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麵準備

●誌願軍代司令員鄧華在誌願軍軍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有關指示,會議布置了反登陸的問題。

●全軍展開了以思想動員、調整部署、工事構築、物資儲備以及戰備訓練為主要內容的規模巨大的反登陸作戰準備。

●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大會主席皮爾遜,對美國軍隊在峰岩島打死打傷大批朝中被俘人員的行為提出嚴重抗議。

● 全麵準備積極進行反登陸準備

根據中央指示,1952年12月17日,誌願軍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和軍以上幹部會議。

會議認真研究了如何加強反登陸作戰的準備問題,決定在“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指導下,以反登陸作戰準備作為1953年的首要任務,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來加強兩翼海防,特別是西海岸的防禦,做到堅決不準對方登陸。

18日,誌願軍代司令員鄧華在誌願軍軍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有關指示,會議布置了反登陸的工作。

20日,中共中央給誌願軍下達了《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登陸冒險、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指示電。

電文指出:

根據種種情況(艾森豪威爾上台,談判的中斷,聯合國通過印度提案)判斷,敵人有從我側後海岸線,特別是西海岸漢川江、清川江、鴨綠江一線,以7個師左右兵力舉行冒險登陸進攻的可能。我誌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要堅決粉碎敵人登陸進攻,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任務。

指示電還對反敵登陸作了具體部署。對反敵登陸準備的指揮機構亦作了明確指示:

以誌願軍代司令員和代政治委員鄧華兼任西海岸指揮部司令員和政治委員,以梁興初為西海岸副司令員,西海指揮部的其他幹部應予加強。

指示電最後還指出:

中央堅決相信我誌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是能夠粉碎敵人的冒險計劃的。希望同誌們小心謹慎,堅韌沉著,動員全力,爭取時間,完成一切對敵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隻要準備好了,勝利就是我們的了。

22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繼續加強抗美援朝工作的指示,指出:

由於美帝國主義蓄意侵略和擴大戰爭,拖延談判,最後竟至宣布無限期休會,並無理拒絕了蘇聯代表在聯大上提出的“先停火,後遣返”的建議,其目的仍在繼續將戰火在朝鮮燃燒下去,陰謀擴大侵略。因此,朝鮮戰爭還要拖延,還要中朝人民部隊再接再厲給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還要我全國人民繼續加緊抗美援朝的鬥爭,以求朝鮮問題的最後的公平合理的解決。指示向全國人民提出四項中心任務:繼續深入抗美援朝思想教育;加強愛國增產節約運動;認真做好一切擁軍優屬工作;切實做好供應和慰問工作。

23日,誌願軍司令部下達了《粉碎敵登陸進攻部署》的命令。命令對各部隊防備調整和工事構築等任務作了明確規定。

從此,全軍展開了以思想動員、調整部署、工事構築、物資儲備以及戰備訓練為主要內容的規模巨大的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3年1月15日,誌願軍政治部召開第二次組織工作會議。

會上就如何加強部隊黨支部建設作了研究,提出:

一、加強支部和黨員對戰爭的認識,牢固樹立打到底的思想,直到朝鮮戰爭公平合理解決為止;

二、發揚黨內民主,調動全體黨員的積極性、首創性;

三、加強支部建設,應從教育著手,以提高黨員的覺悟程度為主。

1月16日,毛澤東批準了總政治部擬定的《積極準備,堅決粉碎敵人冒險登陸的政治動員要點》。

《要點》指明了“聯合國軍”從朝鮮側後發動登陸進攻的可能性和粉碎對方登陸進攻的重要性,要求誌願軍全體指戰員:

除繼續加強‘三八線’作戰,積極殲滅對方外,必須用一切力量加緊側後準備,為徹底粉碎敵人的登陸進攻而鬥爭。當敵人冒險進攻時,要不惜任何代價和犧牲,堅決勇敢、頑強地進行戰鬥,誓死粉碎敵人的進攻,為祖國為黨為爭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徹底勝利而奮鬥。

誌願軍各級領導幹部和領導機關,根據《要點》提出的要求,自上而下,普遍而深入地進行了政治思想動員和戰備教育,糾正了麻痹思想,樹立了必勝的信心。誌願軍進行調整部署

12月11日,中央軍委決定,為加強反登陸作戰力量,第一、第十六、第二十一、第五十四軍開始入朝,準備參加反登陸作戰。

12日,中央軍委決定坦克第一師之第一、第二團入朝,後又增加坦克獨立第三團。並以坦克第一師師部和坦克第二師師部一部分人員組成誌願軍第二裝甲兵指揮所,由羅傑任主任,統一指揮東西海岸坦克部隊。

