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炮策略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會議上說:“蔣介石在金、馬等島嶼上駐紮部隊是愚蠢的,不明智的,也是不謹慎的。”
●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命令福建前線三軍:“……偃旗息鼓,觀察兩天,再作道理。”
●中央軍委進一步發展“雙停單打”方針:“今後逢雙日對任何目標一律不打炮,使國民黨軍人員能走出工事自由活動,曬曬太陽,以利其長期固守。”
● 零炮策略我軍實施“零炮射擊”
我軍對國民黨軍艦和金門實施大規模炮擊後,國民黨海軍終於明白了,他們的所謂“盟友”是靠不住的。
於是,他們就變換方式對金門實施補給,企圖在島上繼續堅持下去,並仍想利用金門問題把美國拖入到中國內戰中來。
中央軍委根據這些新情況,指示前線指揮所:進一步封鎖金門島,重點打擊駛進料羅灣的運輸艦船和裝卸點,但要避免誤擊美國軍艦。
美國在對新中國進行軍事訛詐未收到效果的情況下,開始實行脫身政策。美國政府企圖壓迫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進而造成台灣和大陸在政治上的徹底分離。
針對不斷變化的複雜形勢,中央軍委指示:從9月12日起,前線炮兵部隊可以開展“零炮射擊”的活動。
所謂“零炮射擊”,就是指零打碎敲的意思,即以一門炮或數門炮一發一發地射擊,白天和夜間不規律地射擊,以殺傷敵有生力量,封鎖交通要道,破壞工事、通信設施和雷達,使敵人防不勝防,使其處於恐慌不安的狀態。
我軍的“零炮射擊”戰術實施後,在政治上起到了打擊士氣,瓦解敵軍的作用;在軍事上起到了封鎖和連續打擊的作用。這種戰術迫使金門島守軍的運輸補給量平均每日隻有171噸,連平時的一半也沒達到。
9月13日,毛澤東在赴江南諸省市視察途中,肯定了解放軍前線炮兵兩天來開展的“零炮射擊”活動,並電令參戰炮兵部隊全麵開展這一活動。
他在給北京的信件中這樣寫道:
周總理、黃克誠同誌:
送來連日金門情況二件及我軍命令一件,收到。除照你們命令規定路線執行以外,白天黑夜打零炮,每天二十四小時,特別是黑夜,特別是對料羅灣三浬以內,打零炮(每天二三百發),使敵晝夜驚慌,不得安寧,似有大利,至少有中利小利。你們意見如何?大打之日,不打零炮。小打之日,即是打零炮。特別黑夜對料羅灣打,白天精確地較準炮位,黑夜如法炮製,似較有利。請征詢前線研究,看可行否?
華沙談判,三四天或者一周以內,實行偵察戰,不要和盤托出。彼方亦似不會和盤托出,先要對我們進行偵察。周彭張喬(冠華),諸位意見如何?順祝旗開得勝!
毛澤東
九月十三日於武昌
根據這一指示,福建前線炮兵在發現重要目標時才集中進行大規模炮擊,而平時則轉入零星炮擊。這一戰術使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日夜隱蔽在陰暗潮濕的坑道中,島上的地麵活動基本陷入停頓。
9月13日,台灣國民黨軍為了給處境日益困難的金門島上的守軍補充糧彈和各種物資,又采用了一種新的運輸方式,即在天還未亮的淩晨,用“美”字號運輸艦進行偷運。
但是,當他們的運輸艦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料羅灣時,卻再次遭到解放軍炮火的猛烈射擊。兩艘“美”字號都中彈起火,狼狽逃竄。
這次運輸計劃失敗後,國民黨海軍運輸人員提議使用水陸兩用輸送車進行補給。
這種水陸兩用輸送車是美國製造的,每輛可載人員30名或物資兩三噸。它的目標小,炮彈不易擊中,適於短距離駁運人員、物資。
當時,解放軍的海空軍為了避免中美軍事衝突,奉命不出外海,而海岸邊的炮兵人力射程也在20公裏左右。
國民黨海軍就鑽這個空子,以裝載水陸輸送車的大型運輸艦,於白天駛到金門以南解放軍炮兵火力無法達到的海麵,水陸輸送車裝載貨物後再從艦上下水,直接搶灘上岸卸載。
