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些措施都帶有一定的應急性,隻能取得局部的或暫時的效果,不能徹底地解決當時的饑民和流民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大規模的饑民和流民問題終於出現了。
元封四年(前107),關東出現了二百萬流民的事件。
據《漢書·石奮傳》可知,關東各地長期存在著“盜賊公行”的問題,其積攢到最後,終於導致了這次的大流民問題,其中四十萬口為“無名數者”,即無戶口可核的農民。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基本上是“惟吏多私,征求無已”,也是多年來“河水滔陸,泛濫十餘郡”的一個後果。
麵對大量流民出現,“朝廷公卿”再次主張把其中四十萬“無名數者”當做罪人遷移到邊地上去。
此時漢武帝尚未老而昏惑,因此不同意這樣做。
而石奮卻以丞相身份上書堅持此意。
武帝大怒,下書嚴厲斥責說,老百姓離開鄉土都是那些不法官吏逼出來的,如果把四十萬無罪的人都送到邊疆去,這不是更叫老百姓動蕩不安嗎?
武帝除了堅定地責令中央與地方官外,還依照流民法,把農民都固定下來,因而這次流民事件沒有繼續擴大。
但是,漢武帝仍然未能從根本上消除饑民與流民問題。
這個問題始終積存在社會之內,而且愈演愈烈。
到天漢年間(前100—前197),這些問題終於演化成為農民起義。
二、農民起義的爆發
隨著饑民與流民問題的日益嚴重,漢武帝統治後期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天漢年間,大範圍的農民武裝起義爆發了。
此前,漢武帝雖然也曾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安置、撫慰饑民和流民,但並未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此後,由於戰事更加繁多,他也逐漸忽略這個問題了。
漢武帝的謀士徐樂也曾提醒漢武帝說,天下之患不在於瓦解而在於土崩,吳楚七國之亂好比瓦解,很快就平定下去了;而陳勝、吳廣起義好比土崩,終於把秦王朝推翻了。
徐樂已經認識到饑民與流民問題的嚴重性,並且預感到農民起義的威脅。
但是,這卻並未引起漢武帝的重視。
這次大範圍的農民起義的爆發也有其直接原因。
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李廣利率兵出征大宛,前後發兵十餘萬人,但卻屢遭不利,還兵敦煌;趙破奴率兩萬騎兵出征朔方,卻全軍覆沒;天漢二年(前99),李廣利又率三萬騎兵出酒泉,再遭匈奴包圍,兵員損失十之六七;李陵出擊匈奴,也遭敗降。
用兵大宛本來就征調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已使農民疲憊不堪;此役初罷,接著又用兵匈奴,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且連年征戰敗多勝少,民怨沸騰。
在舊有的饑民與流民問題基礎上,再加上這些新的情況,終於把新舊矛盾推向高潮,引發了農民的武裝起義。
漢武帝時期的農民起義,主要分散在關東地區,尤其在黃河上遊連年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農民的反抗鬥爭更加激烈。
比如東郡,“軍旅數發,年歲不熟,多盜賊”。
這裏是各種矛盾都比較集中的地區,農民起義也首先從這裏爆發。
當時任郎官的吾丘壽王奉詔出任東郡都尉,並身兼郡守之職。
但是,由於農民起義聲勢浩大,吾丘壽王束手無策,隻好改換人馬。
天漢二年(前99),與東郡相鄰的泰山、琅琊兩郡,又爆發了徐勃領導的農民起義。
起義軍在徐勃等人的率領下,利用當地險要的地勢同官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他們攻取城邑,截斷交通要道,控製了兩郡周圍廣大的地區,力量迅速壯大,以至於朝廷的官兵奉命前來鎮壓時,不敢直接同他們交鋒,隻得采取分部進攻、圍剿的辦法。
此外,在大江南北,還有數支農民起義軍同時舉行武裝起義。
如南陽郡(郡治今河南南陽),有梅免和百政領導的起義軍;在燕趙(今河北一帶),有堅盧和範主領導的起義軍;在楚(今湖北一帶),有段中和杜少領導的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