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立即向團指揮所打電話:“請求炮火支援,猛打黃土梁背後的敵人炮群!”

“好!炮火馬上開始!”

對方的炮火很快被我軍壓了下去,但此時2號和3號山腳的表麵陣地也已經被對方占領了。

南朝鮮軍妄圖進一步擴大戰果,開始用炸彈和火焰噴射器進一步向坑道發起進攻。堅守坑道的戰士們,一時陷入了困境。

張珍在對方炮火被壓製的那一刻迅速做出決定:我軍要馬上扭轉戰局。

他命令三排長和三班長各帶一個班,分別向2號和3號山腳的表麵陣地發起反擊,然後會合坑道裏的戰士,並肩戰鬥。

經過一陣猛打,2號和3號山腳的表麵陣地的南朝鮮軍士兵被打跑了。

這時,4號5號6號陣地上的戰士正在和對方苦戰,唯獨1號陣地方麵沒有消息傳來,張珍心裏很著急。

他正要派人前去打探,戰士張興寬跑來彙報說:“報告連長,副指導員要我轉告你,有人在1號陣地上晃動白毛巾,叫你趕快用望遠鏡看看!”

張珍立即跑出指揮所,果然,他看到1號陣地有個人在晃動著一條白毛巾,他將望遠鏡移動了一下,發現在2號和3號山腳也有對方士兵在晃動著白毛巾,原來這是對方集結的暗號啊,決不能放過這個殲滅南朝鮮軍的大好機會!

於是,張珍站在一塊大石頭上,一手拿著望遠鏡,另一隻手也使勁地晃動著一條白毛巾。

果然,對方以為他們已經完全占領了2號和3號陣地,就開始向這邊靠攏。不久,南朝鮮軍在2號和3號的山溝裏黑壓壓地聚了一大片。

等到對方全部進入了我軍的火力範圍之內,隻聽張珍一聲令下,陣地上的所有火器一起開了火,團指揮所還命令炮兵朝1號陣地和2號3號山溝裏開炮,直打得南朝鮮兵哭爹喊娘,魂飛魄散。

在這次戰鬥中,我軍消滅了對方大約一個連的士兵。

在14日至17日打擊南朝鮮軍反撲的過程中,我軍孤膽戰士唐鳳喜功不可沒。

唐鳳喜曾經在1951年10月的秋季防禦戰中,獨自一人堅守陣地兩天兩夜,一共打退了對方的7次進攻,殲滅南朝鮮軍120餘人。

在這次反擊戰中,他又利用坑道頑強阻擊,自己一個人就消滅了南朝鮮兵70多個人。巧妙地隱蔽戰防炮

5月19日晚,是三十三師3個步兵團通過“聯合國軍”封鎖線進入魚隱山陣地的時間。

魚隱山,海拔1277米,在文登裏公路的西北側。魚隱山主峰是我軍占領的,而南側一公裏處的1090等高地卻在對方的手中。

對方為了守住固有的陣地,曾多次組織兵力、火力進行反撲,妄圖拿下魚隱山主峰,但都未得逞。

而後,“聯合國軍”的空軍頻繁地轟炸我軍魚隱山陣地和二級轉運站,對方把本來是對空武器的探照燈、高射機槍也都使用在地麵上了,將通上魚隱山的所有大小道路,不分白天黑夜,24小時加以封鎖。

根據上級命令,要求三十三師所屬炮兵,分別是師屬、團屬、營屬炮兵,在5月20日、21日兩個晚上通過魚隱山封鎖地段進入陣地。

我軍過封鎖線的炮車,每兩輛車的間隔為30米,所有車輛都是全封閉行進。

駕駛員個個瞪大眼睛看著前方,副駕駛披著白布單走在車前5米給汽車引路,汽車一輛跟著一輛,不能熄火,不能停止。

炮班的戰士們坐在車上,領車的班長或排長站在汽車門的踏板上,他既要給汽車司機提醒左拐右拐,又要觀察和聽著對方的炮彈左右前後彈著點,以便采取一些緊急措施。

在這期間,我軍不斷遭到對方飛機的空襲和203毫米重榴彈炮的轟擊,最後,我軍戰士在沿途修路兵的幫助下,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以很小的代價通過了封鎖線。

