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奪油會戰1
●毛澤東說:“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
●工人對鄭明廷說:“你真幸運,你一到鑽井隊,就遇上了一個好師傅,張師傅技術高超,待人熱情,你會有出息的。”
●焦力人興奮地對大家說:“鴨兒峽油田是一個大有希望的油田,隻要我們拿出這樣的氣魄來,加速開發鴨兒峽油田是完全有可能的。”
● 奪油會戰師團轉業石油戰線
1952年,廣闊的中國的大地,到處生機盎然。
此時,隨著國民經濟三年恢複的完成,特別是在當時中央正在積極抓緊製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因此,此時國家的各行各業都麵臨著快速發展階段,而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將變得非常緊缺。
此時,作為石油工業負責人的康世恩感到肩頭任務的艱巨,因為在當時,中國石油形勢不容樂觀。
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石油被看作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是國家實力和國際優勢的基礎。
50年代初期,亞洲部分地區石油市場上石油供給量實行了配給製。這期間由於新中國正處在恢複國民經濟建設時期,再加上朝鮮戰爭的爆發,世界上一些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列強,企圖用經濟封鎖把紅色中國扼殺在搖籃裏,對新中國實行石油禁運,便是它們采取強權封鎖的手段之一。
剛剛從戰火硝煙中誕生的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如此大的一個國家,全國僅有延長、玉門、獨山子油礦,石油工業成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短腿”。
麵對這一情況,中央高度重視。
1952年,陳雲、李富春副總理給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勳寫信指出:要大力開發西北天然石油,將石油工業放在今後國家工業建設的重要地位,對陝北和甘肅河西地區的石油勘探與開發,予以支持和重視。
1953年,毛澤東、周恩來就石油工業的發展問題,征詢地質部長李四光的意見。
毛澤東說:
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
根據新華夏係沉降帶理論,李四光認為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地質勘探工作。
也就在這一年,朱德總司令對康世恩說:
現代戰爭打的就是鋼鐵和石油。有了這兩樣。打起仗來就有了物資保障,沒有石油,飛機、坦克、大炮不如一根打狗棍。我要求產一噸鋼鐵,就產一噸石油,一點不能少。
而作為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康世恩更是非常著急。他心裏在想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石油最早的國家之一。
然而,在當時一年所需的500多萬噸石油,絕大部分需要進口。國家有限的外彙,大部分用在進口石油上。
“一五”計劃中的201萬噸石油從何而來?盡管石油工業在三年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遠遠沒有跟上國民經濟的發展形勢。
1952年3月25日夜晚,康世恩微伏在桌前,認真寫了一份“關於調撥一個建製師擔任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發展石油工業基本建設任務”的報告。
康世恩要向石油宣戰了!
這份報告是康世恩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上書燃料工業部陳鬱部長並轉呈朱德總司令的。
康世恩對此報告十分重視,在起草報告時,他兩眼直盯著報告,他慎之又慎,推敲了再推敲。
在報告中,康世恩寫道:
為了完成年產350萬噸天然石油的偉大計劃,在5年內需增加老的黨員幹部,自區委級至部委級,300餘人作為領導骨幹。其次需要技術幹部50人;管理幹部640人,技術工人8500人,普通工人4000餘人,共需增加職工約17萬人。
這樣大批的幹部和工人的來源,在西北是有很大困難的。我們除積極招收青年知識分子開辦各種短期訓練班、速成班,培養初、中級技術幹部和管理幹部外,另建議中央在天津大學內設上石油學院,清華大學內設一石油係,培養較高級的技術幹部。這樣下來,仍僅能解決一部分幹部問題。至於技術工人的培養和老黨員幹部的來源,我們擬請軍委在整編部隊時,一次撥給一個建製師,加以訓練改編成石油工業建設大軍,戰士可大部分培養為技術工人,部隊幹部可作為領導骨幹。這樣可基本解決問題,使石油工業能較迅速順利地發展起來……
沒有距離便沒有觀察,沒有觀察便沒有發現。經曆了戰爭與和平,石油工業大發展的壯闊場麵,被時代的強音呼之欲出。
在康世恩提交報告前,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誌就曾召開專題會議,研究人民軍隊參加國民經濟建設問題。當時會議作出決定:
中央將調發動整個建製師轉業參加經濟。
所以,當康世恩的報告送到中央最高決策層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果斷決策,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軍五十七師,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
於是,一場發展石油工業的大戰即將打響了。轉業軍人到達玉門
1952年7且1日,在黨的生日這天,解放軍第五十七師召開了黨的代表大會。
