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軍在“堅決打好過關仗,鞏固抗美援朝可愛的人榮譽”的響亮口號鼓舞下,轟轟烈烈地行動起來,在零下30度的嚴冬季節裏,在海拔高達千餘米的高山上,在沒膝積雪的環境中,誌願軍指戰員為了戰爭的勝利,同心協力,不怕重重困難,以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岩石和寒冷進行頑強的鬥爭。
截止4月底,按照上級要求,誌願軍第六十八軍提前完成了任務。
第二十師共完成坑道155條,共長5881米,還有各種附屬工程。
第二〇三師共完成坑道136條,共長10976米,還有各種附屬工程。
第二〇四師在完成以洗浦裏、淮陽兩地區為重點反空降作戰任務的同時,還完成坑道43條。
誌願軍幹部戰士以驚人的毅力和衝天的幹勁,在650平方公裏的地區內,築起了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陣地。
他們沒有經驗就自己開創,沒有工具就自己製造,為完成任務,大家群策群力,獻計獻策,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
第六〇五團三連首次試驗成功了“空心裝藥爆破法”,在全軍推廣後,工效提高了70%以上。
為了解決炸藥缺乏的困難,各單位就組織掏倒對方臭彈的炸藥。僅第六一二團就掏倒出炸藥1740餘斤。第六〇八團第二營鐵工組的兩人,利用炸彈破片打釺2300多根,小鎬2700多把。
為了全麵構築防禦工事,完成戰區防禦體係,誌願軍官兵日夜築壘,艱苦作業,到1953年4月底,在東西海岸設置了縱深達10公裏的兩道防禦地帶,還構築了防空降和反坦克陣地,共挖掘坑道8090多條,總長720餘公裏,挖塹壕、交通壕3100多公裏,構築永備工事609餘個及大量火器掩體。
在戰爭中,中部軍隊構築坑道工事總長約為1250公裏,塹壕、交通壕總長為6240公裏。
在這時,在東西海岸和防禦正麵1130餘公裏的弧形防線上,形成了以坑道和永備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完備防禦體係。誌願軍進行海上布雷
1953年春節前,在彭德懷預料之中的“聯合國軍”第二次登陸計劃醞釀出台了。
彭德懷立即下達指示:
命令年輕的人民海軍派員入朝秘密布水雷以擊退美軍於灘頭,徹底粉碎對方的第二次登陸計劃。
由海軍參謀長張學思任總指揮,華東海軍抽調官兵秘密趕赴朝鮮。
1953年2月22日,林有成當時正在“濟南”艦上當水雷班長。9時左右,水雷長劉文華通知他,讓他立即趕到支隊司令部作戰室去開會。
這次行動由張學思掛帥,還有“西安”艦、“武昌”艦和“長沙”艦的水雷班長鄭長暉、唐兆賢和應加琪等人。
到了作戰室以後,作戰室主任立即下達了命令:
你們4人於後天出發,到北京海軍司令部接受作戰任務。至於什麼任務,報到以後就會知道了。”
作戰室主任接著說:“由於任務很緊急,去北京的車票已經買好了,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困難?”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還有什麼價錢好講的。他們4人毫不猶豫地回答:
堅決完成戰鬥任務、為海軍爭光!