柴漢民所在的連,即九十七團炮營五七戰防炮連,上陣地打前站時,不知什麼原因,連長卻選中了他這個文化教員。

柴漢民和連長及一名通訊員打前站,他們的任務就是負責接收兄弟部隊的陣地,而且要把全連火炮和人員安全地引入陣地。

他們接受的這個陣地,是在與對方膠著在一起的文登裏公路上,即在上、下埔裏和柏峴嶺的夾溝裏。也就是那個不足5公裏的地段裏,散落著美軍54輛坦克殘骸的地方。

當時,因製空權在對方手裏,美軍又仰仗著實力雄厚,炮彈不停地傾瀉。所以,白天是美軍的天下,晚上才是我軍的時間。

誌願軍好不容易盼到天黑,按照計劃,通訊員伏在下浦裏的岔道口接第一輛炮車,柴漢民蹲在上浦裏岔口接應通訊員交過來的炮車,而後通過美軍散落在公路上的54輛坦克殘骸地段,把火炮引入各排的坑道中去。

誰知,第一輛炮車就“出師”不利,通訊員剛引導它過一段土坎,汽車一歪就半斜在那裏,把火炮也拋到在一個水溝裏,而且還壓傷了兩名戰士。

第一輛引頭車拋錨,第二輛三輛一直至6輛炮車和4輛彈藥車都被堵在後麵動彈不得了。

恰好這又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段,停車的地方距離對方前沿陣地僅僅1700多米,一旦天亮,被對方發現,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時,連長果斷地命令:

火炮摘掛,彈藥卸車,汽車迅速返回。

接下來,戰士們就以排為單位把火炮一門一門往坑道中拉!這個連整整折騰了一夜,卻僅把5門戰防炮推進了指定的坑道,還有一門火炮剛拉了20多米,天光就已大亮了。

這時,對方的校正機也出現在上空。戰士們隻好將火炮靠攏在美軍坦克殘骸的橢園形圈子裏,還留下3個炮手、兩個彈藥手,並讓他們鑽進對方坦克裏隱蔽。

九十七團戰防炮連把一門火炮裸露在美軍坦克殘骸圈子裏,5名戰士鑽在對方坦克裏隱蔽之事很快傳到了營裏、團裏和師裏。各級首長都很重視戰士們和火炮的安全,命令連裏迅速改造貓耳洞,以便將裸露在野外的火炮盡快轉移到陣地中去。

哪知道,“落戶”在對方坦克圈裏的炮班戰士們卻派班長來“遊說”連、營首長,認為從“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來考慮,這門炮現在的位置比較理想。他們的具體理由是:

1、美軍首尾相連3輛坦克殘骸正好癱在文登裏公路的中央,正前方,即敵人的方向兩輛坦克中間正好有3米多一條縫,把我們的戰防炮置於這3輛坦克圈中間,射界寬闊,視野清楚,左右共有60度,是理想的射擊區域。

2、敵3輛坦克殘骸內圈約5米圈,完全夠戰防炮操作了。可以說,這是個合格的發射陣地。

3、我們這門戰防炮置於敵人3塊鋼鐵巨物坦克殘骸的防護圈中,炮手和彈藥手平時就鑽進敵坦克中防身。這可以說: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在鋼甲鐵盔之中,確是個最安全的防護場所。

連、營首長認為,這位班長言之有理,有膽有識,就同意他們在對方坦克堆裏“安營紮寨”了。

當然,營裏也請示了團、師領導,並給這個班特批安裝了一部與連部直通的電話。

正如俗話所說,最危險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裸露於敵人坦克堆中這門戰防炮,自從他們上陣地那天起,直至抗美援朝戰爭停戰那天都絲毫未損,並圓滿地完成了它的防護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