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慶油田的艱苦創業史上,記載著這些人的名字,記載著玉門人的功績。他們在鬆遼盆地的不凡表現,使玉門油礦“三大四出”的搖籃作用,得到充分展現。
玉門油礦的骨幹力量,象割韭菜似的,一茬又一茬地調出;各種設備,如同撥蘿卜一般,一台一台地運出;
10多支地震隊,幾乎全部走光了。當時,為了使玉門本身的地震勘探工作不至中斷,玉門隻好找來一台快要報廢的“五一”型地震儀,重組人馬。
鑽井公司所屬49台鑽機,調出48台,隻留下1台已使用多年的“烏德”鑽機。
油建公司黨委書記歐陽義和大部分年輕力壯的人馬去了大慶,玉門僅留下一些年老體弱的同誌。
玉門油礦兩個“標杆隊”,王進喜帶領的1205鑽井隊和薛國邦帶領的采油隊,全都踏上隆隆東去的列車。
這個時期,玉門油礦的工作重心,大部分落在了“組織人力、物力支援大慶會戰”上。大慶會戰需要什麼設備,需要什麼樣人,玉門油礦隻要有,就千方百計支援。
1960年,玉門油礦向鬆遼盆地派出職工8371名。
1961年初,玉門油礦根據石油部指令,又一次向大慶調出3035名職工,其中包括幹部和技術人員1021名。
為使參戰的職工、設備、行李能及時安全地抵達會戰地,玉門局專門成立了由任誌恒、郭孟和、吳象賢等9名領導幹部組成的“外調職工、家屬協調指揮部”,並規定:組織專人護送隊,負責押運設備和行李。同時抽調得力幹部在蘭州、鄭州、北京、沈陽等地設立轉運小組,負責接待、聯絡以及同鐵路部門的協調工作。
這一年春節,赴大慶會戰的3000多職工、家屬,分15批乘火車出發,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走一批。
當時那種條件下,在很短時間裏,要把幾千人和成百噸設備送往大慶,運輸上的困難是可以想象到的。
在這半個月裏,玉門南站站台、貨場,每天都象趕廟會似地,人來車往,熱鬧非凡。從玉門至蘭州之間的列車上,由於沿途各站上人過多,造成列車上十分擁擠。
1961年下半年,又有4300多名玉門工人,前往鬆遼盆地參加大慶會戰。這一年玉門向大慶調人7631人。
至此,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就有16萬名玉門人,帶著戈壁的重托,走上中國石油工業轉折的曆史舞台。玉門工人支援大慶
1960年4月29日,這是大慶會戰將士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
這一天,鬆遼盆地各探區和安達總指揮部數千人馬,淩晨3時從各地啟程,源源不斷地向薩爾圖會場開進。
天空陰沉,光線極暗,刺骨的北風與寒冷的冰霜籠罩大地。
忽然,天邊有一朵火焰在跳動,仔細一瞧,原來是一麵紅旗。
接著,四麵八方,漸漸出現了無數的紅旗向這邊湧來。
頓時,薩爾圖草原被滾滾而來的紅旗和人流所浸潤,悄然浮起一層紅色的浪濤。
在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被譽為“轉折點”的“石油大會戰萬人誓師大會”,將在這片草原上召開。
10時整,餘秋裏部長走到麥克風前,宣布大會開始。頓時,禮炮與鞭炮齊鳴。
接著,餘秋裏做動員,康世恩發布戰鬥令。
各指揮部、鑽井隊、基建隊的代表紛紛上台提出挑戰和應戰。
就在這群情激昂的時刻,會場西麵突然鑼鼓喧天,掌聲雷動。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被戰區樹為“五麵紅旗”的勞動模範,身上十字披紅,胸佩大紅花,騎著高頭大馬,身後有人為他們高舉寫有姓氏的“帥”旗,在數千人的鼓樂隊伍伴奏下,踏著《社會主義好》的節奏,在各自所在單位的黨政領導牽馬引導下,由翠柏樹枝紮成的“迎英門”走進會場,經過主席台,緩緩繞場一周。
頓時,會場上立刻響起了“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的口號。
“他們是從哪個油田來的?”
