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獲得勝利1

●孫生祿笑笑說:“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和大家想的一樣,隻要硬過敵人,敵人就熊了!”

●我軍情報人員再次向對方報告:“裴返回,偵知中共軍大批部隊前數日過境北去,現海浪裏駐有中共軍一個排……”

●“102、102,左前方發現小狼!我是103。”這興奮的聲音,聽起來特別清亮順耳。

● 獲得勝利後勤排長智擒美軍

1953年春的一天晚上,誌願軍後勤部車隊在送軍糧,排長聶興球回團部順路搭上了一輛送糧車。由於這輛車與前麵的車輛拉開了車距,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時,司機走錯了方向。

他們向東行進了10多裏,翻過一個山坡,進入了一片開闊地。突然見到沿路全是美國兵站,公路上也盡是美軍的車輛。

在此時,他們才發覺車已誤入了對方的營地,倘若調轉頭來往回走,已經來不及了,那樣做肯定會引起美軍的哨兵懷疑,從而被檢查。

這時候,司機不知如何是好了。聶興球便果斷地命令將車繼續開向前。

在這時,美軍的哨兵誤以為是自己兵站的士兵調動的車輛,於是,便不作檢查就讓其通過了。

當車輛開進兵站停下來以後,聶興球看到對方的士兵都是熟睡在汽車上,於是他心生一計,與司機合謀,開了對方軍車的車門,把熟睡的美軍司機刺死了。

兩人即刻上了駕駛室開動汽車。汽車慢慢啟動了,他們盡量躲避著對方哨兵的視線,開著車往前走。

等出了車場之後,這才加大油門開足馬力往前跑。當這輛汽車飛速行進了一段路程時,路上的起伏把熟睡的美軍士兵驚醒了。

但是,由於天黑不知所向,醒來的美軍士兵罵了一句“媽的,怎麼開得這麼快!”

由於過度疲勞,罵完之後,美軍士兵又睡過去了。又走了一段路程,聶排長知道已經遠離了對方營地,這才稍微鬆了一口氣。

汽車依然快速地行駛,很快便回到了誌願軍駐地。駐地哨兵覺得很奇怪,送糧的車怎麼會這麼快回來了呢?

正在哨兵遲疑之際,聶排長已經下了車,他飛速跑了過來,大致地說明了情況,叫哨兵立即打電話通知部隊值班首長,組織兵力前來抓俘虜。

一八九團二營的戰士很快便來到裝著美國兵的美國軍車周圍,他們首先把車包圍了起來。然後一齊喊:

繳槍不殺,優待俘虜!

睡眼惺鬆的美國士兵聽到這麼高喊的聲音,知道自己已成為了甕中之鱉。

借著微弱燈光,美國士兵終於看明白了,原來他們已經被請到了誌願軍的營地。

但是一切都完了,還是保住性命最要緊。38個美軍士兵放下槍後,都跳下車來投降。

唯有一個軍官仍想進行垂死掙紮,他提起機槍,正準備瞄準我軍戰士扳機掃射。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聶興球排長眼疾手快,把機槍一舉,就把那位軍官射倒了。

就這樣,雙方避過了一場血腥搏鬥,也使其他俘虜不敢輕舉妄動了。

事後,大家都稱讚聶排長和司機的機智勇敢,一車高粱米,卻俘虜了一車美國兵。

誌願軍從俘虜的口中,還知道了很多軍情,真是一舉兩得。情報係統展開攻防

在誌願軍戰士與對方激烈作戰的時侯,誌願軍情報人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誌願軍情報人員在鬥爭中逐漸掌握了運用對方電台的方法,並利用種種方式經受對方的“不斷考驗”。還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掌握了對方的“考驗”手法。

對方“考驗”的手法無非一緊一鬆。緊是突然把補給時間提前或突然變更補給地點,或者以緊湊的時間來考查是否有潛伏。鬆是主動通知補給卻又不給,或對補給要求不予理睬,以不滿足要求來考驗是否有不滿情緒。

我軍情報人員反“考驗”的對策則是:

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來得及就聽你的,來不及就依我的;堅決保守機密,不露一絲破綻。

