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皇權的最後勝利(2 / 2)

不久,趙綰和王臧在獄中自殺了。

武帝聽從竇太後的安排,任命許昌為相,莊青翟為禦史大夫。

朝廷內部的儒派勢力被驅逐出去,尊儒活動暫時中斷。

二、太後之死與皇權勝利

竇太後幹預朝政,趙綰、王臧自殺,明堂停建,朝中儒家集團解散,一切又恢複成老樣子。

尊儒活動進入低穀,這對年輕的武帝是一個考驗,讓他更清楚地認識到黃老學說的不可行性,更加肯定了“大一統”作為治國方針的合理性。

武帝麵對眼前形勢,藏起自己的鋒芒,不和竇太後發生正麵衝突,非常順從地起用了一批她喜歡的人來輔政,比如任用“萬石君”這樣的老實人。

“萬石君”是河內人石奮一家人的綽號。

石奮十五歲時就侍候高祖,經曆了惠帝、呂後、文帝、景帝,一直在朝中為官,雖然沒有什麼學問,但是忠厚老實,辦事謹慎,從無差錯。

石奮的四個兒子也個個像其父親那樣忠實可靠。

到景帝時,父子五人全部為官,每人俸祿二千石,合為萬石,所以人稱“萬石君”。

像“萬石君”這樣的人隻知道墨守成規,自然合老太後的口味,但對武帝來講,他打算有所作為,需要有在事業上能夠銳意進取、勇於革新的人來輔佐。

武帝把朝中之事交給信奉黃老的舊臣管理,每日吃喝玩樂,消磨時光,等待時機再展宏圖。

武帝經常和幸臣韓嫣深夜出城狩獵,幾日不歸,有時踏壞農田也毫不在乎。

有一次留宿客棧和老板發生爭執,幸虧老板娘從中周旋才得以脫身。

武帝就是這樣放縱自己來逃避現實,發泄心中的苦悶。

建元五年(前136),武帝二十一歲,他看到竇太後病得很重,沒有精力幹涉朝政,就積極地活動起來,趁機建立“五經博士”,表示官方承認儒家的專寵地位,由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邁出了新步子。

建元六年,竇太後病逝於長樂宮。

信奉黃老的舊派勢力失去後宮的支持,顯然不堪一擊。

武帝等待幾年的機會終於來了,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大幹一場了。

首先,他罷免了當初由竇太後指定的丞相許昌和禦史大夫莊青翟,重新啟用田為相,並以韓安國為禦史大夫。

朝中的黃老舊臣差不多被清除幹淨了。

田也起用了許多儒生為官,漢王朝呈現出一派尊儒景象。

已經停止的明堂繼續修建,儒生們也積極活動起來,用儒家經典解釋各種事物理由,儒學思想越來越受到重視。

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武帝再次召集天下賢良商量對策,名儒公孫弘複出,再任博士。

以後十年,公孫弘以儒生身份平步青雲,由博士升任左內史、禦史大夫,於元朔五年(前124)拜為丞相,封平津侯。

他學習儒學便可由布衣入侯,成了一個鮮明的例子,向世人展示儒學的魅力。

天下文人紛紛響應,一時間學習儒家經典蔚然成風,儒家的統治地位逐漸穩固。

為了貫徹董仲舒“興太學,置明師”主張,武帝又設太學,為五經博士召弟子。

儒學和官學結合起來,標誌著儒學成為統治思想的正式確立,具有劃時代意義。

對此,後文將專門論述,這裏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