會上,在熱烈的掌聲中、帶微笑的目光中透露著謙遜和自信的師政委張文彬,步態穩健地走向大會的主席台中央。
登上主席台後,張文彬代表師黨委作了報告。在報告中,張文彬指出:部隊從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戰鬥前線,一下子要轉到工業戰線上來,是一個很大的思想轉折。
早在陝南解放時,針對部分指戰員戰爭勝利後,“解甲歸田,馬放南山”的思想,師黨委曾集中較長一段時間在部隊中進行了“樹立長期革命”、“軍事職業家”、“永遠是一個戰鬥隊”的思想教育。
因此,現在突然又要讓士兵脫掉軍裝換上工衣,這個思想轉彎是十分艱巨的。
有的士兵說:“搞石油還不如回家種地,不如讓我們回家種地吧。”
也有士兵說:“搞石油我們不會,我們還是希望繼續當我們的軍人。”
針對這種思想狀況,五十七師黨委組織廣大指戰員認真學習毛澤東主席的命令和上級的指示進行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
同時,師黨委還向士兵闡述了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意義和大講發展石油工業與國民經濟建設的關係,鼓勵士兵大講發展石油工業。
黨代會的召開,如同黎明前的軍號,使全體官兵的思想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
全師官兵一致認為:
石油工業是國家的基礎工業,石油又是重要的國防戰略物資,為了加強石油勘探開發,改變石油工業的落後狀況、解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急需。軍委決定將五十七師成建製地改編
為石油工程第一師,是一項英明的戰略決策,是對五十七師全體指戰員的充分信任,任務是極為光榮和艱巨的。
於是,軍營裏,朗朗的笑聲洋溢著戰士們即將奔赴新戰場的豪情,展示著共和國軍人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1952年夏天,熱浪席卷陝西南部,漢中大地驕陽似火,酷熱難當。
8月1日、在陝西漢中城北校場,五十七師隆重舉行了慶祝“八一”建軍節閱兵大會。
這是一次軍事、文化、體育的大檢閱,也是一次思想素質和旺盛士氣的大檢閱,更是一次轉戰石油的誓師大會!
校場上,彩旗飄揚,軍威雄壯,五十七師輝煌的一頁翻開了新的篇章。
誓師大會開始後,師政委張文彬走向主席台中央,舉起手臂向全體官兵致以軍禮。
隨後,張文彬宣讀了中央軍委關於五十七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的命令,同時宣布了對五十七的任命:
石油工程第一師師長張複振,政委張文彬,副師長張忠良,參謀長陳壽華,政治部主任秦峰;一團團長陳如意,政委許士傑;二團長賈振禮,政委陳賓;三團團長王有常,代政委宋振明。
1952年10月,師政委張文彬和政治部主任秦峰帶領118名排以上幹部來參觀學習,受到礦務局熱烈歡迎。
楊拯民局長說:“石油師是人民的功臣,玉門礦務局各單位務必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全力以赴保證他們的衣食住行。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條件,毫無保留地將油礦行政管理、鑽采技術、操作要領等技術傳授給他們,共同建設祖國的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
聽了楊拯民的話,廣大解放軍官兵備受鼓舞。
根據西北軍區和西北石油管理局的部署,在陝南組織文化訓練團,到1953年10月底,訓練出高小文化程度的914名,初小文化程度的249名,為掌握技術打下了基礎。
二團於1953年且10月,先後從漢中分期分批到玉門實習基建安裝、土木建築、機械、水電、采油、煉油等工種。
三團於1952年11月開始在陝西漢中訓練汽車司機,到1953年4月中旬,經過140天時間的緊張學習,培訓司機1226名。以後相當一部分司機到玉門油礦,負責原油東運的任務。
從此,石油師全體官兵,按照不同的崗位和任務,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石油征途。
解放軍官兵加入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的建設,為油礦帶來了解放軍的優良傳統,他們作風過硬,紀律嚴明,雷厲風行,是油田建設中一支虎虎生威的鐵軍。知識分子投身玉門
1953年,我國國民經濟經進入到有計劃建設階段,並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這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
集中主要力量建設156個大型項目,以此來奠定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玉門油礦的建設被列人國家156個重點項目,並明確提出要求:
在1953至1957年期間,把玉門建成一個包括地質勘探、鑽井、采油、原油加工、機械製造和科學研究門類齊全的石油工業基地。
石油基地的建設,急切地盼望著更多的生力軍。一時間,數萬人馬從祖國各地彙集到祁連山下的石油河畔。
當時,這支建設大軍,大體人員構成:一是新中國培養的大中專畢業生,二是解放軍複轉官兵,三是從上海、陝西、甘肅河西走廊招收的青年徒工。
解放時,我國地質勘探人員極少,專門培養這方麵人才的學校也寥若晨星。
然而,幅員遼闊的國土,究竟有多少資源和寶藏,急需探查。於是,黨和政府號召青年學生“到礦山去”。
當時,一首曲調昂揚的《地質勘探隊員之歌》迅速唱紅大江南北。
在很多城市的街頭,立起了巨幅宣傳畫,上麵是身背地質包、手拿地質錘的女地質隊員。
很多青年學生,唱著這首歌,看著這幅畫,踴躍報名學地質,幹地質。很多大學和專科學校,也開了地質專業,辦起了地質速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