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大會主席皮爾遜,對美國軍隊在峰岩島打死打傷大批朝中被俘人員的行為提出嚴重抗議。
周恩來同時指出:
這個事件,又一次充分證明了美國所謂“自願遣返”或“不強迫遣返”原則的實際內容,就是用慘無人道的集體屠殺來脅迫戰俘表示“不願遣返”,以便達到其強迫扣留戰俘的目的。
同一天,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在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上,作了關於美國軍事當局屠殺朝鮮與中國戰俘問題的演說。
葛羅米柯指出:
大會有責任采取緊急的適當措施,製止美國軍事當局為了有計劃地殺害朝中戰俘而在朝鮮進行的罪惡行動。大會絕對有必要在休會前立即處理此項事件。
同時,葛羅米柯還提出:
堅決要求美國政府火速采取措施,終止美國軍事當局對朝鮮與中國戰俘所犯下的罪行,並嚴懲犯下這些罪行的人。
由於中國的外交努力,讓世人從戰俘問題上,看到了美國“自由”“民主”的真相,美國政府在一片譴責聲中簡直灰頭土臉。
迫於強大的輿論和道義壓力,2月22日,“聯合國軍”被迫於當日以總司令克拉克的名義,致函金日成和彭德懷,要求在戰爭期間先行交換病傷戰俘。
3月28日,我方同意了這一建議,並建議立即恢複停戰談判。
3月30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提出中朝兩國政府共同擬定的公正解決戰俘問題的新建議。
根據這一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戰俘轉交給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遣返問題的公平合理解決。
後來,這一方案成為恢複停戰談判和最後達成協議的基礎。
4月1日,金日成、彭德懷致函克拉克,同意舉行聯絡組會議,以初步安排交換病傷戰俘事宜,並商定恢複停戰談判的日期。
4月10日,雙方聯絡組會議就遣返病傷戰俘協定草案達成了協議,並於11日正式簽字。
4月20日,雙方開始交換病傷戰俘。到26日,我方將對方病傷戰俘684人遣返完畢。至5月3日,對方將我方病傷戰俘遣返完畢。
另外,我國政府在此期間,還對美國的一些戰爭挑釁行為不斷發表聲明,讓世人了解其真相。
如1953年1月21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抗議美國政府派遣特務飛機侵入中國東北地區領空進行戰略偵察活動。
聲明中指出:
1月12日當地時間21時15分,美國飛機一架侵入中國東北地區領空,被中國空軍擊落,機上11人被俘(含上校司令官阿諾德),其中3人摔死。聲明警告美國政府:美國空軍這一連串的侵略行動,是中國人民所絕對不能容忍的,美國政府對於這種侵略行動的一切後果必須負起絕對的責任。誌願軍搶修運輸線
1953年1月,誌願軍先後從國內組建鐵道工程部隊6個師及5000名鐵路員工入朝,從事修建鐵路,改造和完善朝鮮北方的交通運輸網絡,進行作戰物質儲備。
1953年初,誌願軍鐵道工程部隊奉命向開城開進,搶修新木到開城的100多公裏鐵路。
部隊首長在作動員時,把這個任務取名為“前進搶修”。
部隊通過一段時間的行軍,來到臨津江邊。開城這段鐵路靠近板門店,在交換戰俘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為阻止中國人民誌願軍修複這段鐵路,美國的空軍加大了轟炸力度,晝夜不停。
夜間的地麵目標不好找,美軍就時常投下照明彈尋找,也派遣南朝鮮的特務裝扮成朝鮮的老百姓,在誌願軍部隊和重點目標附近,用手電筒給飛機發信號,指示轟炸目標。
這給誌願軍晚間的行動帶來很大幹擾,有時也造成很大損失。
因此,抓特務也成了誌願軍和朝鮮人民群眾的一項任務。發現敵特,誌願軍和朝鮮老百姓就把整個山頭圍起來,一步一步向上搜索,使特務無處可逃。
後來,誌願軍楊光和回憶到,他也參加過幾次這樣的行動,他們團還抓獲了幾個南朝鮮軍特務。
在當時,楊光和所在部隊負責橋梁維修。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下,要打開冰窟窿,跳到水中去打木樁,這個時候全靠酒壯英雄膽了。
在臨津江,有兩次危險讓楊光和難以忘記。
