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援四方
●張學貴說:“咋能趕不上?我連夜就把東西收拾好,第二天早晨就可以登上去大慶的火車。”
●王進喜說:“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
●宋誌斌說:“我的原則就是,有兩個的,拆一個;隻有一個的,拆走。”
● 支援四方中央號召支援四方
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工作會議,時任總書記的鄧小平開始主管石油工業。
在會上,石油部副部長康世恩和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專程前往成都彙報四川石油勘探情況。
聽取彙報後,鄧小平感歎地說:“在四川哪怕搞個日產一噸油的產量,也算是四川有了石油工業。”
2月27日和28日,鄧小平從成都回到北京後,在中南海懷仁堂,用兩個下午的時間,聽取石油工業的彙報。
就在這次彙報中,決定了實行石油勘探部署的戰略東移。鄧小平明確指出:
石油勘探要從戰略上選擇突擊方向,要對鬆遼、華北、東北、四川、鄂爾多斯地區多做工作。
這個戰略決策,對中國石油工業實現大發展意義非同尋常。
黨中央果斷決策,實施中國石油工業的戰略東移。
中國石油工業從此進入大發展的時期。這種大發展的格局,賦予了玉門油礦新的使命,也從客觀上決定玉門油礦必須走出偏僻的西北一隅。
其實,玉門作為石油工業的搖籃,支援四方從解放後就已經在逐步開始了。
1950年8月,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康世恩、副局長鄒明等,率領多名玉門油礦的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前往蘭州,在王馬巷安營紮寨,擔負起整個西北石油戰場的指揮工作。
玉門油礦的開拓者孫建初擔任西北管局探勘處處長。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礦開始首次發揮“石油搖籃”的作用。
西北石油管理局一成立,首先把勘探的目光盯在陝北黃土高原。為此,管理局決定集中優勢兵力,調集全國最優秀的地質專家,用最短的時間,在這一地區獲得勘探突破。
從1951年到1952年,有600多名玉門石油工人奔赴陝北。西北管局還專門點名要玉門油礦的地質學家李德生到陝北擔任總地質師。
1955年,柴達木石油會戰拉開帷幕。3000多名玉門人,日夜兼程,翻越當金山,進入條件極其艱苦的高原盆地,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曠野戈壁,紮根數十年,克服諸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為柴達木盆地的油氣勘探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黑油山1號井的噴油,中國西部的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宣告發現。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者發現並開發的第一個油田。
黨中央和國務院向全黨全國發出號召,支援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
玉門油礦堅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1956年到1957年的兩年時間裏,先後派出12萬名職工,浩浩蕩蕩一路西行,成為克拉瑪依油田建設的主力軍。
這個時期,玉門油礦本身不過3萬餘人,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一的玉門人參加了克拉瑪依油田的建設。
在這萬人大軍之中,大部分都是玉門油礦的精兵強將。其中,代總地質師杜博民,曾任玉門油礦電測隊隊長、工程處副主任、地質處處長。
當時,克拉瑪依油田的第一個整體開發方案,就是由玉門人設計的。
這一年,在支援克拉瑪依的時候,玉門油礦還把曾獲“果敢善戰”旗幟的張雲清快速鑽井隊也派往新疆。
1956年8月,全隊50多人,乘坐大道奇卡車經過8天長途顛簸,到達克拉瑪依。
到克拉瑪依後,張雲清快速鑽井隊立即大顯身手,很快就躍上了“先進隊”’的排行榜。1957年,張雲清井隊提出了鑽井進尺“月上千,年上萬”的奮鬥目標。
後來,在慶祝新中國成人10周年的慶典上,一輛標明克拉瑪依油田的大型彩車,伴著洪亮的《克拉瑪依之歌》,從天安門前駛過,接受共和國領袖和全國人民的檢閱。它向全中國報告一個特大喜訊:克拉瑪依是新中國建成的第一個大型油田。在這個大油田的建設中,12萬名來自玉門油礦的建設者,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58年,黨中央提出石油戰略轉移後,玉門更是積極開展了支援四方運動。
在當時,剛剛建成的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首先喊出“先支援別人,後發展自己”的口號,毅然派出最優秀的將士,調撥出大批精良設備,毫無保留地支援全國各地的石油會戰。
這就是在中國石油工業戰線上享有盛譽的“玉門風格”。玉門工人奔赴東北
1959年9月26日,位於黑龍江省肇州縣境內的鬆基3井噴出強大工業油流。這是中國石油工業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日子,大慶油田由此發現。
承鑽這口大慶油田發現井的井隊,就是來自玉門油礦的32118鑽井隊。
早在50年代中期,鬆遼盆地就被納入中國石油勘探的視野之中。
1958年,石油部根據鄧小平的指示,把鬆遼盆地作為“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主要戰場之一,開始成立鬆遼盆地的勘探機構,並從西部地區調遣精兵強將,在廣闊無際的原野上展開了大規模地質勘探工作。