9月14日9時32分,我圍頭海軍雷達發現一艘大型坦克登陸艦“中鼎”號,在護衛艦“太”字號的護航下,駛向料羅灣。到達後,迅速放下艦首大門,駛出15輛水陸兩用輸送車。輸送車泛水後進行編隊航行,5輛一波,向料羅灣的各個沙頭岸灘駛去。
彭德清立即命令3個岸炮連集中火力向“中鼎”號射擊。
“中鼎”號冒著濃煙向外海逃去。岸炮又轉過炮口,協同陸炮群攔擊水陸兩用輸送車。
台灣國民黨軍新的運輸補給方式首次試用基本成功,台灣當局認為可以繼續實施。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又利用傍晚和夜間對金門守軍進行空投。近海施放水陸輸送車搶灘和空投,自此成為對金門實行補給的兩種基本方式。
9月15日以後,美國又以軍艦和航空兵為國民黨軍護航,不過護航的方式有所改變。
美艦再度和國民黨軍艦混合編隊,行駛至金門外海解放軍岸上炮火射程之外停泊,再由國民黨海軍的運輸艦放下水陸輸送車,涉水上岸卸貨。
這樣,解放軍的炮兵已經無法炮擊國民黨軍的艦隻,而水陸輸送車長度僅幾米,目標甚小,又處於運動之中,火炮遠距離射擊很難命中。
美軍艦載戰鬥機則由停泊在台灣海峽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幾乎每天都出動數十架次,掩護國民黨空軍的運輸機飛抵距金門20公裏以外的空域,然後美機在外麵巡邏掩護,國民黨軍的運輸機則迅速飛入金門上空實行空投。
針對國民黨補給方式的變化,彭德清召開了緊急會議。開始,大家信心不足,認為要在2萬米左右的射擊距離上擊中如此小的目標,確實像“高射炮打蚊子”,難度太大。
彭德清引導大家深入討論,提出對策,例如,把輸送車放近些,較正彈著點更準些,火力密度更大些,發射速度加快些等等。
這辦法果然逐漸奏效,5天內,我海岸炮共擊傷敵艦5艘,擊沉輸送車5輛。
但是,絕大多數水陸兩用輸送車都逃脫了。如何擊沉更多輸送車?彭德清通過廣泛征求意見,決定使用高速炮艇實施打擊。
9月19日0時24分,556號、558號兩艇奉命來到東旋島西北海麵。兩艇根據岸上指揮所導航,果然發現一輛黑呼呼的水陸兩用輸送車在蠕動。
556艇兩門主炮立即開火,擊中了目標。可是奇怪,敵人既不還擊,也不加速,隻是慢騰騰地往南跑。艇長宮毓濱、副艇長華克毅決定派人上去抓活的!當556艇靠近輸送車的瞬間,機槍手郭培愛、炮長李維路、大隊業務長韓文燦相繼跳了上去。3人從甲板搜到艙內,竟不見一個敵人,但機器聲還在轟鳴。
原來,當556艇開炮射擊時,水陸兩用輸送車上的敵人一個個都嚇破了膽,跳海逃命了。
於是,556艇拖著這輛水陸兩用輸送車回到廈門港。
在海岸炮兵和高速炮艇襲擊敵艦艇及水陸兩用輸送車的同時,我陸軍炮兵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襲擊,摧毀了金門島上的一批防禦設施。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也頻頻出動,接連擊落擊傷10多架飛機。
由於金門鬥爭牽涉到複雜的國際問題,軍事行動必須服從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的需要,9月24日,中央軍委又向前線部隊重申,“以炮擊為主,海軍空軍在確實不誤擊美艦美機和有把握勝利的原則下相機作戰”。
由於當時的台風,海麵風大浪高,解放軍海軍快艇的噸位一般又都隻有幾十噸,出海比較困難,因此封鎖任務主要由炮兵和空軍擔負。
炮兵根據新的敵情,研究了打擊國民黨水陸輸送車並封鎖空投場的新戰法;空軍則尋找時機,在確保不同美機交戰的情況下打擊國民黨軍的運輸機。
解放軍炮兵為了有效地打擊水陸輸送車,將部分遠射程的火炮和海岸炮前推,增大火力控製範圍,迫使國民黨軍的運輸艦在更遠的海麵停泊,使水陸輸送車因增大航程更易遭受打擊;同時,迫其在距岸更遠的海中下水,使其在海浪中發生沉沒事故的風險增大。
