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鶴館東,曾出土過飾有四靈圖案的畫像磚,及用於大門裝飾的巨型青玉鋪首,以及四周鏤刻“與民世世,天地相方”,中央有“永安中正”文字的瓦當。
據此推測,茂陵的寢園當初大概就建在這附近一帶。
另據文獻記載,茂陵以東近邊界處,修建有陵廟——龍淵宮,亦稱“孝武廟”,主要是用來供奉和祭祀武帝“神主”的場所。求仙問卜一世的孝武皇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未忘記向冥冥中神靈祈福,那求仙之願,隻能到地下去償還了。
茂陵規模巨大還表現在其陪葬墓的規格、形製方麵。
據載,陪葬茂陵的多是西漢政壇上的重要人物,如衛青、霍去病、陽信長公主、金日,霍光、董仲舒、公孫弘、李延年等。
現今還能看到其封土的陪葬墓共有十二座,主要分布於茂陵以東,陵園東司馬道的南北兩側。
根據漢陵形製、布局,一般說來,陪葬墓封土越大,墓距司馬道,距東司馬門越近,其墓主身份就愈高。
像現今已可以認定的衛青、陽信長公主、霍去病等人的墓葬都遵循此例。
茂陵附近墓葬分布示意圖衛青墓在茂陵以東900米處,史載其封土築成形如當時匈奴境內的廬山狀(即顏山),用以紀念其對匈奴作戰所取得的赫赫戰功,今其殘高214米。
像衛青一樣,另一位功勳卓著的青年名將霍去病墓封土亦築以像祁連山狀,今殘高155米。
這兩位生前既為舅甥,又同為朝臣的西漢名將,是武帝時代對匈戰爭的最主要領導者,也是對匈武功最卓著者。
他們都先武帝而死,其中霍去病去世時年僅23歲,可謂英年早逝,實堪哀痛。
失此二人後,武帝再沒有求到得力統帥,西漢軍事發展也已跨越巔峰,輝煌不再。
讓此二人陪葬茂陵,也許是武帝表達其無限的希望與悲哀的特殊而現實的方式。
其中在霍去病墓前,還豎立了許多氣勢恢宏的大型石雕,現仍保存於以霍去病墓為主體的茂陵博物館。
這組巨型石雕其最大特點在於充分利用巨石的天然形態,巧妙構思,因勢循形加以雕琢,既刀法簡練,又突出表現出作品形神的完美結合。
其中“馬踏匈奴”一座應是這組石刻的主像,借以象征、歌頌這位青年將軍屢敗匈奴、英名永垂的不朽功績。
雖經千年的風雨剝蝕,其神韻仍栩栩可覺。
茂陵作為武帝時期曆時最長,也是最後一項浩大的工程結束之時,武帝帶著他無盡的夢想與數不盡的奇珍走入了生命盡頭這一歸宿地。
“掩陌萋萋春草生,茂陵風雨不勝情;輪台一詔嗟遲暮,多少春閨恨未平”。
但他所奠定的強大西漢帝園形象,卻深深留在曆史記憶之中。
直到今天,當我們立於茂陵的荒草與瓦礫之中,仰望其巨大的封土剪影時,似仍能感受到那份奔放與進取,自信與雄渾。
也許這與武帝建陵的初衷有所偏差,但這卻確實證明了亙古不變的規則:一個人的人生總是渺小而脆弱的,如果他不能融入或代表一個時代,一種精神,那麼曆史總會以其特有的殘酷與無情來湮沒他,修正他,使他最終成為一種合理的標尺。
二、茂陵
邑漢·玉鋪首 陝西興平茂陵出土在今陝西興平南位鄉道常村東窟溝以西,武帝茂陵白鶴館遺址以東,以瓦碴溝為中心的一片古文化遺存地帶,經常出土有大量的漢代遺物,其中尤以磚、瓦等建築材料為最多。
就其遺址、遺物的形製分布來看,中心範圍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00米左右,顯然是一座漢代古城邑的殘跡。
麵對著這一片連綿而已無明顯起伏的殘磚、碎瓦,即使翻開史書,找到其相關記載,人們也仍很難相信,這片瓦礫場,就是那曾經煊赫一時,富甲天下,號稱“五陵之冠”,當時漢都長安最大的“衛星城”——茂陵邑。
建元二年(前139),在武帝壽陵動工後不久,為了圈定陵園地域,按照先帝慣例,升壽陵所在地為縣製,由中央有關部門直轄,以便於工程運營、管理。
武帝壽陵選址在當時的槐裏縣茂鄉,因此茂鄉就成為中央專區,並升格為縣,以其名為茂陵,治所設在主陵區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