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擊取得勝利3
誌願軍調整進攻戰術
11月18日,三十四師一〇六團由炮兵部隊抽調的卡車從休整地緊急調到上甘嶺。
這個團從九十三團手中接防的5377高地陣地,尚缺7號和8號陣地,這兩個陣地與美軍占據的537高地主峰山勢相接,距離隻有50米,防禦難度極大,而且沒有什麼戰略意義。
李德生不願再為這兩個陣地付出戰士的生命,特意囑咐一〇六團團長武效賢,對這兩個陣地不必部署部隊,隻用炮火控製。李德生還給一〇六團加強了一個營,要求該團堅持到底,不再使用其他部隊。一〇六團是由1938年陳再道在冀南地區組織的抗日武裝發展而來的,解放戰爭時期是中野六縱的主力團,在魯西南戰役和挺進大別山的戰略進軍中,立下過顯赫戰功。
一〇六團時任團長武效賢,26歲就當上了團長,是十二軍最年輕的團長,是帶兵打仗的行家裏手。在他任營教導員時,營裏就出了聞名全軍的“愛兵典型”王克勤。在後來當師長時,又出了訓練尖子郭興福,並總結出“郭興福教學法”,在全軍推廣。在5時,一〇六團剛接防還不到3小時,南朝鮮軍第二師的進攻就開始了,南朝鮮軍此次進攻的主要目標是6號陣地。
6號陣地是5377高地西側的突出部,地勢又高,是西側防禦的要點,如果失守,不僅西麵陣地不保,東麵的1、2、3號陣地也很難守住,並且還能威脅到縱深的448高地,因此雙方對6號陣地的爭奪十分激烈。
南朝鮮軍先是以4架飛機進行轟炸,接著又是長達近一小時的炮擊,整個5377高地落彈兩萬餘發。在這樣猛烈的炮火下,6號陣地上唯一的一個坑道被炸塌了,八連連長文法禮等2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在炮擊過後,南朝鮮軍以一個連的兵力對6號陣地發起了集團衝鋒。守備部隊拚死抗擊,雙方的激戰一直到次日,即19日晚,終因部隊傷亡過大,6號陣地不得不落入對方。
20日4時,九連發動了反擊,一班負責主攻6號陣地,經過數小時惡戰,終於將6號陣地奪回了。
天剛亮,南朝鮮軍的攻擊又開始了,高守餘從天亮到黃昏,用手榴彈、爆破筒獨自帶傷而戰,擊退了南朝鮮軍6次衝鋒。
在這期間,由於南朝鮮軍密集的炮火封鎖,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裏3顆慰問團帶來的糖果,堅守住了至關重要的6號陣地。
戰後,高守餘被誌願軍總部授予“孤膽英雄”的光榮稱號。
到了黃昏時分,作為首批上高地的部隊三營經過三天激戰,已經連一個完整的排都沒有了。武效賢隻好將二營調了上來,考慮到已經指揮3天戰鬥的三營長權銀剛對地形、敵情都比較熟悉,指定由他繼續指揮二營。武效賢見部隊在3天內傷亡很大,如果照這樣打下去,他的這個加強團最多隻能守10天,所以就向李德生請求改變戰術
武效賢認為守住5377高地的關鍵是保存部隊,在5377高地北側山腳下,有兩個總共可以集結一個加強連的屯兵洞,但從山腳到山頂還有500餘米的路程,在對方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增援部隊通常有一半人就在這500米路程上傷亡了。
針對這種情況,武效賢建議說:“如果我們在這500米的路程上,每50米挖一個防炮洞,在距山頂20米處再挖一個能容納一個排兵力的坑道。這樣,部隊沿著防炮洞進行蛙跳式運動,最後在坑道裏集結,陣地上傷亡一個,就從坑道裏補充一個。這就可以大大減少在運動途中的傷亡,集中最大兵力堅守陣地。”
李德生對這個建議很滿意,並很快采納了,他給了武效賢一周的時間去按這一計劃修築工事。一〇六團在12門榴彈炮和40門迫擊炮的火力掩護下,冒著夜間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突擊修築。同時,團政治部發出號召:一晝夜挖掘一米以上的防炮洞就給予記功!
