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這位1939年女扮男裝回國參戰的南僑機工、被譽為“當代花木蘭”的巾幗英雄——李月美。
李月美死得真壯烈,死得像個不屈不撓的烈女英雄!
李月美壯烈犧牲了,她沒有死在日寇的槍林彈雨之下,她沒有死在異國他鄉,她死在號稱“最最革命”的人手裏,她死在魂牽夢繞的故國家鄉,她熱情如火地從異國他鄉歸來,沒有想到得到的是如此歸宿。這是一個無限執著的愛國“巾幗英雄”的悲劇!(此段文字轉引、編錄於林少川先生所著《陳嘉庚與南僑機工》一書)
@@3.91歲的南僑機工翁家貴
目前,南僑機工中隻有兩人還可以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誌:對曆史的回味、對現實的看法、對未來的預測。僅僅還有兩人!他們就是91歲的翁家貴和92歲的楊保華。這兩個人的健康狀況非常之好,如果采訪的話,還可以得到激動人心的效果。
我多次采訪翁家貴先生,從1998年開始,到2004年9月5日是最近的一次采訪。
91歲的翁家貴喜歡唱歌,我每次采訪他,他都慷慨陳詞、引吭高歌。這次會麵他底氣十足地給我又唱了一首1939年的歌曲:“抵禦外侮、參加抗日最光榮!槍口對外,我們是鐵的隊伍!鐵的心,維護中華民族!願做自由人。槍口對外齊走向前!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翁家貴
我急忙把他的歌詞記下來。但是,忘記問這首歌的名字。
翁家貴身體好,可能與他心胸開闊、天天鍛煉身體有關。他現在每天休息的行軍床,還是抗日戰爭時在華美國飛虎隊飛行員使用過的。隻不過,年代久遠,行軍床上的帆布已經更換過幾次了。我對翁家貴先生說:“中國有與抗日戰爭相關的博物館37家,大家都說征集文物困難,可您卻每天睡在文物之上。如果相關博物館、紀念館來征集這張美國飛虎隊士兵使用過的床您給不給?如果美國的國家博物館征集您的破床,您給不給?”
翁家貴說:“當年我們南洋華僑回國參加抗戰用的盡是美國貨,比方,美國的萬國牌汽車、道奇牌汽車、雪佛蘭汽車。我們運輸的物資大部分是美國的炮彈、槍支,當然還有軍裝、藥品和罐頭、餅幹。”翁家貴個子不高,身體粗壯,他笑著說:“要什麼都給,生命都給了祖國,還有什麼不能給的呢?但是,美國人會要這張65年前他們自己生產的破東西?”
翁家貴祖籍在海南島,他出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1939年,華人報紙刊登抗日的消息,從大陸來的歌舞團還在吉隆坡演出了話劇《雷雨》。當時就是駕駛員的翁家貴立即響應了陳嘉庚的號召,回國抗日!翁家貴的父親母親也支持他,翁家貴的父親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咱們中華民族國難當頭,你們去參戰是無上光榮的。”
翁家貴說他當時就知道“滇緬公路條件艱苦”。
他是第五批回國參加抗戰的南僑機工。第一批80人,第二批400人,第三批400人,第四批480人,第五批503人,直到第九批,回國抗戰的華僑共3226人。他們是途經新加坡、越南河口到達昆明的。由於有南洋華僑的捐助,所以,翁家貴那時的收入有36塊大洋。這在當時,比起一般的中國國民來,是非常可觀的收入。翁家貴當時在十四大隊,每個大隊分4個中隊。他們中隊的任務是一人一車,行駛路線從雲南的下關到畹町,再到昆明。運送的是外國援華的軍用物資。由於侵華日軍在1942年切斷了滇緬公路,所以,南僑機工於1942年10月在遮放解散了。
侵華日軍轟炸保山的時候,雲南人民已經在連綿不斷的戰火下處於民不聊生的地步,那時,他在保山遇見了現在的夫人羅春塘。當時的羅春塘是16歲的花季少女,是保山女子中學的學生。在戰亂的歲月,羅春塘的父母希望翁家貴趕快把羅春塘帶走,走得越遠越好。果然,羅春塘離開學校的第二天,侵華日軍的飛機就空襲了保山,日本人的炸彈炸爛了保山女子中學,羅春塘的許多同窗都在空襲中不幸遇難。
翁家貴現在在昆明交通機械廠退休了,他雖然住在昆明官渡區,可是常常到保山他女兒家居住。翁家貴現在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6點起床,行走4公裏走到太保山登山;下午看電視,看新聞,晚9點睡覺。翁家貴的退休金是990元,他非常滿足原廠可以給他報銷50%的醫藥費。翁家貴在2001年由馬來西亞華僑出資,應邀參加了海外紀念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日戰爭的會議。