“聽說大部分是玉門人。”
“嗬,玉門人真能幹!”
參會的同誌興奮地議論。
是啊,今天騎高頭大馬的“五大英雄”,其中4人出自玉門油礦,而且有3人出生於甘肅河西走廊。
在大慶會戰中,不僅隻有這幾大英雄,在當時的鑽井隊伍中,還集中了象孫德福、付積隆等一大批來自玉門的優秀鑽井隊長。
王進喜是玉門人典型的代表。他不僅是玉門油礦的優秀兒女,而且以玉門人的吃苦、質樸、拚命精神,在大慶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
1960年3月,王進喜帶著1205鑽井隊隨焦力人局長從玉門來到大慶油田。
當他們在薩爾圖車站下車後,王進喜一不問住,二不問吃,而是找到調度室先問了三句話:“我們的鑽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裏?”“這裏的鑽井最高紀錄是多少?”
當王進喜得知自己隊的井位在馬家窯附近的楊樹林子以後,他二話沒說,就領著全隊職工步行來到井場。
當晚他們就住在一棟廢棄的馬廄裏。當時,馬廄裏住不下,王進喜沒地方住,就裹著老羊皮,露宿在井場。
由於鑽機沒到,王進喜一方麵抓緊時間到兄弟井隊去學習,一方麵組織全隊職工到火車站,幫助裝卸各種會戰物資,成了有名的“義務裝卸隊”。
過了幾天,鑽機到了。由於吊車少,不夠用,王進喜就組織全隊職工用人力卸車。
麵對有的同誌抱怨有苦難,王進喜說:“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
為了鼓勵大家的勞動激情,王進喜還說:“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上。”
他們以撬杠、大繩、木板、鋼管為工具,采用“人拉肩扛加汽車”的辦法,經過7天7夜的苦幹,終於把鑽機和其他設備化整為零,搬運到10多公裏外的井場,並很快安裝起來。
開鑽時,調配泥漿缺水,王進喜領著工人找老鄉學習打水井的方法,從附近水泡子裏用臉盆端水,終於使薩55井順利開鑽。
奮戰時,王進喜和職工們吃在井場,睡在井場,日夜不離井場,連續苦幹,僅用5天4小時,就打完了薩55井,創造了戰區當時的最高紀錄。
一次,泥漿池中的泥漿攪不均勻,原來是攪拌機壞了。為了不影響正常鑽進,王進喜一下子跳進泥漿池,幹脆用自已的身體攪拌泥漿。
王進喜的行動,立刻感染了在場的職工,很多人也跳進泥漿池中,用身體攪拌泥漿。
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場麵,它被定格為大慶油田史上動人心魄的一頁。
王進喜的事跡感動了附近的老鄉,有一位老大娘看到他們白天黑夜地拚命幹,便提著一籃子雞蛋去慰問,她見到鑽工們就說:“你們的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快勸他回來休息休息呀!”
