計劃執行中取得的巨大成績,也實事求是地指出工作中發生的一些缺點和錯誤,要求在今後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

鑒於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勝利完成,我國將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周恩來提出“二五”計劃期間,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爭取大約經過3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我國基本上建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

對1956年上半年經濟發展中已經出現了急躁冒進的傾向,周恩來指出,搞計劃不能隻從需要出發,而應當從實際可能出發,並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他還說,中長期計劃指標要定得穩妥可靠,讓年度計劃在執行中超過。

周恩來指出,“二五”期間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業的發展同工業的發展互相協調,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並指出隻有農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國民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周恩來還提出要迅速提高工業技術水平,把我國的經濟逐步推進到現代化技術的軌道上,以提高效益,促進經濟的發展。

周恩來指出,要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必須加強對外經濟聯係,既要加強同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國際協作,又要發展同不同社會製度各國的國際協作,擴大相互間的經濟、文化、技術交流和貿易往來,以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建設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我們在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等方麵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

在搞計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搞好各方麵的綜合平衡,特別是要搞好財政、信貸、物資三大平衡,並要考慮留有必要的物力、財力儲備,以保證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展。

周恩來提出要正確處理和調整中央同地方的關係,充分發揮各地方、各業務部門和各基層單位的積極性,並廣泛動員群眾的力量,以盡可能快一些發展社會主義建設。

此外,周恩來還要求編寫人員,文件要寫得簡明扼要,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國家計委原來提出的建議草稿,共有2萬多字,經過幾次討論修改,最後提交黨的“八大”會議審議通過的建議,文字壓縮到1萬字左右。

周恩來的這些經濟思想,後來都成了“二五”計劃建議的主要內容,這些思想對當時的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956年7月下旬,周恩來在北戴河開始審議“二五”計劃建議草稿。

8月份,周恩來回到北京後,又集中反複研究審議、修改。

周恩來日理萬機,白天要處理國務院的重大事務,每天晚上還在中南海西花廳他的辦公室裏,聽取主要編寫人員的彙報。

他在審議“二五”計劃建議草稿時,邊念邊議,講思路,研究方針政策,審定重要計劃指標,常常搞到第二天淩晨一兩點鍾,有時還搞個通宵。

周恩來總是精力充沛,不怕疲勞,但他非常關心和照顧編寫人員,0時後,總讓大家吃些點心再繼續搞。大家邊議邊記,第二天再根據他的意見,核實情況,訂正數字,並作文字修改,晚上再把重印出來的修改稿送到周恩來辦公室。

就這樣,連續搞了20天左右,每天隻睡五六個小時的覺,但編寫人員人人都精神振奮,心情愉快。

周恩來工作作風十分嚴謹,一絲不苟,考慮問題非常周密細致。

他喜歡用毛筆閱改稿件,字斟句酌反複推敲,對每個數字、百分比和標點符號,他都不輕易放過。

有些重要指標,他還親自核算,檢驗是否可靠,有沒有算錯。

國務院最後敲定提交給中央的“二五”計劃方案為:1962年糧食產量指標為5000億斤,棉花產量4800萬擔。

這個計劃方案同1955年北戴河彙報時提出的指標比較,糧食產量隻增加400億斤,棉花產量隻增加500萬擔,也就是說,基本維持主管部門最初設想的指標,但是,同1956年1月14日國家計委彙總上報的方案比較,差別就大了。

其中:糧食指標比1月14日方案減少1400億斤,棉花指標比1月14日方案減少2200萬擔。1月14日方案指標偏高,無須拿後來的實踐證明,僅從國家計委彙總上報時提出的條件,就可以看得出來。

國家計委提出:如將1962年的糧食指標定為6400億斤,棉花指標定為7000萬擔,需要的條件是:大力開荒,興修水利,大量增加化肥,大力推廣《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的有關增產措施。

所提開荒一條是:在完成“一五”預計開荒9000萬畝的計劃以後,“二五”期間要求開荒2億畝,1956年到1962年每年開荒3300萬畝,1962年全國耕地麵積達到183億畝。別的條件暫且不說,僅僅這一條就無法做到。

我國東部、中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有限,宜農荒地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的邊遠地區,開發墾殖需要大量投資。相反,國務院製定的指標,就比較紮實了。

9月初,周恩來在審閱、修改中央委員會準備向“八大”作的政治報告稿時,發現別人在鉛印稿中將1962年的糧食產量指標改為5200億斤,棉花產量指標改為5200萬擔。

周恩來按國務院敲定的指標,將糧食指標改為5000億斤,棉花指標改為4800萬擔,並在旁邊注明:“糧棉產量是經過多次商議並與陳雲同誌談過的。”

國務院敲定的糧棉生產指標,為毛澤東所采納。

9月13日,毛澤東在第三次審定周恩來關於“二五”計劃報告稿時,發現1962年糧食產量指標為5300億斤,毛澤東批示:“五千億斤為宜。”

工業方麵的指標,有的取得一致意見,有的意見未能一致。經商定凡意見一致的,即寫一個數字。凡意見不一致的,就要寫兩個數字,做為上限和下限的機動幅度。

周恩來主持製定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是一個既積極而又實事求是的好計劃。

毛澤東在9月7日10時寫給周恩來的信上說:

你擔任的建議和報告兩件,須於九日交付翻譯,請將最後修改本於八日交我看一下。

毛澤東這裏所說的“建議”和“報告”,是由周恩來主持起草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及關於這個建議的報告。對這兩個重要文件,毛澤東都認真進行了審閱。

9月9日,毛澤東看了“建議”,作了一些小的修改。13日,又看了“報告”稿,給周恩來寫了一段批語:

你的報告全文很好。隻是覺得頭一部分(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經驗)寫得不甚清醒,不大流暢,不如以下各部分寫得好,似乎出於兩個手寫的。如能在今明兩天請一位(喬木沒有工夫)文筆流暢的同誌改一下,那就更好。如不可能,也就罷了。

周恩來照毛澤東的意見修改後,整個報告達到了邏輯清晰、文筆流暢的要求。

這個報告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探索,對經濟工作的客觀規律的認識正在走向深化。

正是在“八大”的正確決策下,國民經濟才積極而穩妥地向前發展。設立“八大”翻譯處

1956年下半年,在北京西郊的西苑大旅社裏,一塊“中共八大翻譯處”的牌子分外引人注目。這裏住滿了從全國許多部門、主要是北京中央單位調來的精通外語的翻譯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