12月20日,中共中央給誌願軍發出《關於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登陸冒險,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指示。

據此,誌願軍領導人於12月23日下達了《關於粉碎敵登陸進攻部署》的命令。確定反登陸作戰的方針是:

積極防禦,堅決殲滅。

其目的就是不準美軍登陸。

誌願軍在政治思想動員的基礎上,全麵展開了反登陸的準備工作,進行了全麵調整戰場部署,充實了指揮機構。

為增強反登陸作戰力量,誌願軍先後增調4個軍,在朝部隊由原來的17個軍增加到21個軍,組織了地麵炮兵和高射炮兵共7個團另5個營、坦克3個團等入朝;空軍十四個師,海軍一個魚雷快艇大隊和兩個岸炮連也參加了反登陸作戰的準備。

加了加強海岸防禦力量,對正麵防禦部隊進行了輪換。經過調整部隊後,誌願軍的部署為:

西海岸防禦部隊達6個軍、人民軍1個軍團另1個旅、地麵炮兵14個團另9個營、高射炮兵2個團另13個營、坦克6個團;

東海岸防禦部隊達2個軍1個師、人民軍2個軍團另2個旅、地麵炮兵兩個團和3個營、高射炮兵5個營、坦克1個團;

正麵戰場防禦部隊共11個軍、人民軍3個軍團另2個旅、地麵炮兵14個團和28個營、高射炮兵24個營、坦克6個團(內人民軍2個團),另有預備隊1個軍、地麵炮兵4個團又2個營。

此外,空軍部隊也完成了作戰準備。海軍在西朝鮮灣航道也布設了水雷,另有兩個海岸炮兵連也進入了陣地。

調整充實後的東西海岸指揮機構,以誌願軍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兼任西海岸指揮部司令員並政治委員,由第三兵團指揮機構兼任東海岸指揮部。

28日,誌願軍第十六軍軍長尹先炳,政治委員陳雲開率領第三十二師、第四十六師、第四十七師由安東入朝參戰。

之後,誌願軍又根據戰事進展的情況,不斷地調整各方麵的部署。

1953年1月3日,彭德懷召集空軍負責人吳法憲、常乾坤、王秉璋研究空軍協同地麵部隊作戰的問題。

彭德懷指出:

如今春敵人在清川江以南登陸,友軍空軍應作第二梯隊(清川江以北),我空軍需單獨擔任第一線協同地麵部隊作戰。

22日,誌願軍第一軍在軍長黃新廷、政治委員梁仁芥率領下奉命入朝參戰,擔當正麵防務。

在此時,誌願軍的作戰部署為:

誌願軍第一、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四十六軍接替第三十八、第四十、第十五、第十二軍防禦陣地,擔任正麵防務;第三十八、第四十軍調至西海岸,將第十五、第十二軍調至東海岸,分別擔任西、東海岸的防務。

2月2日,誌願軍第五十四軍奉命入朝參戰,軍長為丁盛,政治委員為謝明。該軍入朝後即開赴西海岸,加強該地的防禦力量。

1953年3月底,誌願軍整個戰場部署調整已經完成。

誌願軍此時已完成的軍事部署如下:

第一、為了增強我軍在朝兵力,第一軍、第十六軍、第二十一軍、第五十四軍第一三〇師、已改裝的第三十三師以及擔負構築工事任務的第一三八師先後人朝。

準備參加反登陸作戰的第五十四軍,軍部率第一三四、第一三五師,已集結於東北地區,作為誌願軍的戰略預備隊。

另有地麵炮兵6個團4個營,高射炮兵一個團一個營先後入朝,分別加強給正麵各軍和東西海岸部隊。

空軍14個師,海軍一個魚雷快艇大隊、一個海巡大隊、兩個海岸炮連,亦準備參加反登陸作戰。

第二、為了使幾個新入朝的軍能依托正麵工事得以鍛煉取得經驗,而將幾個在朝鮮有戰鬥鍛煉的軍加強到東西海防,將第三十八軍、第四十軍從第一線調至西海岸,將第十五軍、第十二軍調至東海岸,並準備將在正麵第一線的第四十七軍調至穀山地區為誌願軍預備隊,而以1952年9、10月間新入朝的第二十三軍、第二十四軍、第四十六軍和1953年1月間入朝的第一軍分別接替上述各軍原先擔任的正麵防務。

