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南僑機工?
“南洋華僑歸國參加抗戰的機工”的簡稱叫“南僑機工”,按目前我個人的統計:我們13億人口的國家,知道和了解“南僑機工”曆史的不過千百人。那麼,“南僑機工”是什麼呢?用最簡單的語言可以形容、概括如下:
1939年,正當我們中國半壁江山淪入日寇之手,沿海港口均被侵華日軍封鎖之時,新開辟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對外的惟一國際通道。當時,國際援助中國抗戰的物資都要利用這條公路輸送,在急需大批汽車司機與機修人員之際,在新加坡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號召下,僅數月之間就有9批共3226名南僑機工毅然回國參戰,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抗戰勝利以後,60年過去了,這些南僑機工的命運如何呢?
在抗日戰爭中,歸國參加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南僑機工犧牲1028人。
在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歸國參戰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了1126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5年下旬,滯留在中國而定居的有1072人。
自1949年中國解放之後,由於有海外關係,在中國的南僑機工在曆次政治運動中頻受衝擊。尤其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所有當年歸國參加抗戰的南僑機工都受到審查、批鬥和關押。“文化大革命”以後的春天裏,已經沒有人可以隨便嘲弄、狠揍、狠整和侮辱南僑機工了,他們的人格受到了尊重。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僑機工們相繼退休。可由於抗戰工齡不連續計算,工齡從1949年全國解放算起,收入和付出成“反比”。這一問題延續幾十年沒有解決,在盼望之中,許多南僑機工謝世。近兩年,曾經在毛澤東主席身邊工作多年的唐聞生女士主持僑務工作,在她的多方努力下,當年歸國參加抗戰的南僑機工的工資統一漲到990元。2005年1月收入990元!這對於垂垂老矣的老人來說不單是數字上的體現,這是國家對南僑機工參加抗戰曆史的肯定。因此,是無上光榮的。
不管昨天還是今天,1000多名留在中國大陸的南僑機工們領受到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滿足都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受之無愧的。
能領到990元的9位老人應該是幸運的,很多南僑機工在貧困之中走完了人生的道路。這裏所指的“貧困”,是精神上和物質上的。也就是說,在這以前的很多年裏,南僑機工們精神上不光榮、物質上不富裕,有很多人甚至處在捉襟見肘的境地。因此,在長達幾十年裏,他們才四處申請,希望在精神和物質上得到改觀。甚至很多南僑機工的子女也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並不認為自己的父母當年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回國參戰是一件非常榮耀和體麵的事情。他們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羨慕那些抗戰勝利後回南洋各國的人們,認為自己生不逢時,長輩當年錯走一步棋。而且,確實是在幾十年中,在海外的南洋華僑們資助了在中國大陸的僑胞親屬們,甚至,南僑機工在幾十年中的數次紀念回國參加抗戰的會議都是海外邀請、海外出資、海外聲援、海外辦理的。
@@2.南僑機工中的花木蘭
抗戰期間,正當祖國處於最危急的生死存亡關頭,3000多名南洋華僑毅然拋棄海外安逸舒適的生活,奔赴祖國烽火彌漫的抗日戰場,在華僑史上譜寫出一曲曲氣壯山河的篇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回國參戰的南僑機工中,竟然有女扮男裝被譽為“當代花木蘭”的巾幗英雄,李月美便是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真實曆史人物。
李月美已於“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被迫害致死。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生於馬來亞賓城一個華僑家庭,如果活到今天,她應該是85歲的老人。李月美原籍廣州台山,父親李榮基是一位華僑商人,為人豪爽正直。母親梁鳳蟬,善良賢惠。李月美自幼在當地華僑學校讀書,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習成績優異。
七七事變的槍聲,宣告中國全麵抗戰的開始,亦震驚了海外華僑的心。戰爭初開,日寇咄咄逼人,長驅直入,祖國的錦繡江山大片淪陷,中華民族麵臨空前的危難,僑居海外的炎黃子孫憂心如焚。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李月美和同學們熱血沸騰,積極行動起來,組織宣傳隊進行義演,上街賣花,抵製日貨。她們還組織女子籃球賽,將募捐的款項交給籌賑會,支援祖國抗日救亡。
隨著戰局的發展變化,1938年底廣州淪陷,香港通道被阻,積存在港的大批軍火,除部分改由安南運入廣西外,大部分移往仰光,準備由剛建成的滇緬公路運入雲南。但當時國內駕駛人員奇缺,因此,雲南運輸處致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求援。陳先生急祖國之所急,立即以南僑總會的名義發出通告,號召華僑青年回國服務。南洋廣大華僑青年聞風而動,踴躍報名參加,掀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
李月美被愛國熱潮所鼓舞,也興致勃勃地前往籌賑會報名卻被拒絕,原因是不招收女機工。怎麼辦呢?難道女人就報國無門嗎?李月美心裏不服氣。她想起在華僑學校讀到的中國古代“木蘭從軍”的曆史故事,自古就有女扮男裝上戰場的巾幗英雄,千古流芳,難道不正值得後人效法嗎?她終於以一個中華鐵血男兒的身份,實現了報效祖國的願望,回到了苦難深重的祖國。李月美沒有把回國的事告訴家人。為了祖國的億萬人民不受倭寇淩辱,不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之苦,李月美將自己豁了出來,顧不得兒女情長,橫下一條心,悄悄離開家門,踏上抗日救國征途。
1939年2月,李月美一行經過幾天幾夜的海上顛簸,在安南上岸,又經過幾天幾夜的陸上顛簸,乘火車到達祖國大西南重鎮—昆明。在昆明經受軍訓後,被分配到總部設在貴州的紅十字會當司機。李月美既有男子的粗獷,又有女子的精明;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細心,因此,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裏,都沒有讓同伴懷疑到“他”是個女子。李月美在感情深處,更以一個女性的全部溫柔,表現在她所進行的救死扶傷的行動中。戰場搶救傷病員,運輸線上搶運醫藥、武器,到處都有她的足跡,到處都有她的嗓音。在紅十字會裏,誰都認識“他”,讚揚“他”,但誰都沒有想到,“他”竟然是女扮男裝!
