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發達國家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教訓都提醒著我們,在經濟發展的熱潮中,各行為主體為了追逐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或是減少投入,隨意排放三廢,或是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超過了環境的承受力,必然導致環境汙染和破壞。據中國環境報2003年1月4日報道,目前,我國近海90%以上的水域基本上已無魚可捕,“海洋荒漠”呈現在人們麵前。一些地方,一些廠礦、企業為局部的利益,大興土法,盲目上馬的小礦山、小煤窯、小型造紙廠和化工廠,其實,企業的領導明知其行為有悖於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有害環境保護,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大肆進行開采或破壞性開采礦產資源或超標準排放汙染物的活動,一些公民在巨額的金錢誘惑下,亂砍、濫伐森林,非法捕殺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的鄉鎮企業、私營企業不斷的崛起,這些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根本不具備治理環境汙染的條件,加之賺錢心切,常常伴隨著大量的汙染事件出現。有些國有企業為了節省排汙費用,或因有關人員的玩忽職守,也屢屢發生汙染事故。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企業發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更使某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不願在治理汙染、淨化環境方麵投入成本,而是想方設法的偷排汙染物,將本應由企業內部支付的環保成本轉嫁給社會,造成環境汙染和對人民群眾的損害。
二、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是導致環境犯罪的主觀原因
現實社會中人們對環境保護缺乏應有的認識,環保意識淡薄,對環境犯罪的容忍度較大,是該類犯罪持續蔓延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有不少人認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隻想自己的眼前利益,絲毫沒有考慮到環境破壞後的嚴重危害。
一些人深受“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複”思想的影響,錯誤地認為,經濟發展了再治理汙染、恢複生態也不遲,對廢水、廢氣、廢塵、有毒氣體或液體等的排放缺乏科學態度,甚至到了無視其危害的地步,結果必然導致惡性環境汙染的產生。實踐證明,汙染容易,治理難,想要恢複極其困難,等到環境汙染了、生態破壞了再來治理,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地球隻有一個,資源不可再生,用犧牲環境的代價牟取發展,是缺少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表現,是十分有害的,也必然遭到大自然的報複。
三、缺乏有效的監督、打擊不力是環境犯罪存在、蔓延的外界誘因
環境犯罪是一種新型犯罪,要涉及環境監測,排汙標準等一係列問題,因此對環境保護監督不夠、打擊不力是環境犯罪蔓延的重要原因,如對企業的行政監督不力、執行人員未受訓練,缺少科學有效的技術,監督能力和手段,監督措施落後。對於汙染、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沒有及時查處,刑罰製裁的力度不夠,以罰代刑的現象十分普遍,沒有發揮刑罰應有的威懾力,同時對汙染源企業整治不徹底,一方麵隻處罰單位,不處罰直接責任人和法人代表,起不到儆戒作用,另一方麵,對企業的處罰力度較小,不足以遏製其環境犯罪行為的發生。對汙染物的排放沒有明確界定,在我國,國家投入的環境汙染整治的經費不足,所有這些都是促成環境犯罪的因素。一句話概括,執法不力是我國目前環境法製建設的一個嚴重問題。該管的不管、該收的不收、該罰的不罰,隻能帶來消極示範效應,使危害環境的違法犯罪現象有恃無恐,蔓延滋生。
第四節 環境犯罪的防治對策
對於環境犯罪的防治對策,與其他犯罪一樣,在加強環境立法,有力懲治環境犯罪的同時,要重視對環境犯罪的事先社會預防。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加大教育力度,增強社會和公民的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要從教育入手。目前我國的社會大眾對環境的認識程度和參與程度與西方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公民的環保意識不強。隨著環保事業的發展和環保工作的逐步深入,進一步強化全民環境教育,努力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綠色文明觀念,充分動員組織全社會廣泛參與環境保護事業,已成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國雖然已頒布了一係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宣傳得很不夠,很多人對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要注意發揮各級政府機構、環保部門、新聞媒介、工廠企業以及廣大公民的積極作用,祛除各種無視環境保護的錯誤觀念,形成一個對環境犯罪的預防、打擊、補救和控製的綜合治理體係。
值得慶幸的是全民的環保意識正在逐步提高,據《中國環境報》2003年5月10日報道,陝西省啟動的創建“綠色文明示範工程”,成為我們在全民環境教育道路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創新。
從時間和縱向上,陝西省的“創綠”工作引入了過程理念,從建立示範、擴大示範、到全方位推廣示範三個階段,用4年時間組織實施,總體綠色文明示範單位在各行各業占到30%比例;從空間和橫向上,把“創綠”工作化整為零,從具有代表性的學校、企業、社區、村莊著手,構成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聯動的建設鏈,追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綠色文明的統一;從思想和內涵上,“創綠”或作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的精神理念,更加注重過程和環境教育的成果,使綠色文明理念得到升華。它改變了以往自上而下的環境宣傳教育模式。現階段該省已全麵推開的建設活動包括學校、企業、社區和村莊4個範疇,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截至目前,該省各市、縣共創建綠色學校345所、綠色文明社區50個、綠色文明村莊31個、綠色文明企業26家。西安實驗小學、西安高級中學、寶雞中學、寶雞市渭濱中學被國家環保總局和教育部授予了全國“綠色學校”稱號,其中西安實驗小學還進入了“全球500佳”提名。
每一個公民都應當認識到自己的環境職責,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積極倡導科、健康、環保、文明的生方式和消費方式,以實際行支持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