有一次,他與幾個測繪兵坐吉普車前往開城的途中,遇到敵機的轟炸,沒地方可以隱蔽,隻得往前開。一個炸彈投了下來,落在他們邊上幾米遠的山上爆炸了。
見此情景,楊光和還開了句玩笑:“美國空軍有什麼了不起,投個彈也投不準。”
還有一次,他和田錦福等3名戰友在一座30多米高的橋墩上搞測量,剛擺開測量器材不久,美軍的轟炸機就來了,撤下來隱蔽是來不及了,3人隻好趴在橋墩上。
他們在橋墩上趴著,炸彈不斷地在身邊爆炸,彈片雖然傷不著他們,但橋墩隨時有被炸垮的危險,敵機的機槍掃射也時刻威脅著他們。
楊光和說,曾有兩架敵機盯著他們來回兩次掃射,但沒傷著他們一根毫毛。敵機匆忙投完炸彈就飛走了。事後,團裏給楊光和他們3人都記了三等功。
楊光和說,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威風。另外值得驕傲的是,他們的團長楊柯從朝鮮戰場回來後,還出了部長篇小說《炸不斷的運輸線》,專門寫抗美援朝中的鐵道兵的。
鐵道兵和工兵部隊以戰鬥的姿態,對朝鮮北方的交通網絡進行了改造和完善,新建鐵路提前一個月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至4月10日,建成龜城至價川段、價川至殷山段鐵路,整修和加寬公路560公裏,使三大鐵路幹線聯為一體。既減輕了新安州、西浦、價川三角地區的運輸壓力,又解決了在反登陸作戰中一旦鄰近西海岸的京義線被敵切斷後我軍物資供應和兵力機動的問題。
同時,還抽調了1個步兵師和工程兵部隊一起,新建縱橫公路各4條。
另外,誌願軍還架設橋梁47座。
以上鐵路、公路的修建,使我軍交通運輸困難的局麵得到了很大改善,提高了作戰物資的送達和儲備速率。空軍加強保衛運輸線
1953年初,侵朝美國空軍為了阻止誌願軍地麵部隊調整部署和運輸物資,製定了一個所謂“對鐵路目標進行一係列短促猛烈的突擊”的計劃。
這個計劃的內容是,集中大部分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重點轟炸大寧江、清川江的主要橋梁。
在戰術上,對方采取了一種“口袋”戰術,就是采用混合大機群的方式,派出一小部分兵力佯動,把大批飛機分成左、中、右路,待我機進入他們布置的“口袋”中後,就從側翼兩路包抄堵截,並力圖封鎖誌願軍一線基地,其戰鬥轟炸機距殲擊機100公裏左右跟進,伺機竄過清川江襲擊地麵目標。
1月15日9時許,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發出通報:
在龜城西北地區上空,發現敵F-86機3批72架,掩護衝擊機(強擊機),企圖轟炸破壞我交通幹線。伺時命令誌願軍空軍第十二師起飛一個團迎敵。
三十四團團長鄭長華受命帶領16架戰鷹,騰空而起,直插戰區。
對方72架飛機分西、中、東三路,像張開的大口袋一樣,黑壓壓的,頗有氣勢。
“162號,敵人使用‘口袋’戰術,堅決擊敗它!”地麵指揮員下達著戰鬥決心和命令。
“明白,堅決完成任務!”鄭長華堅定地回答。
對付美軍的“口袋”戰術,三十四團已不是第一次了。他們大膽革新作戰方式,初期采用的“一字隊形”,研究提出的“菱形”、“蛇形”隊形,在打破對方的這種戰術上已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所謂“不可戰勝”的對方F-86“佩刀”式飛機連連落地。三個月的時間,“聯合國軍”飛機就被擊落、擊傷30多架。
在今天,鄭長華率領的16架飛機,分4個中隊,又按“蛇形”隊形擺開:4機為一個中隊,每4機為“品字”加1,即“楔形”隊。
每4機組間距離800至1000米,後4機高於前4機400至600米。飛在全團機群最前麵的,當然又是敢打猛衝的1中隊,也叫“尖刀”中隊;飛在全團最後的,是被戰友們稱作“長空鐵牆”的掩護中隊即第四中隊;團長鄭長華位於編隊左側的三中隊。
無線電裏首先傳來“尖刀”中隊的報告:“左側方發現敵機兩架,斜對頭飛來”;“右前下方有兩架敵機”;一中隊長閻其維也報告:“右前方有敵F-86兩架,向我編隊後方飛去。”
二中隊也報告發現了敵情。同時,隊長鄭長華也發現前下方有對方的F-86機4架,經編隊下方向西南海麵飛去。
但鄭長華卻根據美機多批連續出動的規律斷定,雖然各方向都發現了美機,但比起地麵指揮所的通報來,這還是極少部分,大批量的美機還在後頭。如果攻擊了對方的這少數先頭部隊,我編隊必為對方後續主力所襲擊。
鄭長華沉著地大聲命令:
注意隊形,繼續前進!