以1952年底入朝的第十六軍、1953年2月入朝的第五十四軍之第一三〇師以及第一三八師加強西海岸防禦力量。

以第二十一軍之第六十一師、第六十二師1個團和第三十三師加強東海岸防禦力量。

以遊擊支隊改編的摩托化團則置於北倉裏地區,作為快速機動的反空降部隊。

誌願軍調整後的部署為:擔任西海岸防禦的部隊有誌願軍6個軍19個師,人民軍1個軍團另1個旅,地麵炮兵14個團另9個營,高射炮兵兩個團另13個營,坦克6個團。

擔任東海岸防禦的部隊有誌願軍兩個軍7個師,人民軍兩個軍團另兩個旅,地麵炮兵兩個團另3個營,高射炮兵5個營,坦克1個團。

擔任正麵防禦的部隊有誌願軍11個軍33個師,人民軍3個軍另兩個旅,地麵炮兵14個團另18個營,高射炮兵24個營,誌願軍坦克兵4個團,人民軍坦克兵2個團。

誌願軍預備隊有步兵1個軍,地麵炮兵4個團又2個營。

第三、對東西海岸指揮機構進行了調整與充實。以誌願軍司令部、政治部機關部分人員及原西海岸聯合指揮所人員組成了西海岸部隊聯合指揮部,並在指揮部內設立了炮兵主任辦公室、空軍前方指揮所和海軍作戰辦公室。

將第三兵團司令部與第九兵團司令部對調,由第三兵團司令部兼任東海岸指揮部。

另外,以坦克第一師指揮機構為基礎,加坦克第二師部分幹部組成了裝甲兵第二指揮所,負責指揮西海岸的坦克部隊。

第四、抽調了4個汽車團、3個陸軍醫院和14個醫

療隊入朝,加強運輸和戰地救護力量。

同時,還抽調了鐵道工程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師及5000名鐵路員工入朝,會同朝方鐵道兵第三旅,在新建鐵路指揮局指揮下,負責修建從龜城至德川間的橫向鐵路和價川至殷山間的京義鐵路縱向輔助線,溝通京義線、滿浦線、平元線三大鐵路幹線的聯係,以改變鐵路運輸集中於靠近朝鮮西海岸的京義線的局麵。

另外,調工兵第十二團入朝,同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三師及原在朝的工兵5個團,修建公路新線,並對原有公路進行整修。

後方供應部署亦作了相應的調整:以後勤第一、第二、第三分部分別負責對正麵各軍的供應;以第四分部負責東海岸、第五分部負責西海岸各軍的供應,並加強了第五分部的力量。中國展開外交攻勢

為防止美軍的冒險登錄,促使朝鮮戰爭早日結束,在誌願軍積極準備反登陸的同時,中國方麵還頻頻利用外交方式向美國施加壓力。

在中朝方麵醞釀和實施反登陸期間,中國政府在外交方麵與美國進行了多次較量。

1952年12月14日,美軍在蜂岩島戰俘營中打死中朝方麵被俘人員87人,打傷12人。

在當日,《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抗議美方在蜂岩島戰俘營的血腥罪行。文章指出:

美方這次在蜂岩島戰俘營又製造了這個血淋淋的大屠殺事件。美國侵略者這種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殘暴的屠殺戰俘的罪行,分明是“對於人類所共有的基本人道本性的一個挑戰”,然而在美國操縱之下的聯合國大會,竟在本月3日根據印度提案通過了關於朝鮮問題的非法決議,支持美國強迫扣留戰俘的荒謬主張,這是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在聯合國大會上,美國侵略者為了要迫使大會通過以強迫扣留戰俘為目的的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案,曾口口聲聲侈談什麼“人道原則”與“戰俘自由意誌”,它以為玩弄這一套騙人的把戲就可以遮蓋它的滔天罪行,然而蜂岩島大屠殺事件,卻把美國侵略者的所謂“人道原則”與“戰俘自由意誌”的謊言和所謂“不強迫遣返”的招牌摔得粉碎了。因此,一切維護和平與正義的人們都必須起來,反對美國扣留戰俘的陰謀和屠殺戰俘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