可誰也勸不動這位“鐵人”。他說:“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早日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太平洋。”
時任指揮部指揮的宋振明知道了王進喜的事跡後,很受感動,就向會戰領導小組彙報。
餘秋裏、康世恩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優秀人物。大慶會戰剛剛開始,條件艱苦,困難重重,此時需要的正是這種英雄氣概和英雄人物。
於是,很快一個學“鐵人”做“鐵人”的活動,在鬆遼平原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
一個鐵人前麵走,千萬個鐵人跟上來,從此,“鐵人”王進喜的名字,響遍祖國大江南北的各條戰線。
大慶會戰首先是吃住條件異常艱苦,接著又是漫長的雨季,整個鬆遼盆地變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再接著是蚊蟲的襲擾,然後是更為艱難的嚴寒和糧荒。
在這一係列困難麵前,玉門人以自己的行動,為玉門戰旗增光添彩。玉門的油建隊伍、運輸隊伍,還有其他各行業的隊伍,參加會戰的6萬玉門兒女,都為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0年底,在大慶會戰的焦力人,專門派人回到玉門,向家鄉父老彙報玉門兒女在鬆遼盆地的情況,引起極大轟動。人們無不為玉門兒女在新油田的巨大貢獻感到無比驕傲。
玉門人在大慶會戰中的貢獻,早被組織這場會戰的石油部領導充分肯定。
1960年10月,餘秋裏部長來到玉門,在油田科級以上幹部會議上說:
玉門油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又紅又專的人才,創造了成套的、中國自己的油田開發經驗和新技術,指導了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過去玉門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今後仍要保持這個光榮傳統。
大慶會戰,是中國石油工業的重大轉折。在這個大轉折中,玉門油礦積20年開發之功力,將“三大四出”的搖籃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首先是大學校的作用。建國之初玉門隻有4000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開發建設油礦立下功勞的知識分子。
在建國後的10年間,數萬名大中專畢業生、解放軍轉業官兵及地方人員進人油礦,他們在這個大學校裏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幹。有4萬多人走出油礦,去支援新油田的開發建設,相當於每年畢業4000人,充分發揮了大學校的作用。
玉門作為大試驗田、大研究所,承擔了很多在新油田無法試驗的新工藝新技術的試驗研究。玉門老君廟油田L油層,在注水開發過程中,就走過了邊部注水—麵積注水—點狀麵積注水這樣一條經過反複試驗的成功之路,為大慶油田早期注水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在出技術、出經驗方麵,玉門更是發揮了石油基地的作用。老君廟油田在50年代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試驗和工藝技術革新,例如注水井試注技術,注水設備等技術,都先期試驗成功,取得了寶貴的先導性經驗。
玉門油礦是最早進入機械采油階段的,積累了成套的經驗。比如試驗成功井下抽油泵示功圖檢測、動液麵監測等等,起到了先驅作用。
采油工藝從最早的“清蠟”、“防沙”、“堵水”等維護性技術中取得經驗,到後來,在大慶油田發展為戰略性進攻,形成了以注水開發為主的“六分四清”新工藝,創造了大慶長期穩產高產的高水平開發。
采油工藝的核心是進攻性的井下作業,這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也正是焦力人所積極倡導的。
玉門油礦在開發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也為新油田提供了一麵鏡子。
當時,在鴨兒峽油田勘探中,還沒有對油田進行探邊,就急忙修了很多選油站,結果選油站修好了,油卻沒有那麼多。大慶就吸取了這個教訓,先探邊,後施工。
說到出人才,玉門更是傾其所有,一大批人才走向全國,紛紛挑起了發展石油工業的重擔。
作為剛剛建成的祖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玉門沒有辜負“三大四出”的曆史重任,沒有愧對搖籃的時代責任。
大慶油田正是因為有了玉門的幫助,才在當時沒有任何國外援助的情況下,順利建立起來了。玉門人跑步上慶陽
1969年12月底的一個傍晚,在寒冷的慶陽西峰鎮街道上,出現了3輛嘎斯69吉普車。
當車停在招待所的門口後,從車上下來了原玉門石油管理局代局長餘群立、局生產指揮部主任陳秋來和後勤部主任李清芳等16個人。
這一行人頭戴皮帽子,身穿皮大衣,匆匆走進招待所大門。
原來,石油部決定由玉門局承擔隴東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並在這裏進行一場石油會戰。餘群立一行人是來打前站的。
長慶油田是陝甘寧盆地10多個大小油氣田的總稱。因會戰最初將基地設在甘肅西峰市的長慶橋而得此名。這裏距玉門油礦按公路裏程計算約1500多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