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采納公孫弘建議,興建太學,不僅是我國曆史上有文獻記載的正式大學,而且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確切文字記載的由統一的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學。
他還“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是為郡國學。
在我國古帝王中,辦教育熱情之高,成績之大,漢武帝當數第一人。
他的一係列興教舉措,在中國和世界教育發展史上皆屬劃時代的大事,具有深遠的影響。
(五)禦匈奴,開邊拓疆漢武帝一生的業績中,武功占有極大的比例。
其中由他領導的抗禦匈奴的戰爭,有效地捍衛了漢帝國的安全,曆史意義不容否定。
由此而開辟的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對於加強世界範圍內的友好往來及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更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武帝主持的漢帝國,向南方、西南及東北方向的開邊拓疆,所取得的積極成果,直接鞏固發展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
(六)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漢武時代,水利工程的興修,史稱“不可勝言也”。
其主要成績,本書第五章第二節已作專門介紹。
水利建設,直接關係農業生產,對社會發展有益,也有利於交通運輸,是遺澤萬世的事業。
武帝對黃河水患的治理,也很值得稱道。
他親臨治河現場巡視,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河決”。
他作的《瓠子之歌》,表達了對治理水患的關切之情,在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
武帝晚年檢討以往的過失,與民休息,任用趙過推行代田法,“用力少而得穀多”,集中反映了他對農業的重視。
他命大司農專門召集工匠與有技術的人,製作新農具,讓各地派官員及三老、力田和種田能手學習使用新農具與新耕作技術,對推動農業生產的進步,都是大有益處的。
二、大功背後的大過
漢武帝的曆史功績雖然是很大的,但在大功的背後,卻也同時存在著大過。
試看《史記·孝武本紀》所記,差不多全是武帝迷信方士、敬祀鬼神一類的荒唐事體,便不難看出作者批評的意圖,這實際上也是暴露他的各種過失。
該《紀》的《索隱述讚》這樣寫道:
孝武纂極,四海承平。
誌尚奢麗,尤敬神明。
擅開八道,接通五域。
朝親五利,夕拜文成。
祭非祀典,巡乖卜征。
登高勒岱,望景傳聲。
迎年祀日,改曆定正。
疲耗中土,事彼邊兵。
日不暇給,人無聊生。
俯視嬴政,幾欲齊衡。
《述讚》緊緊圍繞《紀》文而發,所批評的武帝過失與《紀》基本相同,隻是其將武帝比作秦皇,旗幟更加鮮明。
以後的論者,多沿用此說,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漢紀十四》中評述說: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綜觀上述,可知古人對漢武帝過失的基本看法。
應該說,這些評論還不能說全無道理。
它為今天評判漢武帝的過失,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漢武帝作為中國曆史上雄才大略的帝王,其積極進取、奮力向上,是值得讚許的,但不少事他都做過了頭,因而使事物發生了轉化。
有些事,當時看起來,頗有積極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卻造成中國社會嚴重的詬病。
當然,出於時代的局限,他還搞了一些純屬無意義的荒唐之舉。
下麵,擬對其過失具體做些剖析——
(一)征伐過度,危及社會漢武之世,外事四夷,武功極盛。
其中一些征戰,不僅必要,而且具有積極的正義的性質。
對此,前文已經指出,並將之掛在了武帝曆史功績的賬上。
不過亦應看到,有些征戰卻純屬窮兵黷武之舉,像派李廣利伐大宛,便屬此例。
“自武帝初通西域,軍旅連出,師行三十二年,海內虛耗”。
過度的征戰,嚴重危及全社會。
宣帝朝任長信少府的夏侯勝在廷議為武帝立廟樂時曾講過如下的一席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