1940年某日,李月美因公在滇緬公路一急轉彎處不慎翻車,身負重傷,腦部震蕩。幸虧過路的南僑機工車隊及時發現,海南籍南僑機工楊維銓奮力搶救,把她從壓扁了的駕駛室中搭救出來,馬不停蹄地送往醫院急救。
星馬報界曾以“當代花木蘭”為題,詳細地將李月美的事跡加以報道。
廖仲愷夫人、著名社會政治活動家何香凝女士為彰其愛國精神,特題“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贈李月美作永久紀念。這麵紅綢錦旗,李月美一直珍藏在身邊,視為至寶(可惜在1966年紅衛兵“大破四舊”狂潮中被抄家,至今下落不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中國曆時八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了。回國抗戰的李月美姐弟與幸存的南僑機工戰友們,懷著無比快樂的心情熱烈慶祝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為表彰南僑機工的赤子功勳,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特頒發了獎狀,文為:“華僑機工李月美,熱心愛國,敵愾同仇,抗戰軍興,應募服務,前後其載,備致勤勞,應予嘉獎……”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也發給榮譽證明書,內容是:“茲證明:李月美於抗戰期間,由南洋回國,在公路運輸服務,頗著勤勞……”
李月美永遠不會忘記,1954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緬甸時,李月美作為華僑代表參加了座談會,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當緬甸僑團介紹她是當年女扮男裝回國抗日的“花木蘭”時,周總理連連稱讚:“巾幗英雄!”周總理還語重心長地叮囑:“要注意培養下一代,讓孩子們到祖國讀書吧!”
“文化大革命”浩劫一開始,李月美就被劃為“資本家”成分,再加上“國民黨殘渣餘孽”的帽子,開始被勒令下田勞動改造。海外經濟來源斷絕之後,李月美一家生活發生困難,孩子們正在長身體階段,掙工分所得卻填不飽肚子。為此,李月美寫了一封信向周總理反映情況。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接到處於困境中的一位緬甸歸僑的來信後,親筆回信指示要加以解決。接到總理複信的李月美,這位一向具有男子漢堅毅性格的巾幗英雄,淚水濕透了枕巾。
可是,造反派氣勢洶洶闖入住宅抄家了,連周總理親筆的信也不例外。而穿著西南運輸處南僑機工製服的照片,卻又作為“壞人”的罪證。迫害一步步升級。開始搞戴高帽遊街示眾了,每天強迫李月美敲鑼遊鬥。所到之處,人們拳打腳踢,小將們高興時隨時揪著頭發來回折騰。不多久,李月美的身體垮下來了,瘦得皮包骨頭,再也經不起長期的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殘酷的折磨,她時常昏倒過去,李月美再也受不了,決心以一腔熱血,為祖國人民也為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做最後一次轟轟烈烈的抗爭!
1968年8月28日深夜,經過數月的政治喧囂,疲憊了的批鬥者和挨鬥者已變得習以為常的時候,一個剛烈的女子,以最後的母愛環視睡熟中的八個子女,然後轉身到隔壁窗口,朝著黑暗中的迷惑星光,舉起一把鐮刀,朝左右雙手的動脈管猛割。殷紅的血液流淌著,在一片血光中,她用滴血的雙手捧著鐮刀,把脖子對著鐮刀猛撲,鮮血染紅了鐮刀和土地,她如此壯烈地、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對“文化大革命”暴行進行最後一次反抗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