這年6月,石油部專門從玉門油礦的46支鑽井隊伍中,挑出兩支過硬的鑽井隊東征鬆遼,32118鑽井隊就是其中一支。
在勘探過程中,鬆基3井井身有斜度,固井困難大,再加上鬆遼石油勘探局成立不久,沒有固井人才和經驗。
考慮到這些,石油部副部長康世恩立即給玉門石油管理局局長焦力人發電報,要固井專家彭佐猷帶領有固井經驗的全套人馬,日夜兼程,趕到鬆基3井完成固井。
於是,一支固井隊從玉門出發,長驅千裏,來到鬆遼盆地,順利完成了固井任務,保證了鬆基3並順利試油。
鬆基3井噴油,預示著一個大油田即將被發現。麵對這樣一個大油田,怎樣把它拿下來也是一個難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中蘇關原日趨惡化,蘇聯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專家,進口原油越來越難,滿洲裏火車站停滿了一列又一列從蘇聯返回的空油罐車。就連首都北京的公共汽車,也背上了煤氣包。
1959年國慶節,王進喜到北京參加全國群英會,看到這番情景,他急得恨不得“一拳頭砸出個大油田”來。
很顯然,在當時的情況下,依靠外援這條路走不通。隻有靠自己,拿下油田。
當時鬆遼石油勘探局隻有20多部鑽機,不足5000職工,力量遠遠不夠。
1960年2月1日至8日,石油部黨組擴大會在北京華僑大廈召開。
會議作出決定:采取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辦法,組織鬆遼石油會戰。
2月13日,石油部黨組向中共中央上報了《關於東北鬆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的報告》。報告提出:
我們打算集中石油係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方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石油大會戰。
2月20日,中共中央發出文件,批準了石油工業部黨組的報告。
2月21日,石油部在哈爾濱召開大慶會戰第一次籌備會議。一紙急電,從北京發往玉門:
焦力人速到哈爾濱。
說走就走。焦力人局長立刻從嘉峪關飛機場搭乘俄式小飛機,向東北飛來。
在鬆遼石油會戰第一次籌備會議上,焦力人代表玉門局領受了任務。鬆遼盆地將劃分為5個戰區,重點是長垣南部大同鎮高台子一帶,為油田開發區,玉門局作為主攻單位,拿下100萬噸規模的油田。
同時,會議對會戰的時間作了最嚴厲的規定:
3月份,各單位人員、設備開始調動。
4月份,各路參戰隊伍要完成集結。
5月份,會戰要正式打響……
掐指細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要想完成如此規模的大調動,困難可想而知。
接受任務當天晚上,焦力人就將會議精神電告玉門。
玉門市委、管理局黨委連夜緊急召開常委會,成立了“支援鬆遼辦公室”,並開始著手對機構、人員、設備進行調查摸底工作。
不久,焦力人又打來電話,告知石油部的“會戰時間表”,大家深感壓力不輕。同時,焦力人還發出急電,點名采油廠黨委書記兼廠長宋振明和局生產技術處副處長李虞庚速到哈爾濱報到,參加會戰。
宋振明和李虞庚即刻出發,到北京石油部辦了手續,3月1日急飛哈爾濱,在省委招待所向焦力人報到。
3月12日,首批確定參加大慶會戰的1286名職工,組成一個分指揮部和運輸處的建製,舉著鮮豔紅旗,背著簡陋行李,雲集在遠離市區30公裏外玉門火車東站。
在這支隊伍中,有我國優秀油田開發專家朱兆明、劉文章,有我國第一個注水工程師王林甲,還有王進喜和他的鋼鐵1205鑽井隊、孫德福和32139英雄鑽井隊。
後來,曾在玉門工作多年的張學貴老人,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抑止不住激動,講述了調往大慶的親身經曆
那一年,大慶會戰需要很多人去支援,我們玉門人也一批一批地走。
說是去東北,傳得挺玄乎,說那地方特別冷。冷到什麼樣呢?說耳朵一抹就掉了,鼻子一抹就沒了,尿尿要用棍子敲……
我又相信,又不相信。聽說焦局長已經到了東北,在那裏成立了會戰指揮部,現在正調兵遣將哩。
這麼一說,我心裏就急。我去不去呢?幾時才輪到我呢?每天都有人出發,走了一茬又一茬。
那時候,很多人都想去東北參加大會戰。當時流傳著一句話:火車叫,心在跳,何時離開老君廟。
我記得那天晚上,領導找我談話。說是談話也很簡單。領導問:“你想不想去大慶參加會戰?”
我答:“咋不想,想著咧。”
領導說:“那你就準備吧。”
我問:“什麼時候出發?”
領導說:“明天早晨就有一列車,你趕得上嗎?”
我說:“咋能趕不上?我連夜把東西收拾好,第二天早晨就登上了去大慶的火車……
當時,玉門油礦為支援大慶會戰,幾乎竭盡全部的熱情和家底。僅從這一年3至4月的電報、電話記錄等,就可看出當時調動的密度、強度和緊迫性。這都是玉門油礦曆史上不曾遇到過的。
3月29日,石油部電示:
緊急抽調一個放射性測井隊。
4月8日,石油部電話指示:
從玉門局抽調1000名以建築為主的職工組成建築隊伍,整建製支援大慶會戰。
同日,石油部再次電話指示:
抽調玉門局地質師楊壽山、技師於大運、地質技術員唐開寧,及注水技術員和注水試驗技術員各一名。
4月10日,石油部急電:
玉門局速派放射性技術員2名、技工1名。
4月20日,石油部電話指示:
從玉門局抽調2個采油大隊、一個注水大隊,人員和工具均配備完整齊全,整建製出發,共計1172名職工,包括93名幹部和技術人員,限5月5日首批登車。
在很短的時間裏,玉門油礦把最好的領導幹部、最好的工程技術人員、最好的工人送往大慶參加會戰。
在他們當中,有領導幹部焦力人、宋振明、歐陽義、劉文明、崔海天等人。有技術幹部閔豫、彭佐猷、朱兆明、李虞庚等。還有曾參加過全國群英會的勞動模範王進喜、孫德福、薛國邦、盛愛邦、李生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