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解放軍進占大陳島

●我軍和敵人相距三海裏時,敵人發現受到解放軍魚雷快艇的火力攔截,邊射擊邊向外海逃竄。

●美國急忙從菲律賓、日本、香港等地,相繼調遣航空母艦馳往大陳島東南海麵遊弋,企圖幹涉中國內部事務。

●《聲明》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允許他人幹涉!”

● 解放軍進占大陳島重創敵“寶應”號炮艦

一江山島戰役結束後,大陳島的門戶便打開了,解放軍下一步就是如何攻占大陳島。

出於切斷大陳島與台灣間海上運輸交通的戰略考慮,華東海軍魚雷快艇第三十一大隊159、160艇和第四十一大隊175、178艇,奉命在頭門山島與東磯列島之間的五嶼棚處待機,準備偷襲國民黨的海軍艦船。

某日3時15分,高島的雷達站發現有兩個艦影遊出大陳島東口,並往台灣方向駛去。

一直待機的4艘魚雷快艇接到命令,在岸上雷達引導下快速出擊。

4時30分,快艇編隊在大陳島以東海麵發現緩慢航行的敵艦,前導為“永”字號掃雷艦,後續為“寶應”號炮艦。

“寶應”號是民國初年下水的老式護衛艦,海軍界習慣地稱之為“馬達炮艇”。這種老式軍艦也被派到前線執行長途運輸任務,真是令人費解。

解放軍的快艇在靠近敵艦的過程中,中隊指揮159艇和160艇攻擊“寶應”號,175、178艇協助進攻,準備重創敵人的艦隊。

和敵人相距3海裏時,敵人發現受到解放軍魚雷快艇的火力阻擊,便邊射擊邊向外海逃竄,試圖擺脫解放軍魚雷快艇的追擊。

解放軍的快艇編隊緊緊地跟在敵人艦艇的後麵,一直追到大陳島的東南外海。

高島雷達站監測此時距離目標超過30餘海裏,雷達失去了控製,快艇完全靠目視追蹤搜索敵人的艦艇。

4時47分,解放軍的快艇和敵艦隻相距60多米,159艇迅速占領有利陣位,快速發射魚雷兩枚,一枚擊中“寶應”號艦的尾部。

其他3艘快艇在20秒鍾內連續發射魚雷6枚,可惜卻沒有準確擊中目標,完成任務後就迅速返航了。

“寶應”號炮艦受到重創失去動力,在外海漂浮無援,用無線電發出求救信號。

在黎明前,救援船隻趕到,欲拖回台灣,因傷勢過重沉沒在大陳港內。

這次戰鬥,魚雷快艇從發現目標到向敵人發起突然進攻,然後快速撤離,前後隻用1小時30分,再次顯示了魚雷快艇作戰的特點。

利用夜幕掩護,在岸上雷達引導下高速接近敵艦,發射魚雷擊中目標後,能夠迅速撤回。

這一仗與擊沉“太平”、“洞庭”號戰鬥的區別在於,前兩次戰鬥都是在對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射魚雷,這次是敵人有所防備的情況下進攻的,隻是艦型短小,增加了魚雷攻擊的難度。

另外,前兩次戰鬥都是魚雷快艇對單艦發起攻擊,這次麵對的是在敵人雙艦編隊,對方互相支援的交叉火力網也增加了魚雷快艇攻擊的冒險性。

175、178艇為新式K-123型魚雷快艇,艇上裝有雷達,盡管這種雷達測距有限,受氣候和海情影響較大,但畢竟在武器裝備上前進了一步。

魚雷快艇自身可以在夜間航行時搜索目標,得到了一次實戰嚐試,並為以後海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兩艇主動配合,160艇攻擊目標,逼迫敵方顧此失彼,防不勝防,給159艇占領有利陣位創造了條件。

經驗證明,魚雷快艇攻擊有防備的目標,最好有主攻和助攻相配合,數艇協同作戰效果更佳。

從這個意義上說,魚雷快艇之間協同作戰獲得首次成功,作用和影響不亞於前兩次戰鬥。

當然,和所有的戰鬥一樣,成功背後也存在不足,更有許多經驗需要總結。

159艇首發命中後,“寶應”號當即失去機動,此時編隊尚有六枚魚雷沒有發射,完全具備擊沉“寶應”號的能力,然而結果卻沒有擊中目標,實在可惜。

尋找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各魚雷快艇之間發射魚雷的間隔時間太短了,未能占領最有利發射陣位便倉促發射魚雷。群起而攻之,放完魚雷又一窩蜂撤退,這不是應有的戰術。

各魚雷快艇之間混亂擁擠,159艇撤出戰鬥時正好從178艇發射魚雷的射程內通過,所幸沒被擊中。

綜上原因,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對這次勝利的宣傳力度不如前兩次。

但不管怎麼說,這一仗對和平解放大陳島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張愛萍指示準備解放大陳島

戰鬥結束第三天,張愛萍前往海門檢查艦艇情況時指示:

抓緊修複損壞艇船,準備再過一周迎接解放大陳的戰鬥任務。

一江山島戰役的目的很明確,這就是:

堅決攻占一江山,全殲守敵,並鞏固陣地,加強該島的防禦,為解放大陳島創造有利條件,為準備解放台灣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