經過5天奔波,他們於27日按時抵達北京。
在當天,海軍司令部作戰部李副部長親自到火車站迎接他們,並把他們送到了位於前門大柵欄的海軍第一招待所住了一宿。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又趕到海軍司令部接受戰鬥任務。
直到這時,他們才知道:他們要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西海岸指揮部參加抗美援朝,並單獨執行清川江水下設障的戰鬥。
海軍首長命令:
此次作戰任務由海軍參謀長張學思任總指揮,任命華東海軍掃雷大隊長孫公飛為總負責。
由掃雷大隊參謀長劉培良、中隊長馬誌高配合,由掃雷大隊航海業務長楊德全和登陸艦五艦隊楊航海長帶領5位航海班長負責航海保障,掃雷大隊參謀錢鼇任作戰參謀,“濟南”艦水雷班長林有成等7名同誌負責各型水雷的各項戰鬥準備及定深和敷設到海中的戰鬥任務。
至此,這支由華東海軍抽調17人組成的赴朝作戰“別動隊”秘密組成,任務明確,待命出發。
在當月底,他們集體乘火車到達安東(今丹東)市,在抵達目的地以後,他們按規定換上了誌願軍穿的棉大衣、棉製服及毛皮鞋。
根據西海岸指揮部的安排,張學思一行改乘大嘎斯車直奔朝鮮平安南道龜城郡青龍裏,分散住在朝鮮老鄉家裏。
由於這次戰鬥任務非常特殊,他們事先的準備工作全部是在高度保密的條件下進行的。
在當時,他們也在想,要在“武裝到牙齒”的美海、空軍眼皮底下,在清川江若大的江口上埋設水雷,隻能加強保密和發揮反偵察手段。
在船隻的選擇上,張學思他們考慮到鐵殼船會招來對方雷達的跟蹤,決定選用木船。
張學思他們從大連征集了5條木製機帆船,分別由地方的10名船工,晝宿夜行,悄悄送至清川江口,防止了對方的雷達跟蹤。
在抵達目的地以後,他們立即對漁船進行改裝,拆除了上層甲板和建築,以便能裝載更多的水雷。
此時,另一路由海軍司令部裝備部水中兵器科杜科長提運的蘇製水雷,從中國西南地區某彈藥庫運抵清川江畔的肅川前線。
為了能很好地把水雷儲存好,他們冒著被美軍轟炸的危險,在肅川坑道內,每隔10米左右挖個山洞,大、中型水雷每個洞放一個,小型的水雷每個洞放兩個。
此外,為了做到知己知彼,他們把所有的美軍登陸艦畫出圖樣,送到安東做成模型,大大小小做了100多個,對照模型了解美艦的作戰性能,以求做到更精確的打擊。
當時,這些K6型觸發錨雷,大型的有180公斤,中型的有110公斤,小型的也有20多公斤。按照蘇聯專家的要求,必須用布雷艦布設才更為科學。
麵對當時的作戰條件,他們隻能采取土法上馬,將清川江海域進行了精確的換算,用尺子在麻繩上量好了布雷的距離,決定在布雷時采用邊放麻繩邊布雷的辦法。
萬事俱備後,指揮部突然提出來:
考慮到戰爭結束後,還要清掃清川江航道,以恢複通航,要求戰士們布設不規則、零散型的水雷陣,並要求在布設過程中,依水雷在退潮後露出水麵為宜。
由於西海岸潮差都在4米以上,他們為此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錢參謀在製定作戰計劃時找到林有成,想聽聽他的意見。
林有成說:“敵人必定會選擇高海潮時登陸,我們隻能圍繞敵人登陸時的觸雷概率來推算,不能考慮退潮時彈體露出水麵,即使露出來又何妨?我們就等於告訴敵人,清川江已經有了反登陸的準備……”
在設陣布局上,他們提出了“總體上正規,局部上零散”的思想。
最終,西海岸指揮部采納了錢參謀他們提出來的作戰方案,並批示他們盡早按作戰計劃,實施布雷行動。
他們把布雷實施時間放在了1953年4月10日晚。
真是天公作美,這一晚是個非常理想的時間,天色出奇的黑,伸手不見五指。
由於連年遭受戰火摧殘,清川江兩岸已經找不到一個可以導航的參照坐標。
為確保布雷準確到位,由楊德全航海長率領的航海保障組同誌看中了對方所占島嶼的一座山頭,並決定偷襲到那裏去設一個臨時航標燈。這個位置可以覆蓋整個布雷工作海域。
晚飯後,布設導航燈的幾名同誌,潛伏進山,21時,他們準確地將導航燈放上了指定位置,解決了航海保障問題。
與此同時,他們海上布雷分隊也在規定時限內,將裝滿水雷的木船駛抵布陣區內。
由於作戰計劃做得詳細充分,錢參謀他們在海上布雷過程中,按計劃執行得非常順利、快捷。
