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潛伏的這條山溝三麵環山,周圍都是“聯合國軍”士兵。溝底是一條小溪,流淌著清澈的澗水。小溪兩旁,稀疏地長著一些小鬆樹、灌木叢和彎彎曲曲的藤條。

現在,突擊隊員就隱蔽在這些樹叢的下麵,從枝葉的空隙中,兩眼凝神地仰視著山頂“聯合國軍”的陣地。四周寂靜得很,聽不到往日的封鎖炮聲和槍聲,隻有浙瀝瀝的雨點聲和眼前小溪的流水聲在不緊不慢地作響著。

每當有一點風吹草動,楊勇的心就緊縮起來。士兵們隱蔽在稀疏的灌木叢中。

天明以後,對方俯視這裏,就像看它的腳麵一樣清楚。因此,他知道士兵們就要經受嚴重的考驗,身體麻木了不能翻身,炮彈落在身上不能吭聲,必須一動不動地埋伏18個小時,才能瞞過頭頂上“聯合國軍”的眼睛。這一天突然下起雨來,雨點忽大忽小,澆濕了我軍潛伏戰士的全身,從山上流下來的泥水,又從他們身子下邊悄悄地淌過。

濕淋淋的衣服緊繃繃地沾貼在身上,人們的身上早已一點熱氣都沒有了,兩排牙齒凍得不住地打架。但士兵們始終一動不動地緊貼著地麵。夜色漸漸退去了,地麵上騰起一片白茫茫的晨霧。對方開始施行火力警戒。子彈掠過突擊隊員的頭頂,炮彈在潛伏區內不時地爆炸。考驗的時刻來到了。楊勇後來得知,一陣爆炸的煙霧消逝之後,士兵張湘元腳部掛花了。他忍著疼痛一聲不吭,又一排炮彈爆炸過後,炮彈片擊中了士兵嚴德賢的腹部。

嚴德賢的臉色一會變得蒼白,一會變得鐵青,頭上的汗珠像豆粒似的往下滾,眉毛也一蹙一蹙地顫動著。他咬著牙,雙手緊緊掐住腹部的傷口,忍受著可怕的疼痛,直至犧牲。

指揮所山洞裏,搖曳的燭光,不時把楊勇那魁武的身影縮短又拉長,楊勇不停地來回踱步。“這些具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戰士是完全可以戰勝困難的,他們一定能夠堅持到底。”想到這些,他焦慮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

楊勇在桌子旁邊坐下來,在偶爾傳來的稀疏的槍炮聲和臨戰前的相對寧靜中,拿起毛筆,寫下了一篇戰地日記:

今天是7月13日,我離開北京已經兩個月了。兩個月前,我由可愛的祖國跨過鴨綠江,來到了被敵人破壞的朝鮮。城市變成了廢墟,頑強的朝鮮人民在敵機炮火下,滿懷仇恨和信心在勞動,在鬥爭,憧憬著光明幸福的未來而生活著,戰鬥著。朝鮮本是一個青山綠水的美好地方,可是由於敵人的破壞和轟炸,使這美好的河山已破碎不堪。

此乃正激起吾人之勇敢,為國際主義,為捍衛自己祖國免遭蹂躪而戰鬥下去,直到完全勝利為止。

在洞外,濃雲密布,欲雨未雨,大地籠罩著沉悶的空氣,使人憋悶得喘不過氣來。時針指向21時,楊勇一聲令下,信號彈衝上夜空。分布在縱深幾十裏以內的各個山頭上的上千個炮口,同時噴出火柱。

遼闊而又寧靜的夜空回蕩著滾雷般的炮聲,炮彈往對方陣地上傾瀉,像疾風驟雨,像瀑布飛流。開始還能聽出連續的渾厚的巨響,後來就像刮起台風一樣,什麼也分辨不出來了。“卡秋莎”火箭炮也發了言,隻見炮彈拖著長長的火尾呼嘯著飛過去,對方陣地上立刻騰起團團濃煙,燒起熊熊大火,把黑色的天幕映成赤紅色。炮手們揮汗如雨,一發緊跟一發地把炮彈送進炮膛,又一發緊跟一發地發射出去。炮手們的臉上大汗淋漓,好像被大雨濕透了,可是他們誰也沒去管它,隻是用冷水浸透的棉衣,一次又一次地蓋在打得發紅的炮膛上。楊勇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痛快過。

《美國第八集團軍簡史》中是這樣描述這場戰鬥的:

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頭上呼嘯,在呼嘯聲中他們前赴後繼攻擊這個地區的大韓民國防線。在共軍的猛攻下,前哨陣地一個接一個地被打跨了。

南朝鮮方麵的記載是:

21時,敵人的大炮突然開火,向全師,即此處指的是韓國首都師整修防線轟擊,簡直無法弄清有多少種、多少門,威力之大,若雷霆萬鈞,震天撼地,從而拉開了“713”攻勢的序幕戰。

中國軍隊的所有官兵,包括那些身經百戰的師長、軍長、兵團司令、總部首長們,誰也沒有見過這麼壯觀的炮火,誰也沒有用這麼闊氣的炮火打過仗。

那份闊氣從來都是對手的,現在看到這個場麵,全都歡呼雀躍,好多人是一麵跳著腳叫好,一麵嘩嘩地淌著眼淚。

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和第九兵團第十四軍在經過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同時展開了更為猛烈的突擊。抗美援朝戰爭的壓台戲——金城反擊戰開始了。

震天撼地的炮擊剛一結束,二十兵團新任司令員楊勇、政委王平統一指揮5個軍向金城地區4個南朝鮮師發起了排山倒海的地猛攻。

楊勇麵對前任鄭維山司令員的輝煌戰績,自然也不甘心屈居下風。這位中國第二高級步校校長一出手就勢如奔雷。

楊勇將二十兵團5個軍分成3個作戰集團,具體部署是:

六十七軍及五十四軍一三五師、六十八軍二〇二師為中央集團;六十八軍及五十四軍一三〇師組成西集團;六十軍、二十一軍及六十八軍六〇五團組成東集團。

“中央集團”在官岱裏、轎岩山地段實施突擊。“西集團”由外也洞、灰占介地段實施突擊。“東集團”北漢江西岸之六十軍由鬆室裏、龍虎洞地段實施突擊,北漢江以東之二十一軍鞏固現有陣地並以積極行動牽製當麵之敵不使西調。

3個集團突破後,首先集中力量攻擊金城西南梨實洞、北亭嶺、梨船至金城川以北之敵,拉直金城以南戰線,並堅守陣地,抗擊敵三至四個師規模的反撲,示後再視情況繼續向南發展。

3個集團還各組織一個有力支隊,準備於突破後插向敵之縱深,截斷敵之退路,殲滅敵之炮兵,搶占有利地形,以利於第二步作戰。

二十兵團隻用一個小時就全線突破了對方陣地,整個戰場已被誌願軍主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