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操作技能
●1959年5月18日,低空導彈終於盼到了接裝訓練的一天。這意味著,戰士們的手裏終於有了“槍”,再也不是“理論兵”了。當營長把這個消息告訴全體官兵時,全營的戰士高興地把軍帽扔上了空中。
●卡車載著歡歌笑語向前飛馳,官兵高唱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的歌聲多麼嘹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1961年夏天,全營攜帶著這套老舊兵器,到內蒙古的巴丹吉林大沙漠西端、嘉峪關以北的靶場去打靶。這次打靶一擊命中,把靶機打了個粉碎,一時軍心大振,
● 提高操作技能苦練戰鬥操作技能
1959年5月18日,低空導彈終於盼到了接裝訓練的一天。這意味著,戰士們的手裏終於有了“槍”,再也不是“理論兵”了。當營長把這個消息告訴全體官兵時,全營的戰士高興地把軍帽扔上了空中。
這一天,官兵們一大早就起了床,紛紛忙著打背包、整行裝,整理軍容風紀,做出發前的準備工作。早飯後,全營官兵以連為單位來到操場上,乘上解放牌卡車開赴北京西南郊。
一路上,憋在軍營裏悶頭學了3個月基礎理論的幹部戰士,乘坐在奔馳的卡車上盡情欣賞首都郊區的秀麗美景。
5月的北京,風和日麗,溫度適宜;極目遠眺,春色迷人,江山如畫。汽車駛出京西的群山,田野裏展開一片繁忙的春耕春播景象。
卡車載著歡歌笑語向前飛馳,官兵高唱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的歌聲多麼嘹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汽車開到一個小山坡上,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出現在官兵們眼前,院子不大,隻有東西兩座工字形的大樓。
戰士們首先接受保密教育,他們被告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保密要求極嚴,整個院子劃分為若幹區域,每個區域都設有警衛,各區之間不準互相串通。各區有各區的通行證,甲區的通行證不能到乙區,乙區的通行證也不能到甲區。參加新裝備訓練的人員,一般不準出營門,特殊情況需要出去,要先請示批準,並將通行證押在門衛處,換成一個帶號碼的銅牌,回來時再將銅牌換成通行證。從外麵進來的人,必須先打電話聯係好,由有關單位派人到門口接,否則,不管多高級別的領導也別想進入。
接裝訓練的保密要求是,一個專業一個教室,每個教室都有警衛戰士站崗,每個學員隻發給所學專業教室的出入證牌,各專業教室之間也不準互相進入。進教室一律憑牌出入,警衛戰士隻認牌,不認人,沒有出入牌,什麼人也別想進教室。
一個儉樸的開學典禮後,新裝備訓練就開始了。二營的官兵們迎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
訓練基地裏既無教材,也無儀器,隻能是老師在講台上講,學員在下邊聽。老師在黑板上寫,學員在下邊記。而且,老師也是剛跟著一營從蘇聯人那裏學來現買現賣的,有些自己還沒吃透。並且,課堂上學習的筆記本,課後還一律送交保密室,這給課後複習鞏固所學知識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一套兵器要供3個營訓練。射擊指揮、戰鬥操作訓練時間太少,遠遠滿足不了訓練的需要。
與二營一同進入訓練基地的還有三營和四營以及P-Ⅱ型的地對地導彈營。這麼多的部隊同時進駐,房子根本不夠住。於是,二營全營上下一律在大樓底下和道路兩旁的空地上搭起帳篷,睡那種用木框和帆布做成的行軍床。一個小帳篷睡七八個人。接裝訓練正值北京地區最熱的3個月,帳篷內溫度高得像個蒸籠,晚上好不容易等到涼快些了,一團一團的蚊蟲又來騷擾,睡覺不放下蚊帳根本睡不著覺。
