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獲得勝利3

爭奪馬踏裏西山

誌願軍在“老禿山”痛擊美軍第七師後,又在高浪浦裏西北梅峴裏東山即美方稱為“織女星山”展開爭奪戰。

對於美軍而言,這個目標群的意義除了可以控製誌願軍的後方運輸線外,更重要的是,這幾個高地控製著朝鮮曆史上由北進攻位於南麵30英裏外的漢城的戰略要道。

這也是美軍在1952年把陸戰一師從東線調到這一地段的原因之一。

一旦這幾個高地落入誌願軍手裏,誌願軍就可以進一步地對主峰進行更近距離地攻擊,甚至突破主峰。

因此,美軍陸戰一師不遺餘力地加強了這三個高地的守備力量。

守備這幾個高地的重任就落在了波萊特中校指揮的第五陸戰團第一營的身上,其中梅峴裏東山和另一高地由一營C連駐守,而織女星山的守備任務由三營的H連擔任,但是其指揮權歸一營營部。

在梅峴裏東山高地上,美軍挖了兩條主戰壕,第一條垂直於嶺脊線,延伸到山嶺的正斜麵,而第二條戰壕在山嶺的反斜麵方向。

在兩條戰壕交彙處,是供守衛陣地美軍生活的坑道,坑道裏同時也儲備彈藥。

梅峴裏東山陣地上的美軍守軍一般在40人到43人之間,每8到10天一輪換。

他們擁有4個機槍火力點,以防衛陣地的四個方向。陣地上裝備的武器包括18支M1步槍,6支勃朗寧自動步槍,5挺A4輕機槍,兩具火焰噴射器,一支卡賓槍和7把手槍。

馬踏裏西山高地是三個高地裏最高的一個,離主峰有1310米。

陣地由一條長250米的戰壕環繞而成,戰壕上設置了13個射擊孔。陣地中間有一條交通溝。陣地後方有一條壕溝通往主峰,在與環形戰壕交結處的附近,有一個很淺的坑道。

陣地由大約40名美軍士兵駐守,他們擁有兩具火焰噴射器,1支3點5英寸的火箭筒,4挺機槍,3把手槍和其他輕武器。

在這幾個前哨陣地後麵,是駐紮在主峰上的陸戰五團一營,轄A,B,C三個連隊,其東側則是陸戰五團三營的陣地,二營作為團預備隊。

再往後方,還有陸戰十一團的炮兵部隊,這個團的一營是輕炮兵營,負責支援陸戰五團。第二營作為支援第一營火力的預備隊。第四營屬中型炮兵營,和第一火箭炮兵連,則可以支援全師的防禦地段。

除陸戰一師的隊屬炮兵外,陸戰一師所屬的第一軍還配置了軍屬炮兵單位,第六二三野戰炮兵營可以用一五五榴炮支援陸戰五團,而第十七野戰炮兵營的C連,二〇四野戰炮兵營的B連和一五八野戰炮兵營都擁有令人生畏的8英寸重炮,如果前方危急,隨時可以支援MLR的各個地段。

陸戰五團還配屬了師第一坦克營的A連,擁有M46坦克和噴火坦克,並且可以得到預備隊B連的支援。另外,陸戰一師前線陣地還可以得到陸戰隊航空兵和空軍的空中支援。

陸戰一師擁有如此強大的火力支援,就是希望在誌願軍進攻時,把前線打成一片火海,徹底把這些相對孤立的前哨陣地變成誌願軍的攪肉機。

所以,前哨陣地上的美軍士氣是相當不錯的。

如此堅固設防的目標群,看上去對於誌願軍來說,似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

然而,誌願軍一二〇師師長鄭誌士卻對虎口拔牙是胸有成竹的。

鄭誌士師長的信心來自兩個方麵:一方麵,誌願軍的炮兵跟朝鮮戰爭剛剛開始時相比,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其規模,技術和步炮協同都有了長足進步;另一方麵,他的屬下是身經百戰,具有豐富的和美軍作戰的經驗。

為了能夠為攻擊部隊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鄭誌士集中了軍炮兵四十二團的105榴炮19門,38野炮17門,還有師炮兵團的山炮6門,762毫米野炮8門,迫擊炮18門,還有炮兵四十四團一個榴炮連的105毫米榴炮4門,還有步兵四〇八團一個化學迫擊炮連的5門迫擊炮。這樣的炮兵實力可謂兵強馬壯。

在兩年前,四十軍參加過的砥平裏戰鬥,用於支援對數千“聯合國軍”進攻的炮兵隻有10幾門火炮,而如今為了支援對兩個小山頭上不到100名美軍士兵的進攻,誌願軍就可以調集這麼多火炮,真是今非昔比。

