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所認識的法國美食(1 / 2)

我所認識的法國美食

海外親曆

作者:中國前駐法國大使 蔡方柏

“法國人為吃而生存”,這句話一言中的地道出了法國人對舌尖的追求,對美食的重視。

作為農業大國的法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給烹飪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發展空間。

法國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詢問一位即將派出的駐外使節:為完成崇高使命,你還需要什麼幫助?這位使節答道:“我隻需要請陛下給我派一個好的廚師。”

我也有一段親身經曆,當我邀請希拉克總統到我的住宅做客時,他欣然接受,但條件是“隻要你的廚師菜做得好”。

每當我在餐桌上同法國友人談到美食時,無論是官方或民間人士都一致認為,世界最著名的美食隻有兩家:法國大餐,代表西方,中國大餐,代表東方,堪稱是世界上兩個美食超級大國。

一位著名美食家說,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氣氛,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國民的整體個性。法國的美食追求與法國人對生活的要求以及審美觀有密切聯係。根據我多年與法國人交往的體會,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麵來了解和品嚐法國美食。

一是它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一位法國烹調家說過:“發現一道新菜,要比發現一顆新星給人類造福更大。”這句名言說明了法國烹調技術不斷完善,精益求精。公元1533年,意大利公主凱瑟琳·狄·麥迪奇下嫁法國王儲亨利二世時,帶了30位廚師前往,將新的食物與烹飪方法引介至法國。法國人則將兩國烹飪上的優點加以融合,並將其發揚光大。“太陽王”路易十四是個講究飲食的君主,他在宮廷裏發起過烹飪比賽。廚師們各露絕招。一大批著名廚師,製出了風味各異,品種繁多的菜式。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法國菜成為歐美西餐的代表。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後,宮廷和豪門貴族的廚師受雇於餐館。他們的高超烹調技巧得到普及,遂使法國烹調技術在西餐中占據主導地位。烹調藝術在法國受到尊重,廚師的社會地位很高,烹任大師與其它藝術大師齊名。

經過長期發展法國烹飪形成三大派係:

古典烹飪(haute cuisine) ,其特點是,品種豐富多彩,許多菜肴使用以奶油為基礎的醬汁。其食物豐盛、優雅並經過精心製作。

新潮烹飪(Cuisine Nouvelle),這種風格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作為對古典的烹飪學派的反抗。這種食物沒古典那麼豐盛,部分體積較小,沒有古典烹調那麼繁雜,用縮短烹飪時間的方法去保留食物的鮮味,特別避免了古典烹飪中濃重奶油醬汁,比較簡單和清淡,進而贏得更多人的喜愛。

風味烹飪(Cuisine du terroir ),其特點是,用有區域特色和性質純樸的農產品和食品,並以當地傳統方法製作菜肴。

這三種派係中的任一種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各有其支持者和專門餐廳。目前,新潮烹飪沒有以前那麼流行,而風味烹飪則得到快速發展。

二是用料新鮮、裝盤美觀、品種繁多。長期以來,形成一條行規,主廚必須親自去市場選購新鮮食用原料。麵包、糕點、冷食、熟食、肉製品、奶酪和酒是法國飲食裏不可缺少的內容,而其中最讓法國人引以為榮的是葡萄酒、麵包和奶酪。在調味上,用酒較重,並講究什麼原料用什麼酒。他們的口味較重,講究鮮嫩。豬肉、牛肉、羊肉(肥嫩的)、鴨、雞、魚、蝦、雞蛋、各種燒鹵腸子、素菜、水果是他們喜愛的食品,尤其愛吃鴨肉,他們還有吃生菜的習慣。巴黎老字號“銀塔飯店”像我國“全聚德”一樣,以專營鴨肉菜肴而聞名。我曾於上世紀90年代應西哈努克親王的邀請去那裏品嚐過名菜“血鴨”。這道主菜不但裝盤美觀,而且味道鮮美、獨特,更讓人留連忘返的是,店主親自迎送並主動向顧客介紹各種菜肴的特點,幫助你點到符合自己口味的菜肴,點完菜後給你所吃的鴨子號碼,加深你在那裏就餐的印象,至今我還記得我當時吃的鴨子巳排到200多萬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