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保障連訓練用的導彈,因其工藝技術要求高,戰鬥部隊自己無法製作訓練代用品,必須用實彈訓練。為了節省導彈,上級規定,一、二、三營的技術保障連合用1發訓練彈,輪流使用。1個連有10個專業,3個連共30個專業,就是導彈1天也不閑著,3天才輪上1天用實彈訓練。1天按8個小時計算,除去各專業之間的調動時間,1發導彈分配到1個專業的時間也就是半個小時,連一個完整的課目都做不完。
為解決這個矛盾,啟封對接技師李超群,還自編出“口頭練”“模擬練”的教材,組織“口頭練”“模擬練”。
所謂的“口頭練”就是技師下達每個課目的操作口令,各操縱手按照操作順序敘述自己的工作內容、操作方法、要領和安全注意事項。
“模擬練”就是在“口頭練”的基礎上,再到操作場地上去走位置,比畫動作。就像是京劇舞台上的趟馬一樣,手裏拿著根馬鞭一搖晃,就算是騎上“馬”跑了;或者用兩手一比畫,“門”就算“開”或者是“關”了。
這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口頭練”、“模擬練”練得滾瓜爛熟了,一輪到他們使用訓練彈訓練時,他們就充分利用實彈精練,訓練那些“口頭練”“模擬練”不能練的動作,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這種奇異的訓練法從導彈測試排的新戰士陳厚元的一則訓練手記可見一斑。
今天,當我能夠熟練地掌握操作,擔負起戰備任務,成為“一號班”,即直接參加戰鬥的班成員的時候,不由得想起一年前的情景:那時,我們連還沒有訓練彈。我入伍後第一次訓練,接觸的兵器就是地球。即每次進行測試導彈訓練時,我們的4、5、6號操縱手,就在測試車右側的平地上,畫上一個與導彈等長的長方形,視為被測試的導彈。並在恰當的部位標上某某號窗口等,然後按照測試車上技師的口令,一邊說如何操作,一邊手舞足蹈地比畫著操作起來……在一旁檢查我們“口頭練”、“模擬練”的連首長還誇我們的“手舞足蹈”不錯哩!
由於我們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堅持認真的“口頭練”與“模擬練”,所以當我們一旦接觸真兵器的時候,便很快掌握了實際操作本領。正如毛主席所說:“在我們的條件下,形式是落後的、倒退的,實質是進步的,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模擬練的啟示當屬此例。
在不能開機訓練的情況下,各專業技師、號手就在“紙上練兵”。
所謂“紙上練兵”就是采用小學生背書、中學生學地理,默畫中國地圖的方法,用紙默畫出各個機櫃、組合的線路原理圖。通過在紙上默畫,達到記熟、記牢每個組合的線路原理、元器件的位置、結構、型號、參數數值。
一個專業技師負責的兵器最少的也有五六個組合。每一個組合的線路原理圖,都是一大張紙,上麵畫滿了密密麻麻的電容、電阻、電子管等元器件,每一個元器件上都標記著型號、數值,可想而知,把這些線路圖都要複製在腦子裏,需要付出多大的勞動。
坐標專業,是製導雷達中的一個比較複雜的專業,這個專業的機櫃、組合多達近20個,元器件的數量也多。
坐標技師劉新梧的“紙上練兵”很有成果,他把所有的機櫃、組合近2000個元器件的名稱、型號和近4000個參數數值背誦得滾瓜爛熟,還能把所有機櫃和組合的線路圖元器件一個不落地默畫出來,目標和導彈的信號從輸進第一個元器件後又怎麼輸出的,都能熟練地標示。
在一次考核檢驗戰鬥力的實兵演習中,在製導雷達快要開天線搜捕目標時,上級考核組給他出了一個故障,以檢驗他臨戰排除兵器故障的能力。他立即判斷出故障出現的部位,把有關組合拉出來,把一個“失效”的電子管拔出,換上一個平時作為應急器材準備好的電子管,故障立即排除。
