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稱秦的這套水德製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用了五德終始說而製定的製度”,鄒衍創立的陰陽五行說在秦始皇更名號稱皇帝的政治需要下,在秦統一後,正式登上了曆史的政治舞台。
陰陽五行說在發展過程中,同任何一種學說一樣,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嬗變”。
其中嬗變出的最重要的一種學說是“三統說”。
三統說認為,曆代帝王被分配在黑、白、赤三個“統”裏,如夏為黑統,商為白統,周為赤統,周以後又輪流為黑統了。
三統次序循環,也各有自己的製度。
三統說還認為,孔子看到周道既衰,想成立一個新統,可是他隻有其德而無其位,僅能做一個“素王”,因此他托王於魯,作《春秋》,把手定的製度垂諸空文。
三統說理論和五德說大同小異,但是由於二者數目不同,循環周期也不同,所以彼此多相抵牾。
因此,後世王朝在改製過程中實際上都是把這兩種矛盾的學說硬糅合在一起。
二、土德製度的建立及其內容
欲傳之萬世的秦王朝並沒有因為水德的保佑而傳諸萬世,反而僅僅隻經曆十五年,二世就敗亡了,繼之而建立的是劉氏的西漢王朝。
但是,西漢王朝“亦自以為獲水德之瑞”,在從漢高帝到漢武帝初期的近百年時間內仍“襲秦正朔服色”,承繼了秦的水德製度。
對於沿用秦的水德製度,一直招到許多人的反對。
首先是伏勝對漢承秦的正朔表示不同意。
他明確指出,夏代以十三月(即正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半夜為朔。
三統者所以統天下,“夏以孟春為正者貴形也”。
也就是說伏勝主張三統說,要漢行夏正,以孟春(即正月)為歲首,而不是以秦的十月為歲首。
當然,伏勝的主張沒有什麼結果。
到漢文帝劉恒即位,西漢王朝已經建立二十六年了,史載當時“天下和洽而固”,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
於是便有人根據五德始終說正式提出了改漢水德為土德的問題。
第一個提出改製建議的是洛陽少年賈誼。
文帝前元元年(前179),賈誼上書提出了一整套“改正朔、易服色、法製度、定官名、興禮東”的改製方案。
盡管文帝十分賞識他的才華,也確實按照他的意見對某些律令有所“更定”,但無奈當時文帝剛即位,朝內舊有的功臣勢力很大,如絳侯周勃、丞相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禦史大夫馮敬等都不斷向文帝施加壓力,以為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再加上文帝也自認為改製未當,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
賈誼的改製方案不但未施行,就連他本人也被貶至邊遠的長沙國做了個無權的太傅。
時隔不久,一代才子賈誼便鬱鬱而亡,年僅三十三歲。
繼賈誼之後提出改製建議的是魯人公孫臣,可他的運氣並不比賈誼好多少。
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公孫臣上書說,秦為水德,漢受秦,則當為土德,土德的征兆是出現黃龍,故宜“改正朔,服色上黃”。
他的建議一提出來就立即遭到了堅持襲秦水德的張蒼(此時已為丞相)的反對。
張蒼認為“河決金,是其符,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赤,與德相應”。
所以,公孫臣的建議不但未被采用,他還遭到了罷免。
但是,第二年春,大概有人在成紀(今甘肅秦安北)發現了一條黃蛇,於是便紛紛傳說見了“黃龍”,似乎土德之應的“黃龍”果真出現了。
文帝也趕緊招回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申明土德,草改曆服色事”。
而那位堅持水德的丞相張蒼卻為此自黜辭職了。
眼看改土德製度即將實現,可關鍵時刻卻節外生枝。
同在這一年,趙人新垣平以善於望氣為文帝召見,極受賞識,被拜為上大夫,賜累千金。
文帝還讓新垣平與博士諸生根據《六經》作《王製》,謀議巡狩封禪事宜。
也就是說,不但要改正朔易服色,而且還將舉行巡狩封禪大禮。
但是不久,卻有人上書告新垣平所言全為欺詐,新垣平懼怕被誅殺,因而謀反。
文帝發現後滅其三族。
從此,文帝對改製之事再也不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