1989年5月,讓翁家貴最為自豪的是,他參加了雲南省政府在昆明為南僑機工立的紀念碑揭幕儀式。令人驚歎的是,到現在為止,翁家貴還可以背誦南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的碑文。我1998年采訪他時,他不但為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還在紀念碑前背誦碑文,讓我激動不已。這次,應我的要求,翁家貴又一次背誦了這驚心動魄的曆史文字。
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碑文:
七七事變爆發,日寇猖狂入侵,神州大地,烽煙四起,國土淪喪,生靈塗炭,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全國同胞抗日怒潮洶湧澎湃,氣壯山河。海外華僑敵愾同仇,義憤填膺,積極參加抗日,廣泛開展義演、義賣、幕物、捐款等救亡活動,萬眾一心,共赴國難,波瀾壯闊,四海翻騰。
一九三九年,在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的號召下,三千多名熱血奔騰的南洋華僑機工,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民族責任感,毅然離別父母親人,遠涉重洋,回到祖國,投身於神聖的抗日救國服務工作。
當時,沿海港口均已淪陷,滇緬公路成為惟一的國際通道,世界各國和海外華僑支援我國抗日的軍需物資均賴此路輸入。南僑機工不顧個人安危,冒著彌漫的戰火,夜以繼日地搶運軍需輜重及兵員,組裝、搶修車輛,培訓駕駛、機修人員。滇緬公路沿途山高穀深,地勢險惡,道路崎嶇,設施簡陋,加之敵機狂轟濫炸,路塌橋斷,險象叢生。南僑機工沐雨櫛風,披星戴月,曆盡千難萬險,確保了這條抗日生命線的暢通,被譽為“粉碎敵人封鎖戰略的急先鋒”。在執行任務中,有一千多人因戰火、車禍和疫癘為國捐軀。在滇黔、滇川、廣西、湖南公路以及印度阿薩姆邦丁江機場,南僑機工也擔負抗日軍事運輸任務,勳勞卓著。他們以自己的生命、鮮血和汗水,在華僑愛國史上譜寫出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也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抗日戰爭勝利後,約有一千名南僑機工複員回到南洋;留在國內的同誌,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繼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半個世紀過去了,南僑機工的偉大獻身精神一直鼓舞著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化、統一祖國而努力奮鬥!
為了表彰南僑機工的光輝曆史功績,並激勵來茲,特樹豐碑,永誌紀念。
雲南省人民政府
@@4.92歲的南僑機工楊保華
楊保華是南僑機工雲南聯誼會的創始人、連任理事長,被雲南僑界稱為“國寶”。我1998年開始在南僑機工子女湯小梅的引領下采訪了“國寶”楊保華先生。幾次采訪,都非常順利,可惜,我不太聽得懂楊保華先生的話。近幾年來,南僑機工的曆史重新得到公正的評價,他和聯誼會同誌們的工作更加忙碌了。每當海內外熱心人士來訪,人們就高興地通報:又有客人來看望“國寶”啦。因此,“國寶”也是人們對健在的南僑機工的尊稱。20世紀30年代自願從南洋回國服務的3000多位壯士,在抗戰中有1000多名為祖國犧牲,戰後又有1000多人複員南返,留在國內曆盡滄桑,至今健在的隻有9人,出於敬重,人們便尊稱他們為“國寶”了。
我每次采訪楊保華先生,他都用純正的閩南語給我唱歌,而我一句也聽不懂。楊保華最愛唱的歌叫《熱心救國歌》,歌詞大意是:熱心救國是應該,做了漢奸臭三代。有錢出錢寄國內,無錢出力殺日寇。最後會勝利,最後會勝利,最後會勝利,咱國的福氣!阿嬸阿嫂阿姐妹,莫要日暝(日夜)抹胭脂。當今國難的時期,應該為國做“大誌”(事情)。最後會勝利,最後會勝利,最後會勝利,咱國的福氣!
我采訪楊保華,每次必請湯小梅女士擔當翻譯。
楊保華先生身高有1.80米,可是,說話慢條斯理的,他說:
七七事變後,南洋華僑掀起抗日救亡熱潮。有一次,我看到一本揭露日寇侵華罪行的畫報,上麵有一幅照片的內容是日本兵公然侮辱一位中國老大娘,我氣憤極了。日寇如此野蠻凶殘,簡直是一群披著人皮的野獸,我決心親手殺死這群野獸,為祖國同胞報仇!因此,當陳嘉庚先生號召南僑機工回國服務時,我便積極報名回國打日寇。
我們第四批南僑機工回國的路線,與前三批不同,不是經安南轉乘火車入滇,而是搭船到仰光,再乘汽車沿滇緬公路抵達昆明的。我被編入西南運輸處第十三大隊三十七中隊。中隊的任務是在畹町、芒市至保山之間搶運軍用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