我軍布雷人員對著導航燈,將水雷按麻繩上的距離一個個拴好,進入布雷區後,依次將水雷推入水中。
前後僅一個小時,他們就將90枚水雷神不知鬼不覺地放進了清川江底,可以說,這次布雷行動真是在對方的眼皮底下進行的。
海軍的布雷行動有效的阻止了“聯合國軍”的登陸計劃,極大的配合了陸地作戰
4月12日,他們按指揮部的命令,悄悄撤出了肅川前線,返回到平安南道青龍裏待命。
4月28日,美軍試圖離開談判桌,依靠強有力的海、空優勢,掀起新一輪戰爭,並拿出了第二次登陸計劃,試圖從清川江突破,爭取更多的談判“砝碼”。
美軍這次聰明了些,沒敢冒失來犯,僅派出了幾艘艦艇,在清川江先搞了一次試探性的登陸。結果,一艘登陸艦當場觸雷沉沒。
美軍看到無隙可乘,隻好倉皇地退出了清川江。
我軍布雷激怒了美軍,在我布雷部隊駐地一平方公裏內,對方戰機竟炸出了500個彈坑。
其實,在我軍返回青龍裏的當天,就有對方偵察機來犯,但他們當時卻沒有太多在意。
由於當時美軍在強大的海空優勢上都沒有打贏戰爭,開始使用細菌武器來維持戰爭。
因此,4月12日,就在林有成他們回到青龍裏的當晚,就立即趕到第五十軍衛生所注射“四聯”預防針,剛巧,軍部也正在召開上甘嶺英模總結表彰大會。
等到回到駐地後,林有成因為注射反應,加上勞累,鞋子衣服都沒脫,就倒在地坑的外沿睡著了。
21時左右,林有成迷迷糊糊聽到敵機的轟鳴和炸彈的爆炸聲,立即去叫醒睡下的戰友趕快撤離。
在跑往防空洞的途中,林有成感到左腕一麻,等跑到防空洞後,發現左邊的棉衣袖已被鮮血浸透了,那塊擊穿了三件毛衣一件棉襖的彈片深深地紮在他手臂上。
第二天,當地群眾在一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就清點出了500多個彈坑。可見,美軍簡直是氣急壞了。誌願軍加強戰備訓練
為徹底粉碎“聯合國軍”冒險登陸的企圖,誌願軍各部隊在建成堅固防禦屏障、作好充分的戰場和物資準備的同時,還深入進行了思想準備和全麵的戰術、技術準備。
為了克服“打不起來”的僥幸心裏,作好打大仗、打惡仗的思想準備,各部隊請上甘嶺戰鬥英雄作報告,開展了向上甘嶺英雄學習的活動,使部隊進一步認清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
深入的思想教育,使廣大指戰員都能自覺地以英模人物為榜樣,決心打好過關仗,並大大激發了部隊的施工積極性和練兵熱情。
根據第二〇二師6個連隊的統計,873人中學會使用4種步兵武器的就有842人,湧現出了打坦克能手362人。
在此期間,誌願軍各單位還根據誌願軍司令部、兵團指示和軍的安排,分別對幹部進行了識圖用圖、防毒、坑道戰、反空降、抗登陸等課題的訓練,重點是組織與協同,通過訓練,使各級指揮員進一步熟悉了反空降、抗登陸作戰的組織指揮原則和戰術手段運用。
根據誌願軍司令部及兵團的戰備指示,誌願軍在構築抗登陸工事的同時,還有支援平康方向之第二十四軍、金城方向之第六十七軍以及人民軍第一軍團作戰的任務,誌願軍即組織有關人員從3月22日至4月19日,分別去兄弟部隊陣地勘察和熟悉地形,並明確具體任務:第二〇三師有支援人民軍第一軍團作戰的任務,第二〇二師、第二〇二師有支援第二十四軍、第六十七軍作戰的任務。
為便於訓練和隨時支援兄弟部隊的作戰,誌願軍於4月24日對部隊部署作了適當的調整:
第二〇二師在幕德裏地區,第二〇三師在後穀地區,第二〇四師在浦村地區。鑒於我軍已基本完成誌願軍司令部賦予的施工任務。除第六〇五團二營,第六〇九團二營仍留原地繼續構築工事,完成掃尾工程,待全完工移交後歸建外,其餘均轉入訓練正麵第一線部隊積極進行戰術反擊。
擔任海岸防禦的部隊進行了戰前訓練和實兵演習,熟悉了作戰預案,提高了戰術技術水平。
1953年1月至4月,正麵部隊各自組織的戰術性反擊戰鬥760餘次,向連排支撐點發起進攻殲滅“聯合國軍”5萬餘人,這大大豐富了我軍的作戰經驗,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和反登陸作戰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