不要管,打後麵的!
地麵指揮所的標圖板上,代表我機編隊的紅色箭頭已經插到了對方的“口袋”中了。
突然,傳來了空中指揮員鄭長華的聲音:“四中隊掩護,一、二、三中隊按原計劃向敵猛攻!”
“好,做得對!”地麵指揮所裏的指揮員都點頭稱讚。
頓時,16架戰鷹猶如16支銀光閃閃的利箭,4支一組,向左、右、前、上四個方向射去,立即把美機F-86排列的“口袋”隊形,撕開了4道口子。
當4中隊聽到空中指揮員的命令後,4架飛機猛然一個急躍升,上升到14000米高空,然後排成密集的純楔形隊。
他們一麵搜索周圍的空域,一麵俯瞰著其它中隊的作戰情景,隨時準備衝向對方陣營,支援戰友。
鄭長華率須12架飛機,以4架為1隊,從三個方向向對方“口袋”隊形兩側邊沿上左右穿插,上下翻滾。他們始終保持在一個空域,既不被美機誘餌迷惑,也不因追趕逃敵而戀戰。
在最後,70多架美機組成的“口袋”隊形被衝撞得到處是裂開了口的窟窿,各隊之間完全失去了聯係。
在這時,誌願軍的12架戰鷹又迅速組成“蛇形”隊形,開始分別攻擊美機。
隻見空中白色煙球交織,紅色曳光彈來回穿梭,炮彈撕裂著空氣,尖銳地呼嘯著,無線電裏不時傳出“揍掉了!”“我又幹掉1架!”的歡呼聲。
過了不久,標圖板上又出現了兩條粗粗的藍色箭頭,從西、南兩個方向向我機群合攏。對方擺出緊收“口袋”的架勢。
地麵的同誌們正為勇士們的安全擔心。突然,無線電裏傳來鄭長華果斷的聲音;“爬高到13萬米返航!”
標圖板上,對方的“口袋”收攏了。但他們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34團在此次空戰中,又擊落擊傷美機3架,而我機無一損失。
這個團在整個抗美援朝中,按擊落數計算,我軍與對方之損失比為1比36。積極構築陣地工事
誌願軍第六十八軍於1952年11月初交防後,正在淮陽西北地區進行休整。
1952年12月26日,奉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為防敵由元山及通川地區登陸,保證我側翼安全,調第六十八軍構築以淮陽為中心的弧形陣地”之命令,全軍立即動員,進行充分準備。
自1953年1月5日起,以師為單位,先後以3至5天的徒步行軍,於1月13日前先後到達指定的地區。
1月15日起,全軍開始了東海岸通川、沛川、元山方向之沛川裏、黃龍山、風流山、馬龍山地區共約650平方公裏地區進行構築工事。同時進行戰術、技術訓練和囤積彈藥、物資的準備工作。
構築工事的具體任務為:
第二〇二師在黃龍山、將帥峰、風流山地域,第二〇三師在11087高地、望馬岩山、萬年德山地域第二〇四師在10523高地、8228高地、8756高地地域。均進行坑道工事的施工,並於鐵馬嶺、石垡洞、江曲、五郎裏地區構築反坦克陣地。同時以第二〇四師一部及高炮部隊在淮陽、裏、洗浦、道納裏一帶構築反空降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