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任用趙過推行“代田法”(2 / 3)

雖然富民政策實施不久漢武帝就死去了,他未能再次看到西漢王朝國富民強,但後來的“昭宣中興”盛世也不無他的功勞。

漢武帝的在天之靈也可以稍稍得到寬慰了。

二、代田法及其推行

代田法是一種新的土地利用方法,《漢書·食貨誌》稱其為“古法”。

其實,它是由漢武帝時任搜粟都尉的趙過,綜合、總結前人和當世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而發明的。

代田法的推行,是漢武帝發展農業生產、實現富民目標的最具體、最有效的措施。

據《漢書·食貨誌》記載,漢時推廣的“代田法”,包括以下三方麵內容。

(一)代田法的具體方法。

概括地講,代田法是一種更為有效、充分的利用土地資源的耕作方法。

“代田”就是在把田地翻耕整平後,開挖出壟和圳(即溝),當時一畝田被劃分為三壟三圳。

漢武帝時已經通行二百四十步長、一步寬的麵積為一畝的進製,步的長短可能還是以秦的六尺為一步的製度。

這樣,在一畝地大小的麵積上,就分布著六個寬一尺、長二百四十步的壟和圳。

壟和圳相間排列,如下圖所示:

播種時,將種子播於圳中,幼苗就在圳裏生長,這樣,既可以減少幼苗葉麵遭風吹而蒸發水分,也可以減少圳中水分的蒸發,如此,幼苗就可以獲得充足的水分,健壯成長。

以後隨著幼苗的生長,則結合著中耕除草,逐步將壟上的土鋤下培植苗根,直到農作物完全長成,壟土則全部植於苗根。

農作物根深稈壯,不僅能夠吸收更多的養分,而且還能夠經受更大的風吹和幹旱,因此可以獲得豐收。

所謂“代”,就是壟和圳交替代換,亦即今年之壟,明年易為圳,而今年之圳明年則易為壟,這樣輪番使用地力,不必休閑卻可以起到休耕的效果和作用。

圳的耕法是用耦犁,即兩犁並耕,當時犁的寬度大約為漢尺五六寸寬,兩犁並耕的土壤正好一尺寬。

耕時隻耕圳而不耕壟,亦即隻耕土地總麵積的二分之一。

因此,代田法較之一般不開壟圳的“縵田”種植方法的好處,大致有以下幾點:首先,代田法在壟和圳之間交替種植農作物,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能夠保證地力恢複,不失為一種連年穩產、高產的耕作方法。

特別是在施肥不足的地方,可以使土地不至於因連年耕作而變得十分貧瘠。

其次,利用壟間土培苗,使作物根深稈壯,可以抵抗更大的風旱,而圳又可以保持更多的水分供幼苗生長需要。

這在北方風旱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地方所起到的作用更大。

其三,代田法每年隻耕種土地的一半,還可以大大節省勞動力,騰出的勞力就可以去耕種更多的代田。

所以,這種代田和傳統的縵田相比,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優勢,難怪《食貨誌》記其“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這種先進、科學的代田法,和西漢末年成帝時勝之所發明的“區種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漢時兩種新發明的土地使用方法。

代田法主要是通過大麵積的改進耕作技術而獲得增產,而區種法則更進一步要求在小麵積上的精耕細作而少耕種多收獲,走類似今天之園藝化道路。

但它們都體現了西漢農業生產發展所達到的較高水平,也反映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優良傳統。

(二)代田法使用過程中新農具的製作和發明。

一種新的土地耕作、利用方法的發明,必然會引起也要求新的農具的製作和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