夥房設在一個三麵無牆的棚子裏。建廚房時,戰士們清除了牛糞,灑了點兒石灰水,就算消了毒,搭起了鍋灶。這個四麵透風的廚房常常被一陣風就掀了蓋子,一場小雨就會泡得一塌糊塗。
這裏還是蒼蠅的天堂,一到炒菜的時候,蒼蠅就飛到炒菜鍋的上空盤旋飛舞。炊事員隻好一邊炒菜,一邊“防空”。炊事員的“防空”比防空戰士的防空還難,是揮之不去,打之不盡,真是無可奈何。所以,蒼蠅就時常成為大家餐桌上的“作料”。
盡管條件如此艱苦,但官兵們依然情緒高昂,在第三訓練基地黨委“十分指標,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幹勁”的號召下,全體人員舍棄了個人一切大大小小的問題,全身心地投入訓練。
在課堂上,個個全神貫注,緊跟老師的思路,力求弄通弄懂,沒聽明白的,趕緊抓時機舉手問個明白。下課,大家就按專業集中在一起,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討論。課堂上領會好的同誌先發言,大家再一點兒、一點兒地補充,直到把問題搞明白為止。當天的課程一定要當天完成,決不拖到第二天。
筆記本被收上去了,課下怎麼複習鞏固呢?大家想出一個既保密又保險的辦法。課間休息時,戰士們紛紛跑到樹蔭下用大地做紙,用樹枝、木棒做筆,在地麵上畫圖、書寫每一個兵器元器件的型號和參數,待大家都弄明白後,用腳一抹再恢複地麵的原貌。
第一堂操作課時,營長帶著4個技術軍官進入指揮車車廂,發現機櫃組合麵板上都是些密密麻麻的各種開關、旋鈕、按鈕、儀表和各種不同顏色的指示燈,如果把車內的照明燈關了,車廂裏就像布滿繁星的夜空,把人看得眼花繚亂、頭腦發暈,操作起來難度很大。
而操作時間又很少,因為戰鬥操作要整個製導雷達站開機,3個營共用一套兵器,分給一個營的開機訓練時間就太少了,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
在引導技師徐培信的組織下,距離操縱手、方位角操縱手、高低角操縱手3個人在車外反反複複的、不厭其煩的以模擬訓練的方式多練苦練,利用不多的開機時間精練,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保養維護舊兵器
1960年1月3日,二營將自己的兵器交給了一營,接受了五營的兵器,然後摩托行軍進駐了大興縣東棗林陣地。
部隊進入新的陣地,在做戰鬥準備的通電檢查、調整測試中,兵器就出現了故障,遲遲做不好戰鬥準備。
二營交出去的兵器,是從蘇聯買來的新兵器,戰鬥性能好,對導彈製導的精確度高。
當過兵的人都很清楚,武器是軍人的第二生命,愛槍、愛兵器、愛裝備勝過愛護自己的生命。每一個戰士都希望自己有一支好槍,沒有人願意要一支破舊的老槍。對這麼一套性能優良、又剛為戰士們立了功、爭了光的手中武器,戰士們自然感情很深,倍加愛護珍惜。
而五營的兵器,是國家為了節省開支,為了少花幾個人民的血汗錢,從蘇聯買來的老舊兵器,也是當時購進的五套兵器中的唯一一套舊兵器。蘇聯在出口中國前,重新噴了漆,刷了新,外表看起來像是新的,而實際上在蘇聯已用於教學多年,許多元器件已經老化,性能差,故障也多。
當初,買進來這套老舊兵器裝備的目的,本是用於組織部隊接裝訓練和將要組建的院校教學用的,並沒有打算裝備戰鬥部隊作戰使用。但因中國的地空導彈裝備少,美製蔣幫的高空偵察飛機對大陸的偵察活動又頻繁,能打高空偵察機的部隊又很少,防空作戰任務重,為權宜之計,隻好將這套老舊兵器也裝備戰鬥部隊,執行作戰任務。正因為如此,就連部隊打靶時,也沒有拉到靶場去打靶檢驗。
官兵們毫無思想準備,一道命令下來了,要叫他們把手中的好兵器交出去,去接受一套老掉了牙的舊兵器。這真有點兒接受不了,全營炸了鍋。尤其是直接負責保障兵器的技師們,反應非常強烈。
有一位技師心裏不服,去找營的領導問:“為什麼要把我們營的兵器交給一營?是什麼理由?這不是繳了我們的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