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孫健初確定的,經過鑽探大隊地質工作隊探測之後,於1950年7月28日開鑽的探井I-29井。
施工中,司鑽、鑽工和技術人員們,滿身油漬和泥漿,衣服凍成了僵硬的板塊,像是一張鐵皮掛在身上。
當鑽至760米預計出油的深度時,沒有發現油層,職工情緒一時出現波動。
地質師杜博民發現這一問題後,立即采取電測工藝來錄取井下資料。經電測錄井,發現668米處有“逆掩斷層”,必須再下鑽百餘米。
同時,采納地質工作隊的建議,作地層試驗,全隊職工一次又一次集中力量鑽研,一直持續到第4天才實驗成功,把L油層的液體取上來,使鑽井工程得到可靠的地質參考資料。
為了保證探井質量,大隊長史久光、地質師杜博民等,經常在深夜不顧疲勞研究I-29井的情況,及時解決了許多施工中的難題,860米深的探井,井眼斜度保持在1度左右,創造了探井井斜不超標的新紀錄。
10月12日起鑽時,天然氣和原油突然雷鳴般地從井內噴出。
頓時,鑽台上堅持工作的工人們,被原油淋成了“黑人”。
看到三年生產發展計劃中的第一口探井噴了油,職工們都高興得跳起來。
這口井噴油告訴人們:在三撅灣I-29井以西至老君廟油田東緣地帶,新增加的產油麵積不但很大,而且油藏的原油性質與老君廟生產井的原油性質相似,這對今後3年內開發西北新的油田,在地質工作及鑽井工程上得到很多啟示。
就這樣,玉門油礦第一口探井噴油了。
同時,在三年恢複時期,玉門油礦還開創冬季鑽井先河。
玉門油礦地區海拔高,氣溫低,一年中有半年是冰凍期。解放前,冬季不進行鑽井作業。
離老君廟油田12公裏的青草灣構造,在第一次全國石油工業會議決定的勘探工作任務中,被列為甘肅河西地區1952年以前大力開發石油資源的“首要選擇重點”,並要求迅速進行勘探。對這個構造,地質專家們都寄予很大的希望。
1950年冬天,剛從司鑽提升為鑽井隊隊長的郭孟和,接受了鑽探青草灣探區的艱巨任務。
這年冬天特別寒冷,據有人回憶:
暴風雪在千裏戈壁上,像醉漢一樣遊來蕩去;天冷得熱水倒在地上,彎腰就可以拾起幾塊薄冰。
接受任務的當天,郭孟和就拿著圖紙去找工程師,當時工程師有些為難。
郭孟和說:“蘇聯可以在冬天打井,我們應該學習。”
工程師說:“你是老內行,在烏蘇油礦又跟蘇聯專家學習過,不妨先試試。”
晚飯後,郭孟和又和隊裏的同誌們一起商量,發動大家克服困難,打好冬季鑽井的頭一炮。
狂風呼嘯著,飛雪不住地打著窗戶“沙沙”作響,郭孟和的小屋裏擠滿了年輕的鑽井工人。
郭孟和說:“行不行,在人幹,人家都說咱們鑽井工人是石油工業最勇敢的尖兵,大小困難都不怕。黨交給我們光榮任務,我們就要迎難向前,闖出零下30度鑽井的路子,結束玉門油礦冬季不能打井的曆史!”
接著,郭孟和和他的徒弟、司鑽、鑽工們商議著,敘說著他曾在蘇聯當工人的經曆,回到祖國後在烏蘇油礦,又到玉門油礦的10多年的鑽井經驗。
大家說著,議論著,琢磨著,如何保溫,如何保持泥漿正常循環,如何使柴油機不息火,從井場地麵到井架二層平台,樁樁件件,方方麵麵,都想到了。
然後,郭孟和又一一分工落實到人頭。
幾天之後,一座高高的鑽塔,在青草灣白茫茫的山拗裏立起來了,鑽機隆隆的聲音,有節奏地回蕩在群山峻嶺上空。
青一井是新探區的第一口井,也是在酒西盆地打的唯一深井。
開鑽以後,鑽進並不順利,柴油機經常出毛病。為了盡快打完這口井,了解新構造的含油氣情況,鑽探大隊調技術人員劉蔭藩、李虞庚等加強青一井的組織領導和技術工作。
在鑽探過程中,遇到高壓水層和膏鹽層,隻好加大泥漿比重,但因膏鹽進入泥漿,泥漿流不動。等到起鑽時,泥漿四濺,弄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渾身糊滿泥水,兩腿被泥漿燒得鮮紅,設備工具上也到處是泥漿。
郭孟和看到這種情況,就動腦筋製作了泥漿收回器,既避免了泥漿浪費,又減輕了泥漿對人的傷害。不久,郭孟和鑽井隊在青草灣鑽井獲得成功。
接著,老君廟J-21井、E-15井於1951年1月冒著嚴寒先後開鑽,鑽進順利,鑽機利用率大大提高,打破了慣例,開創了玉門地區冬季鑽井的先河,為高寒地區冬季鑽井創出了經驗。
玉門油礦工人在克服了寒冷、技術等障礙後,油田麵積擴大很快。
1950至1952年,玉門油礦有重點地進行石油地質勘探,共完成地震測線600多公裏,做地震剖麵100多平方公裏。
在河西地區第一次進行這樣大麵積的勘測工作,主要是由1951年3月在上海籌建的新中國第一個勘探隊完成的。
這支勘探隊的20名隊員,於1952年3月中旬,在隊長蘇盛甫的帶領下來到玉門,執行第一次全國石油工業會議關於大力開發西北石油資源的決議。
勘探隊創建人翁文波專程從北京石油總局來到玉門,親自指導地震勘探工作。