檢驗組很滿意,演習結束講評時說:“我們認為在快要捕捉目標的時候出故障,很可能會因為排除不及時貽誤戰機。沒想到劉新梧技師判斷故障部位那麼迅速、準確,備份器材準備得好,更換得很迅速,沒有影響作戰。”
對此,劉新梧說:“這也是被蘇聯人卡斷了零備件來路給逼出來的,這要歸功於默記默畫兵器線路圖和紙上練兵。”
在後來的幾次戰鬥中,他的功夫都派上了用場。幾次戰鬥下來,3次提前晉銜晉級,3次記一等功。這種默記、默畫兵器線路原理圖的訓練方法,至今還成為地空導彈部隊技師的一個重要的、過硬的訓練課目。
在“口頭練”、“模擬練”、“紙上練”、自製代用品訓練為主要形式的“瓜菜代”訓練中,能結合戰備檢查開機進行訓練,就成了訓練的高級形式。所以,一到了兵器戰備檢查時,大家都抓緊在檢查中可擠出來的分分秒秒,在兵器車上“精練”。著重訓練那些不上車、不開機就練不了的戰鬥操作技術,尤其是對元器件在通電條件下的參數變化進行查看、測試、調整,摸清兵器中每一個元器件的質量狀況。
技師袁存勤發現指令部分的一個重要的電容器,因老化參數不穩,隨著開機時間的長短而變化。開機時間越長,參數變化越大。開機時間超過了40分鍾,參數值就要慢慢地向差的方麵變化,導致製導導彈的精確度下降。按戰備要求,這個電容器應該立即更換,可是由於零備件來源被卡斷了,各級器材倉庫裏都沒有這樣的備份零件,隻好倍加保護。
這個發現非常重要,為營指揮員在戰鬥中掌握開機時間,力爭在兵器最佳開機時間內作戰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後來的一次戰鬥中,他由少尉軍銜提前晉升為中尉軍銜,並榮立二等功一次。
訓練沒有因為蘇聯人的背信棄義而中斷,戰士們的練兵熱情反而更加高漲,人人心裏都像是憋著一股勁兒要跟誰較量,戰鬥操作、射擊指揮和兵器保障水平也因為這股勁頭而在不斷地提高。用舊兵器打出新水平
二營接受的這套老舊兵器裝備,沒有經過打靶的檢驗,敵機來了,能不能把敵機打下來?大家心裏不踏實。
按照劉亞樓司令員的指示“新兵器裝備部隊,必須經過打靶檢驗才能用於戰鬥”,二營積極向上級建議,到靶場去打靶,檢驗兵器裝備的戰鬥性能。
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上級的批準。
1961年夏天,全營攜帶著這套老舊兵器,到內蒙古的巴丹吉林大沙漠西端、嘉峪關以北的靶場去打靶。
這次打靶,打的是一架拉-11靶機。一發導彈就擊中了目標,把靶機打了個粉碎,一時軍心大振,官兵們訓練的心血結出了碩果,這套老舊兵器經過精心測試調整後,戰鬥性能仍然良好,可以投入戰鬥。
全營精神振奮,營領導也很高興,決定在等候列車車皮調運的時間內,組織部隊到靶場的周圍看一看,讓戰士們欣賞一下大戈壁的獨特風光。
二營這次打靶,打出了使用這套老舊兵器裝備作戰的信心,也打出了全營官兵對這套兵器的感情。從此以後,他們把這套兵器裝備看作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千百倍。用放在手裏怕丟,含在嘴裏怕化的心清,細心保養,精心嗬護。
他們節省每一分鍾的開機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元器件的衰老和消耗。發揚“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精神,壞了修,修了用,再壞了再修,修了再用,千方百計地延長這套兵器裝備的使用年限,最大限度地挖掘兵器裝備的潛能,一直堅持到我國自行研製的地空導彈紅旗二號兵器生產出來,才換了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