此外,解放軍炮兵經周密計算,在料羅灣各主要航道上及沿岸便於水陸輸送車著陸的灘頭,事先計劃移動攔阻射擊彈幕和不動攔阻射擊火牆,一旦發現水陸輸送車或小型登陸艇上岸,馬上呼喚火力實施較準確的射擊。
開始,國民黨軍的水陸輸送車由艦上泛水後,分波次成一列橫隊搶灘上陸。在解放軍的炮火打擊下,每次都有幾個目標被毀傷,有的水陸輸送車還在海中翻沉。
國民黨軍在其水陸輸送車連遭打擊的情況下,又不得不改變搶灘上岸的方法,其運輸艦在距金門更遠的海麵放下減少裝載量的水陸輸送車,然後由輸送車在多方向以單個不規律的躍進方式上岸。
這種運輸方式確實可以大大減少遭受炮擊的危險,可是運輸量同樣也大為減少。
由於海上運輸量遠不能滿足金門守軍的需要,台灣當局隻得加緊空投運輸。
國民黨空軍自從9月3日金門機場在解放軍的炮火打擊下起降中斷後,就一直利用視度較差天候的黃昏、拂曉或夜間對金門進行低空空投。
解放軍炮兵和空軍針對這一情況,反複研究了打擊運輸機和空投場的辦法。
解放軍炮兵以加農炮和中口徑高射炮在前沿配置,對金門島上各空投場構成空中火網,國民黨空軍的運輸機一臨空,馬上以濃密的炮火射擊,使其無法空投或升高盲目空投。
敵機逃走後,炮火馬上轉移打擊空投場和著陸物資,殺傷地麵人員。針對國民黨空軍夜間空投的情況,解放軍在前沿島嶼和突出部也模擬國民黨軍的炮光信號,誘使其運輸機誤投。
從9月23至29日,解放軍炮兵不僅擊落國民黨軍運輸機,而且繳獲許多空投物資。
台灣當局的空投計劃沒有一天能夠如數完成,金門國民黨軍一天中最多隻能得到100餘噸空投物資,這對於駐守金門的蔣軍無異於杯水車薪。
隨著金門守軍遭封鎖後處境日益惡化,美蔣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了。
美國已經公開表現出企圖在金、馬脫身的跡象,但是,蔣介石堅持不撤,仍想以金、馬把美國拖在中國內戰中。空軍單機大戰“響尾蛇”
9月24日,蔣介石為了挽回在海上被動挨打的敗局,命令在台灣桃園機場的國民黨空軍第十一大隊,起飛24架F―86型飛機,對我海軍航空兵進行報複。
F―86型飛機裝備了美製“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國民黨空軍為了增強其“空中優勢”,已有221架F―86型飛機裝備了美製“響尾蛇”空對空導彈。
“響尾蛇”導彈的彈頭裏,裝有紅外線的導向設備,因此它能受熱力的吸引,自動奔向目標。當目標的熱輻進入它的視界以後,就有一種信號傳到飛行員那裏,表示自己找到了目標。如果目標的距離在5公裏以內,飛行員就把導彈發射出去。這時,導彈的動力裝置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就推動導彈前進。當火藥燒盡後,導彈就按慣性飛向目標。
當時,我們的殲擊機上,裝的是機關炮。兩相對比,“響尾蛇”導彈射程較遠,威力較大,命中率也較高,是當代比較先進的空中兵器。
在這以前,在世界空戰史上,還沒有使用過空對空導彈。
這天上午,正在我海軍路橋機場指揮所值班的海軍航空兵六師副師長石瑛和副參謀長馬萬仁,突然接到對空雷達報告:敵機F―86型機24架先後由台灣桃園機場起飛北犯。
第一批12架活動於溫州、樂情、玉環島一帶空域;第二批12架活動於洞頭、平陽一帶空域。
兩位指揮員立即判斷:第一批12架為偵察機群,第二批12架為掩護機群。
他們決定派出羅烈達中隊、師匡騰中隊、薑凱大隊共16架相繼起飛迎敵,王萬林大隊擔任掩護。
我16架飛機分別趕到指定空域,投入戰鬥。敵機以雙機對我一機或三機對我一機進行瘋狂進攻。
我16架飛機奮力迎敵,他們機智地甩掉敵機,轉入反攻。我飛機忽兒迎頭向敵機衝去,忽而跟著敵機窮追,把敵機從高空打到低空,又從低空打到高空。
24架敵機隊不成隊,形不成形,亂作一團,連一枚“響尾蛇”導彈也沒有發射,就向外海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