勘探隊員從魚米之鄉的江南,來到荒涼的戈壁灘上,抬眼望去,祁連山巔海拔3000米以上的積雪,終年不化,與白雲相間雲雪難分。
四下遠眺,常見有海市蜃樓幻影。
這裏沒有田園果木,有的是飛沙走石,沒有人煙村落,卻常見野狼出沒……
這就是當年勘探隊在大西北的險惡環境和艱苦工作的條件。
當問到勘探隊技術員陸邦幹和勘探隊員林裕昌:“你們感到苦嗎?”
他們回答:“隻覺得光榮,沒有別的想法。在這樣的環境裏,鍛煉了每個勘探隊員的意誌。”
在玉門礦務局地質處杜博民處長、地質師王鑒之的具體幫助下,勘探隊員激情高漲,他們邊工作,邊在嘴裏唱著《勘探隊員之歌》:
是那山穀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上了明燈。
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是那條條的河,彙成了波濤的大海,
把我們無窮的智慧,獻給祖國人民。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這是多麼寬廣的胸懷啊!這批勘探隊員從山青水秀的南方,來到風沙彌漫的戈壁,住帳篷,喝苦水,糧食不能及時補給時,就喝稀粥,沒有蔬菜副食時,就用鹽水下飯,文化生活更談不上。
但就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無論是隊長、技術員還是工人,大家都搶著操作儀器,扛炸藥,搬運器材,冒著狂風暴雨,頂著烈日酷暑,從春天奔忙到寒冬。
麵對困難,他們不無自豪地說:
我們為了給祖國找到石油寶藏,甘願以苦為榮,以苦為樂!
勘探隊的英雄隊員們,就是以這種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一年之中踏遍了酒泉盆地的青草灣、戈壁莊、白楊河、文殊山等很多地方,做了大量地震勘探測線,為進一步鑽探提供了科學的地質資料。
鑽井大隊根據這些資料,鑽探井18口,鑽井進尺168萬米,擴大了老君廟油田的麵積,增加了地質儲量,開辟了青草灣、石油溝、大紅圈3個新探區,為進一步鑽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戰場。推進生產的高潮
1950年7月以前,玉門油礦仍沿用“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的名稱。
7月28日,根據第一次全國石油會議關於“大力開發西北石油,及自西而東,東西並舉”的開發方針,燃料工業部石油總局成立了西北石油管理局,調康世恩任局長,楊拯民、鄒明為副局長,後又任命張俊為副局長。
8月5日,玉門油礦結束軍事管製,成立玉門礦務局,楊拯民任局長,熊尚元任副局長。同時,還成立中共玉門礦務局委員會,楊拯民任書記,焦力人任副書記。
新上任的玉門礦務局長楊拯民是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的長子,1937年參加革命,以後曆任關中軍分區、延安軍分區副司令員,騎兵師副師長兼黨委書記,大荔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務。
1950年4月,楊拯民主動請纓參加新中國石油工業建設。就這樣,28歲的楊拯民滿懷發展我國石油工業的豪情,來到玉門。
來到玉門後,楊拯民虛心地向油礦的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學習,聽取他們對建設玉門、發展石油工業的意見。
同時,楊拯民還對油礦各方麵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及時明確地處理各種現實問題。他特別注重學習生產技術知識,每周都要安排一、二次專門研究地質、鑽井、采油、煉油等方麵技術工作的彙報,不懂就問,邊聽邊學。
楊拯民虛心好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靈活果斷的工作作風,贏得大家廣泛的讚譽。
不論是原來甘青分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和職員,還是繼續留在油礦工作的軍事代表,包括以後來的軍隊轉業幹部,都很願意和楊拯民在一起討論問題,研究工作,
對油礦的各項工作實施組織領導。
就這樣,年輕的局長很快就成為團結全體幹部和職工進行生產建設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