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積極籌備2

鄧小平主持起草修改黨章的報告

1956年9月16日14時,剛剛落成不久的政協禮堂內非常肅靜,當大會執行主席宣布鄧小平同誌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時,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身著灰色中山裝的鄧小平,健步走到裝有6個麥克風的發言台前,戴上眼鏡,開始了他的演講:

同誌們!從我們黨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已經過去十一年多的時間了。在這個期間,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黨都已經經曆了巨大的變化……

鄧小平的報告長29萬多字,共曆時2小時15分鍾,他的報告不斷被熱烈的掌聲打斷。

《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是在鄧小平的親自主持和領導下起草的。對於修改黨章工作,鄧小平不僅抓“大勢”,抓“方針性的意見”,而且連報告的具體細節、報告的字句都注意到了。

從修改黨章和修改黨章的報告起草委員會1955年5月12日成立時起,鄧小平就以很大的精力主持這項工作。

10月20日,鄧小平收到黨章第一次修改稿。此稿共分10章78條,隻有條文部分,總綱部分注明“暫缺”。

當日,鄧小平批示給楊尚昆:

此件請印十餘份分發下列同誌:

政治局委員、起草小組:譚震林、李雪峰、劉瀾濤、馬明方、安子文、胡喬木。

在批示的結尾,鄧小平又告訴經辦人,“印後送我三份,原稿退我”。

關於黨章的修改工作,大致集中在1956年的4、5兩個月。

4月2日9時,鄧小平來到會場,看到修改黨章委員會成員們都到齊了,便宣布開會討論黨章初稿。與會者雖然人數不多,但是發言卻很熱烈,他們字斟句酌,暢所欲言,一直進行到12時15分才休會。

8天以後,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黨章第二次修改稿。這一稿中吸收了政治局委員和修改黨章委員會關於初稿的修改意見,還補寫了總綱部分。

對黨章第二稿的修改工作,鄧小平抓得更緊,4月13日、4月20日、4月25日至28日,5月3日至5日、5月14日、5月19日,兩個月中有11天,他都在進行這項工作。這還不包括毛澤東、劉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討論黨章的兩次會議,不包括毛澤東、鄧小平向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介紹黨章修改情況的兩次會議。

黨章修改工作是很費力的,大家字斟句酌,反複討論。同誌們暢所欲言,提出各種意見,氣氛非常活躍。黨章草案修改本多達50多份,毛澤東對鄧小平主持的黨章修改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

1956年8月22日17時,中共七屆七中全會在中南海勤政殿開幕。

會議上,毛澤東就“八大”文件修改方針說:“第一次推翻你的,第二次推翻他的,推翻過來推翻過去,這也說明我們是有民主的。”接著,他又說,修改時要先提大勢,先提方針性的意見。”

到鄧小平講話了,他先看了看毛澤東,又看看大家說:“剛才主席講了,先提大勢,先提方針性的意見。但有些文件,像黨章,就不那麼好提大勢了,必須是哪一個字要改,就改哪一個,凡有意見的都在這個本子上批。”

毛澤東讚許地點點頭,插話補充道:“不僅是大勢,也包括細節、文字。”

對修改黨章工作,鄧小平確實連細節都注意到了。黨章修改稿印出來以後,他受中央委托,起草《關於討論黨章修改稿的通知》,下發給各省、市、自治區。

他坐在辦公桌前,想起了毛澤東講過的話:“新黨章應充分體現紀律性和創造性,體現群眾路線。比如,究竟是設一個副主席還是設幾個副主席,也請大家討論。另外,是否可仿照人民代表大會的辦法,設常任代表,一年開一次代表大會,5年一任,也請大家討論。”鄧小平感到,應當把毛澤東的上述意見轉給各省、市、自治區負責同誌來討論。

於是,鄧小平揮筆寫道:

在黨章修改稿中,請你們特別注意:

一、草稿中規定全國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采用常任製度,並且規定各級代表大會每年開會一次,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請你們考慮這種製度是否妥當。

二、第三章第九條中關於中央機構問題,曾考慮到兩種形式。一種是保持原來性質的書記處,設一個副主席;一種是不設原來的書記處,增設幾個副主席,並且設立另外性質的書記處或者其他名義的組織,請你們考慮哪一種形式較好。

