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礦務局成立後,在楊拯民的帶領下,玉門油礦進一步改革舊的管理方法和製度,展現出新的活力、新的麵貌。

從9月開始,玉門油礦建立起生產計劃管理製度、車間成本管理製度、經濟核算製度;改革了舊的工資製度,實行獎勵製度和勞動保護製度。

為了貫徹第一次全國工業會議提出的“三年恢複”方針,玉門礦務局製定了1950至1952年三年生產發展計劃,分別對鑽井工程、采油生產建設、煉油裝置改建、生產技術改進和企業化製度的建立等主要生產建設項目和工作逐一落實。

這些計劃和措施一經群眾討論,很快就變成廣大職工創造性發展生產的革命熱情。

各個單位紛紛表示,一定完成任務。

為此,各基層生產單位首先建立起必要的生產管理製度,相應的成本製度、合同製度、責任製度、安全製度、定額製度也陸續建立起來,對生產建設起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許多單位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製定了更具體的規定。

鑽探大隊製定了《生產井工作定額標準》及《實施生產井鑽井工作定額標準獎懲辦法》,實行後有效地提高了鑽井效率和質量。

玉門礦務局堅決貫徹依靠工人階級辦企業的方針,積極推進民主管理,基本改變了原有組織結構與某些不合理製度,徹底改革了“半配給製”的曆級工資製。

通過生產機構改組,改變了原來“礦、煉、工”三足鼎立的狀況,初步建立了統一領導分層負責製,經民主推薦,組織批準,大膽選拔了一批工人、低級職員擔任各級幹部,並在民主改革和勞動競賽中建立和發展了黨、團、工會組織。

在當時,玉門油礦黨委有一個黨總支,19個直屬支部。在不斷完善工廠管理委員會工作的同時,充分依靠工會的組織作用,通過宣傳教育、組織發動,激發廣大職工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當家作主的主人翁責任感。

在建立新型企業過程中,玉門油礦工會組織在開展生產立功運動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更加廣泛深人地組織和發動群眾,繼續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和各項工作的進展。

1950年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職工們紛紛以自己的親身經曆,控訴美帝國主義和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控訴國民黨反動派倒行逆施、禍國殃民的罪惡,決心加緊生產,多產石油,以實際行動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全礦職工還踴躍捐款,幾天時間就捐獻了購買一架戰鬥機的錢,有關部門將這架戰鬥機命名為“石油工人號”。

1951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解放前迫害石油工人的國民黨特黨部書記長、特務頭子張振邦,礦警大隊長李陽義,礦警中隊長周雨三等反革命分子被公審處決,廣大職工齊聲歡呼,堅決以搞好生產的實際行動,鞏固新政權,建設新中國。

1952年,在民主改革和“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鬥爭中,清除了混在職工隊伍中的封建把頭和幫會頭子,進一步激發了生產積極性,全局上下廣泛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把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作為競賽的主要目標。

各級工會在組織競賽時,特別注意把執行各項企業管理製度作為重要的保證條件,逐步使企業管理建立在職工群眾自覺的基礎上。

鑽探大隊在鑽鑿E—15井和J—21井時,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把實行定額管理作為保證條件,各班嚴格按定額運行。結果,鑽井時間分別比以前縮短了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節省了10多隻鑽頭。

機械廠把推行師徒合同作為保證條件,師傅互相比誰教得好,學徒比誰學得快,有效地提高了青年工人的技術水平。

在愛國主義勞動競賽中,大力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工會組織通過各種方式,提倡職工在生產勞動中動腦筋,找竅門,改進生產技術。

這項活動從1951年9月開始,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發展十分迅速,僅1952年一年,全局采納職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就有3036件,創造價值舊幣60多億元。

根據張文吉、劉鶴嶺建議研製的新型鑽具,在起鑽時可以泄流泥漿,衝洗鑽頭泥包,有震動作用,防止鑽頭微卡;劉蔭藩建議把蘇聯牙輪取心鑽頭,加焊硬鋼延長鑽頭壽命,避免了掉牙輪的事故,為國家節約資金達舊幣4億多元;一大批合理化建議,初步改進了鑽井技術,提高了鑽井速度和鑽井質量。

玉門油礦開展的愛國主義勞動競賽,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以生產班組為單位的工會小組,根據所擔負的生產任務,通過集體討論,製定保證完成任務的目標和措施,作為全組人員共同遵守的公約,各小組之間相互挑應戰,定期檢查實施情況。

小組活動對於加強職工之間的團結、加強企業基層工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當時,煉油廠汽油分廠王寬小組,在競賽中首先實行掛牌巡回檢查法,做到了安全生產,合理化建議方麵也取得優異成績,最終提高了油品的產量、質量,節約了器材。