在先後幾位部長的領導下,逆用組和外圍組的同誌們積極與對方周旋,大智大勇地處理了一個個緊急情況。

曾單人夜鑽深山緊急聯絡;曾跳下懸崖深穀排險;曾出奇兵60裏飛降補給點;曾忍饑受凍徹夜候敵機;曾翻山越溝搜尋補給筒……

在方圓百裏的山區裏,在這無形的戰線上,到處活躍著誌願軍兵團保衛幹部們的身影。他們機智勇敢地一次又一次打破了對方的“考驗”,保住了逆用敵台鬥爭的秘密及與之共存的鬥爭主動權。

戰地逆用對方電台的根本任務是用情報手段有效地幹擾“聯合國軍”,從而利於我軍與之作戰。

由於美軍在上甘嶺剛剛戰敗,正麵戰線也頗不得意。因此,他們千方百計想挽回點麵子。

剛剛當選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還沒等上任就拋出了“兩棲登陸”計劃。他太熟悉這個戰法了,要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製定兩棲登陸的《8-52計劃》,要求加強偵察,進行調兵遣將,搞大規模的演習。

美軍叫囂的登陸作戰又掀高潮,其動作、聲勢比以往都大,真可謂其勢洶洶,山雨欲來!

我誌願軍遵照中央軍委指示,以搞好東、西海岸反登陸準備作為1953年的首要任務,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加強兩翼海防,堅決粉碎“聯合國軍”的登陸冒險。

12月23日,誌願軍總部下達《粉碎敵登陸進攻部署》的命令,命令全軍展開思想動員,進行部署調整、工事構築、物資儲備以及戰備訓練。

命令要求1953年3月底完成海岸防禦工事體係的修築任務。

遵照誌願軍總部的部署,第九兵團調往中線,第三兵團接防東海岸。中國人民誌願軍政治保衛部決定逆用敵台工作原地移交第三兵團保衛部。

第三兵團保衛部於克法部長繼續領導此項工作,並分工楊惠林和戰鬥英雄郭元順兩名助理員負責外圍配合。

不久,幹部進行輪換,何晚光部長及地方肅特科劉鏡科長繼續領導這一鬥爭。

楊惠林他們3人留在第三兵團保衛部繼續進行這場特殊的戰鬥。

雙方登陸與反登陸準備的鬥爭日趨緊張。

1953年1月初,美軍本部來電命令:到海浪裏偵察中共十五軍的情況。

其時,我第三兵團第十五軍正從上甘嶺移防東海岸,展開了戰備,軍部確實正在海浪裏活動。

誌願軍情報人員認為此時部隊正在大規模運動,必須堅決保護誌願軍指揮機關和軍隊行動的安全。就一麵通報令第十五軍保衛處加強部隊保密和駐地肅特;另一方麵,誌願軍情報人員對“聯合國軍”本部進行電複:

已派裴前往海浪裏。

四天之後,誌願軍情報人員再次向對方報告:

裴返回,偵知中共軍大批部隊前數日過境北去,現海浪裏駐有中共軍一個排……

這份假情報,必然引起對方將信將疑,以致其作戰行動舉棋不定。這正好為我第十五軍安全、秘密展開行動贏得了大好時機。

反情報戰剛剛拉開序幕,對方本部又沉默了下來。而且自1月下旬以來,對我方要求補給糧食也予婉拒。

誌願軍情報人員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對方信任不足;二是時機不到。

因此,誌願軍情報人員的對策是反其道而行之。你不信任,我偏要向你“表忠誠”。你不給任務,我自己找任務。總之,主動出擊,推進鬥爭,讓對方聽我調動。

第三兵團政治部主任李震將軍曾說道:“有備無患,無備有患,備大患小,備小患大”。

逆用組以“備”和“知”為指導,深入研究戰局總的形勢,還有研究登陸與反登陸雙方的“備”、“患”關係,還有我軍反登陸準備的具體進程,以及逆用對方電台進行鬥爭的狀況,從而製定了一個突破沉寂局麵的決戰方案。

逆用敵台一直位於我東海岸指揮部的駐地。誌願軍情報人員實施的決戰方案,很有可能會招致對方的反動作。這可能威脅到我軍領導機關的安全,所以,作為預備方案,誌願軍情報人員安排了一個確保東海指揮機關安全的有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