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粉碎美方陰謀4

雙方達成分界線協議

1951年10月25日,停戰談判地點由來鳳莊遷到板門店,雙方又坐到談判桌上來。此時,雙方代表團的成員都有所調整。

在此前的23日,中方宣布以剛剛卸任的前中國駐蘇聯武官邊章五接替鄧華,鄧華則仍回誌願軍司令部協助彭德懷指揮作戰。

另以鄭鬥煥代替張平山為談判代表,對方則以李享根接替白善燁。

當時,誌願軍代表團內部的黨委也進行了調整,書記仍是李克農,副書記由原任中國人民誌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擔任,委員有邊章五、喬冠華、解方、柴成文。

杜平原來沒有從事過外交活動,他克服“欠缺外交頭腦”的弱點,虛心向喬冠華等行家學習,相互促進。他認為,憑著幾十年對敵鬥爭的經驗堅信,我們共產黨人外交方麵的才能絕不低於敵人。我們既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場上打敗敵人,也一定能在談判中學會談判,贏得談判的成功。

杜平是位老紅軍,久經沙場,待人熱情,對喬冠華很尊重。他來到開城後,與喬冠華住得很近,接觸頗多。

在他印象中,喬冠華為人十分開朗,彼此很快成為“很談得來”的好朋友。杜平後來回憶說:

喬冠華很活躍。笑也笑得很瀟灑,罵也罵得利落。他天性好動,外出時,手裏喜歡拿根文明棍,不停地搖著,大有學者之風。他在德國讀過哲學,懂過幾門外語,對中外文學有研究,筆頭很鋒利。當時,代表團給北京的文電稿大都由他起草。喬冠華平時有兩大嗜好,一是香煙,二是茅台酒。一次喝醉了,李克農瞧著直搖頭:“這可不行,在外交場合要誤事的。”我和喬冠華年齡相仿,很談得來。飯後經常一起散步,並以做些打油詩取樂。

10月29日,周恩來為毛澤東起草的電報指示:

雙方接觸線確定後,我方即應主動地提出就地停戰稍加調整的方案。

電報還指示,要積極解除對方拖延停戰談判的任何借口。

10月31日,中朝方麵提出一個就地停戰、稍加調整、確定軍事分界線的方案。“稍加調整”本來就是為了照顧對方經常講的“要有可守的防禦陣地”。

可是在討論中,雙方對如何調整意見分歧。美方認為中朝方麵急於達成協議,便提高要價,提出把開城劃入中立區,中朝方麵表示反對。

11月7日,中朝方麵提出修正案,即以現有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後撤兩公裏為非軍事區。美方仍堅持要把開城劃入中立區。這一要求除了軍事方麵的考慮,主要是李承晚施加壓力的結果。

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中朝方麵的建議符合美國關於軍事分界線的最低要求,是可以接受的,遂指示李奇微盡快達成協議。

11月8日,李奇微複電參謀長聯席會議,解釋開城的重要性。他說:

擁有開城對於共產黨人來說從政治上和心理上是重要的,因為它在三八線以南……它對聯合國軍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是重要的,因為大南朝鮮民國政府堅持要求聯合國軍保有開城,也因為在亞洲這將在某種程度上被看作對共產黨威信的打擊和我們自己威信的提升。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談判因開城問題進展緩慢感到不滿,於11月13日指示李奇微說,“現在的實際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是可以接受的,下個月可能發生的戰鬥也不會實際上改變這一點”,要求早日解決軍事分界線問題。但李奇微卻不願意痛痛快快地這樣做。

李奇微反駁說,過早接受現在的實際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勢必延遲得到一種可接受的和光榮的停戰的可能性”,他以當年麥克阿瑟的口吻威脅說:

你們所指示的行動方針將一步一步地導致犧牲我們的基本原則,導致使如此眾多的勇敢人們為之捐軀的事業付之東流……如果我們立場堅定,那就會贏得很多。如果我們作出讓步,那就會失掉一切。我以我的整個良知敦促你們采取堅定立場。

李奇微雖然說得慷慨激昂,參謀長聯席會議卻不為所動。14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再次命令李奇微執行指示,而“不要有不該有的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