經一周的艱苦努力,一〇六團終於在陣地上挖掘了7條坑道、12個屯兵洞和5個防炮洞,建成了完備的防禦作戰體係。
這樣,一〇六團隻需集中兵力堅守關鍵的6號、2號陣地,其他陣地白天用炮火控製,晚上組織小部隊出擊,一下子傷亡大減,士氣大增,不僅有足夠的兵力完成防禦,還有多餘的兵力可以進行反擊。
到25日,除7號、8號陣地外,其餘陣地全部恢複,並得到鞏固。反擊獲得全麵勝利
11月25日清晨,南朝鮮二師傷亡已逾5000人,第四次撤下戰場進行整補,由軍團預備隊南朝鮮九師接替其攻擊。
之後,在12月3日,南朝鮮第九師發動了對5377高地自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進攻。
在這次戰鬥中,南朝鮮軍僅空中支援的飛機就高達200多架次,地空火力的聯合轟擊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整個高地被爆炸得煙雲籠罩。
後來,2號陣地坑道終於因承受不住猛烈的轟擊而倒塌,二連一個加強排除一人外,其餘人員全部被埋在了坑道裏。
對方炮火剛一延伸,南朝鮮九師一個團就蜂擁而來,2號陣地上唯一沒有來得及進入坑道而躲在岩石逢裏的戰士,端著爆破筒衝入對方陣地,與對方同歸於盡了。
因這個加強排全部犧牲了,所以這位勇敢的戰士的姓名也就無從查起了,他是一位無名英雄。
又是一整天激烈地爭奪,陣地易手達到10餘次。
在黃昏時分,南朝鮮九師終於不支,撤出了戰鬥,陣地再次得到了鞏固。經過這一戰,南朝鮮九師再也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了。
由於11月25日到12月3日已曆時8天,在這段日子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鬥,習慣上把11月25日作為上甘嶺戰役結束的日子。
11月26日,十五軍司令部發布上甘嶺戰役的戰績公報:
在43天的戰鬥中,我打退敵排以上進攻900餘次,與敵進行大規模爭奪戰29次,以11529人的傷亡代價,斃、傷、俘敵25498人,擊落擊傷敵機300架,擊毀敵坦克40輛,大口徑炮61門,使敵所謂“一年來最大的攻勢”,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消息傳到北京,全國人民沸騰了。
12月16日,毛澤東發表論朝鮮戰爭局勢及其特點的講話,高度評價了上甘嶺戰役。
12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慶祝上甘嶺前線誌願軍的偉大勝利》的社論,把慶祝上甘嶺勝利的活動推向了高潮。
在上甘嶺防禦戰役的43天裏,雙方在不足4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區,均投入大量兵力、火力,進行了持久的反複爭奪,戰鬥激烈程度前所罕見。
消息傳到華盛頓,美國反戰情緒沸騰了。
杜魯門總統本想利用上甘嶺戰役撈取政治資本,卻事與願違,讓上甘嶺戰役敲響了他政治生涯的喪鍾。
克拉克哀歎到:鐵三角的猛烈戰爭,在競選總統高潮時變成了頭條新聞,它使南朝鮮戰變成了美國曆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戰爭。
在板門店談判桌上,美國人從叫喊“讓槍炮說話”又回到了“叫人說話”上。
上甘嶺從此成了“聯合國軍”的“傷心嶺”。
據交戰雙方後來公布的資料顯示:
在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先後投入進攻的兵力有:美七師、美空降一八七團、南朝鮮二師、南朝鮮九師以及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共11個團兩個營,戰役中補充新兵9000餘人,另有一個炮兵營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300餘門,坦克170餘輛,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6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