1952年6月,礦務局和局工會為了推廣他們的經驗,特地在《人民油田報》刊登了他們5月份的小組公約,公約內容是:

保證汽油生產任務超額5%,爭取再超額2%;

保證徹底執行掛牌檢查製度,嚴格交接班製度,全年不出事故;

保證與其他小組緊密團結,學習先進經驗,克服缺點;

重點問題:注意二級蒸發塔的操作,提高油品質量及產率,互相幫助提高技術。

為此,王寬小組先後多次被評為全局先進集體,受到西北總工會的獎勵。

在王寬小組帶動下,玉門油礦各單位都出現了一批先進小組,成為做好企業各項工作的堅實基礎。

在持續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同時,礦務局和工會組織還開展了多方麵的工作。

在當時,根據職工群眾渴望學習文化技術的要求,從1950年起,油礦開辦業餘學校,分設文化班和專業技術班,受到職工群眾的歡迎,參加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從開始的200多人發展到上千人。

1951年,油礦又開辦了汽車司機訓練班,有25名職工家屬中的年輕婦女從訓練班畢業,成為合格的司機。

1952年,她們駕駛著從蘇聯進口的新卡車,為蘭州運送油料,引起社會各方麵的關注,被廣大市民讚譽為新社會的新鮮事,一時傳為美談。

在西北石油管理局和工會的領導下,玉門油礦進行的勞動為玉門油礦三年恢複任務的完成奠定了基礎。恢複生產創造成績

1952年,解放後短短3年時間,在油礦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生產蒸蒸日上,不斷創造新的成績,為即將開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0至1952年,原油產量不斷上升。

原油產量之所以不斷上升,除了新鑽井生產外,還修複了一批解放前報廢的油井。

尤其是對1948年完鑽後未出油的老君廟第一深井,在蘇聯專家莫謝耶夫的指導下,經技術人員和采油工人精心分析井下地質資料,采用加熱鹽水衝洗循環及砂礫填充等措施,起死回生,投入采油。

與此同時,在新的體製建立後,采油廠在全麵加強油井生產技術管理中,實施了油井增產技術,對老君廟開發區的油井,采取了間歇注氣的措施,使原油中汽油含量從18%提高到21%,大大提高了原油的質量。

隨著勘探效果的不斷提高,礦區增加生產井30口。1950年全礦平均日產原油264噸,1951年平均日產原油374噸,1952年平均日產原油388噸。3年共生產原油3754萬噸,是玉門油礦1939至1949年10年間原油總產量的7349%。

隨著原有產量的不斷提高,玉門油礦的煉油能力也得到的提高。

新中國成立前,玉門煉油廠的離心脫蠟裝置和溶劑油回收裝置,未能完工投產。

1950年煉油廠職工在煉建工程隊的幫助下,隻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兩個裝置的建設,並一次試車成功。

接著,玉門又用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達布斯煉油裝置擴建工程,使煉油廠的汽油生產能力比1949年提高一倍,汽油收率由32%提高到565%。

在安裝新裝置和改建老裝置的過程中,大大提高了煉油工人的技術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此期間,王寬煉油班創造出的“循回檢查法”,1952年在煉油廠各裝置推行後,促進了生產,減少了事故,裂煉裝置創造了連續安全開爐110天的紀錄。

新的生產管理製度的建立和工藝技術的不斷完善,有力地推動了生產。

1952年生產汽油49萬噸、煤油166萬噸,與1948年相比,分別提高3倍和4倍。

同時,石油產品的平均單位成本大幅度降低。1952年比1950年下降1315%。

玉門煉油廠生產的防凍潤滑油,這一時期被迅速調往東北,支援入朝作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

在開發利用新技術、新工具,開掘新油井的同時,玉門還注重對舊、廢工具的利用。

解放前,油礦所用配件器材全靠美國進口。解放後,來源斷絕,鑽井生產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

鑽探大隊大隊長史久光和老工人商量修舊利廢,牙輪鑽頭的牙齒磨禿了,老氣焊工用氣焊和焊絲在牙輪上堆出一個個牙齒,並且趁熱淬火。

這辦法雖然土一點,但是解決了問題,維持了生產。石油工業後來推行的修舊利廢,還是從玉門開始的。

在1950至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國家財政雖然非常困難,還是投入了大量資金加強石油工業建設。

玉門礦務局珍惜一批又一批的國家投資,按照燃料工業部審定的3年發展計劃,完成總投資工作量的100%,有力地支援了國民經濟的恢複和抗美援朝戰爭,為玉門油礦的進一步發展,迎接即將開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