以上兩點,也請你們將討論意見報告中央。

在綜合了各方麵意見後,8月1日晚,毛澤東約見鄧小平,談如何修改黨章問題。幾天後,鄧小平將黨章第37條草案關於設置中央領導機構方案報送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直至9月10日22時,毛澤東還在斟酌黨章條文。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鄧小平:“改處看過,同意這些修改。我隻在第三條覺得應添三個字,請酌定。”

8月12日,胡喬木將修改黨章報告後半部分的草稿送到鄧小平辦公桌上。鄧小平知道,關於修改黨章報告是在2月份自己赴蘇聯前親自主持討論、起草的。地點是在西樓會議室。4個月以後,在討論召開七屆七中全會、“八大”時,又討論了起草修改黨章報告問題。7月25日、26日、28日,他又在北戴河西浴場接連主持會議進行討論。現在,前後部分初稿均起草完,應當征詢有關人員意見。

於是,他又提筆給辦公廳寫了批示,將兩部分印成《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初草)》,以便轉發。

鄧小平在緊張的籌備工作中抽出時間,對自己將要在“八大”上作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進行了數次重要修改。

從內容上看,“初稿”中的序言部分增加了“七大”以來黨和毛澤東領導下所取得的“一個接連一個的光輝的勝利”,“無可爭辯地證明了”黨的“七大”以來的政治、組織路線和黨中央領導的正確性。

改動內容最多的是第一部分關於修改黨章所根據的條件。在此,報告從黨組織狀況分析入手,闡明了我們黨執政以後“麵臨著新的考驗”,指明了經受這種考驗所應當采取的辦法。正是根據這些新的情況和新的要求,“八大”才對原有黨章做適當修改,“其中包括一些帶有重要原則性質的修改”。

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實行民主集中製等部分中,鄧小平都作了不少的修改。

對於報告的字句,鄧小平是再三斟酌,力求使其文字順暢,內容簡明。對於一些不夠明確的語句,或是添加文字,畫龍點睛,或是幹脆將某一段落刪去。所以,修改黨章報告雖然文字較長,但字句簡潔,生動有力,體現了鄧小平一貫的工作特點。

對鄧小平主持起草並要在“八大”上作的修改黨章報告,毛澤東很重視。8月27日,鄧小平主持會議討論這個報告,毛澤東也在審閱這個報告初稿,並連夜審改完。很快地,鄧小平看到了毛澤東退回來的修改稿,他的意見是:

此件看了一遍,覺得大體可用,作了些小的修改,請你酌定。第23頁批了一點修改的意見,請考慮。

肯定了稿子後,毛澤東又提到:

許多句子太長,不好讀,我在第23頁的一段中試增了一些標點。

鄧小平看過毛澤東的批語後,又吸收了修改黨章報告起草委員會委員們提出的修改意見,對《報告(修改稿)》作了若幹修改。

毛澤東再次建議把黨章修改報告寫得短些。鄧小平仔細考慮了報告內容,對毛澤東說:“3萬字吧,不再壓了。”後來,報告便成了29萬字。

在“八大”上,鄧小平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在隨後於9月28日召開的八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這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6人組成。從此,鄧小平進入了中國黨政最高領導層,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

這一年,他剛滿52歲。周恩來組織撰寫“二五”計劃

1956年9月16日下午,鄧小平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之後,周恩來接著代表中共中央開始作《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

這個報告在充分肯定了“一五”計劃期間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剖析了發生過的缺點和錯誤,並從這幾年經濟建設的實踐中總結出四條指導性的經驗教訓。

第一,我們在編製長期計劃的時候,應該按照我們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本要求和國家物力、財力、人力的可能條件,實事求是地規定各項指標,同時,還應該保留一定的後備力量,使計劃比較可靠。而在編製年度計劃的時候,就應該根據當年和以後年度的可能的發展條件,積極地發揮潛在力量,以保證長期計劃的完成和超額完成。經驗還證明,我們在編製年度計劃的時候,在有利的情況下,必須注意到當前和以後還存在著某些不利的因素,不要急躁冒進。相反的,在不利的情況下,又必須注意到當前和以後還存在許多有利的因素,不要裹足不前。

第二,我們強調重點發展,並不是說可以孤立地發展重點,而不要全麵安排。我們要求全麵安排,也不是說可以齊頭並進,而不要保證重點建設。我們在製定計劃和安排工作的時候,必須把重點和全麵很好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