負責主攻馬踏裏西山和梅峴裏東山的重任,則落在了李冠誌團長和李友棠政委指揮的一二〇師三五八團身上。

三五八團有著光榮的戰鬥曆史。在遼沈戰役中,三五八團的前身,東野三縱九師二十五團在攻打義縣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在遼西堵截廖耀湘兵團時橫斬了國民黨新三軍,在海南島戰役中參加了第一梯隊的登陸作戰。

在朝鮮戰爭中,三五八團曾經在溫井痛打過南朝鮮第六師;在二次戰役時,在球場阻擊了南逃的美軍第二師;在四次戰役時,在橫城反擊戰時在聖智峰痛擊過南朝鮮第八師;在五次戰役時,在穿插馬踏裏割裂了“聯合國軍”防線。

因此,把攻堅任務交給三五八團,可謂是把好鋼用到了刀刃上。

三五八團首長製定了作戰計劃,把攻擊目標定為馬踏裏西山和梅峴裏東山,以及這兩個高地側後的0233和056陣地。

後麵這兩個陣地是美軍對馬踏裏西山和梅峴裏東山陣地的支援陣地,白天無人值守,以火力進行控製,而晚上以少量兵力駐守。

三五八團的計劃是,以三營和一營一、三連負責進攻,二營與一營二連堅守陣地。

具體計劃是:

以一連二排和三排組成兩個突擊隊進攻梅峴裏東山,一排為預備隊;以八連一排和三排組成兩個突擊隊進攻馬踏裏西山,二排為預備隊;其他三、七、九連為戰鬥預備隊;配屬炮兵組成炮兵群,分為4個分群,支援步兵作戰。

為了打好這一仗,師、團都組織了人員對敵情進行了偵察,對地形進行了勘測,製做了地形沙盤,製定了步炮協同計劃和通信聯絡方案。

炮兵組成了5個偵察小組,對對方陣地進行了偵察標定,反複組織檢查火炮狀況,設置了觀測站和煙霧施放人員。

各參戰分隊進行了15天的演練,突擊隊反複進行了沙盤作業,在相似地形上進行實戰演習達10到30次,還在攻擊目標前構築了兩條屯兵坑道,甚至挖了一條隱蔽的交通壕,一直通往對方側後。

突擊隊尤其對殲滅坑道內的美軍的戰鬥做了計劃和演練,這些計劃的戰術動作,早已經預定了陣地上美軍士兵的命運了。

然而,美軍陸戰一師也並非瞎子。誌願軍前線的炮火和攻擊行動的明顯減少,引起了陸戰隊情報部門的關注,於是美軍開始謹慎地準備誌願軍可能的攻勢。

可是,美軍情報部門並沒有能夠成功預測誌願軍發動攻勢的準確時間,在戰鬥打響後的一段時間裏,甚至沒有能夠確定誌願軍的主攻方向。

時間終於來到了。3月26日0時,誌願軍參戰部隊在集結地進行了莊嚴的出征儀式。

誌願軍官兵宣讀了誓詞:

堅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上級指到哪裏,堅決打到哪裏,克服各種困難,決不畏縮動搖,一人一槍戰鬥到底!發揚階級硬骨頭作風,重傷不叫苦,輕傷堅持戰鬥,團結友愛,互相支援,創造新的光榮,為國爭光,為毛主席爭光。

鄭誌士師長,李冠智團長和李友棠政委為出征官兵敬酒,預祝他們戰鬥勝利。

兩支突擊隊乘著夜色向屯兵坑道開進。炮兵群負責的抵近射擊分隊也秘密進入發射陣地。

26日的白天來到了,這是一個晴朗的日子,天氣異乎尋常地溫暖,前線一片平靜。

入夜後,前沿忽然出現了誌願軍的身影,但是誌願軍的活動隻是和平時一般情況相當,所以並沒有引起見慣不驚的美軍士兵的注意。

殊不知,殺機就在這平靜中醞釀,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1953年3月26日18時,誌願軍火力準備開始。

誌願軍炮兵群以山炮野炮共8門對馬踏裏西山和梅峴裏東山美軍陣地發射了270發炮彈,摧毀了美軍地堡24個,以4門82迫擊炮對美軍陣地前的鐵絲網進行了摧毀性射擊。

在同時,誌願軍以4門榴彈炮,3門重迫擊炮對美軍炮兵陣地進行壓製,一共發射炮彈840發,壓製了12個美軍炮兵陣地,致使美軍隻有幾個零散的炮兵陣地進行了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