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臨潼地下鬥爭(1 / 3)

從1940年起,陝西東部地區國民黨反動派為貫徹蔣介石發起的反共高潮,開始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很短的時間內,渭南、華縣、合陽、蒲城等縣100多名共產黨員被捕,中共蒲城中心縣委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東府其他縣的黨組織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省委迅速改變了策略,指示東府各地黨組織,立即堅決貫徹中共中央“蔭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精神,在險惡的環境中鞏固發展統一戰線,團結進步力量,爭取中間勢力,孤立打擊頑固勢力。

臨潼縣位於西安市東30公裏,是省城的東大門,有著特殊的地位。1936年冬,蔣介石正是在這裏坐鎮指揮“圍剿”陝北的紅軍,妄圖消滅共產黨。共產黨針鋒相對,分別在渭河南的馬額塬和渭河北的交口地區組建了由共產黨員王經邦和談國帆領導的武裝力量。在1940年的國民黨反共高潮中,中共陝西省委及時調整了鬥爭策略,暫時把這支武裝力量撤回邊區,把已暴露和可能暴露的黨員調回省委。劉邦顯就是在這種險惡的形勢下,接替前縣委書記董實豐任臨潼縣委書記的。

上任之前,省委書記歐陽欽和組織部長張德生單獨約見了劉邦顯,分析了嚴峻的形勢,布置了工作的三大要點,這就是:(1)爭取用一年左右時間,紮穩根基,長期隱蔽;(2)積蓄力量,擴大影響,如有可能,發展組織;(3)如果日寇攻破潼關,侵占關中,調研在臨潼及周圍地區開展抗日武裝鬥爭的可能性和方式、方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拿出具體意見。

1940年秋末初冬,劉邦顯肩負三大重任,由邊區潛入白區——臨潼。陪同他共同開展工作的是他新婚不久、更名為雷素蓮的雷存福。

一 紮穩根基巧妙隱蔽

要想紮穩根基,長期隱蔽,立足的地點,選擇的公開身份,就成為重中之重。臨潼縣是關中一個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大縣。全縣共18個鎮,渭河北邊12個鎮,因談國帆等同誌長期在那裏開展武裝鬥爭,鄰近陝甘寧邊區,鬥爭開展得一直較好。渭河南邊6個鎮,是西安的東大門,縣城就坐落在這裏,隴海鐵路、公路主幹道都從這裏穿過,黨的工作相對薄弱。而馬額塬是劉邦顯的家鄉,情況熟悉,又有一定的基礎和人際關係。所以,劉邦顯就選定了將馬額鎮作為地下縣委的所在地。馬額鎮在地理位置上,西邊過溪河連著臨潼縣城;東邊是鐵爐鎮;南麵接著驪山的東延脈南山,翻過山過灞河上塬就是秦嶺山區;北麵,下了塬就是零口鎮、隴海鐵路及渭河。這裏的位置適中,便於開展工作,有利於必要時多方聯係或撤退。

公開身份的選擇是未來既能長期隱蔽,又能利於開展黨的工作的關鍵。劉邦顯是臨潼人,而且在西安師範四年的學業就是為從事教育工作打的基礎,還曾因為學業優秀,臨潼縣的國民黨縣政府不但給發過獎學金,而且還曾派人敲鑼打鼓地把劉邦顯在學校得的獎狀送到他的家中,張榜公布,大肆宣揚。劉邦顯從西師畢業後,還曾在西安培華女子學校從事過學校的管理工作。因此,返鄉從事學校的管理教育工作,就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恰在這時,又了解到原馬額鎮小學的校長張仲毅即將升任為馬額鎮的鎮長,校長一職將成為空缺,張仲毅其人又極可能被我所用,這對劉邦顯迅速占領這個陣地,把縣委就紮在馬額小學形成了有利之機。

張仲毅在革命的高潮中曾經表現得十分革命,帶頭與國民黨縣教育局長麵對麵地進行鬥爭;革命轉入低潮後,仗著妻弟國民黨西安市黨部要員的掩護,才免遭殺害,但從此變得消極,離開了共產黨。張仲毅是共產黨員張軍的叔伯兄長,劉邦顯此前通過張軍認識張仲毅。

怎麼看待張仲毅,許多同誌認為張仲毅是蛻化變質分子,有可能對我黨造成極大的損害,即使不處決他,也應該避而遠之。劉邦顯經過細致的調查了解到,張脫黨後沒有出賣黨組織;對身為共產黨員的堂弟張軍還采取保護的態度;在當地作為士紳,為人還算正派;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名望。張仲毅的妻弟及連襟,雖都居國民黨地方政府要職,但都對共產黨采取和平共處的態度。劉邦顯認為,張仲毅脫黨不革命了,但不反對革命。我們的工作做得好的話他還會支持革命,也可能利用他的社會關係掩護革命。因此決定對張仲毅采取團結的方針,與之交朋友,爭取其對革命做點貢獻。

在地下黨和劉邦顯的努力下,張仲毅聘任劉邦顯任馬額小學的教務主任之職。聘任雷素蓮(即雷存福)為學校教員。劉邦顯上任前後,張仲毅大張旗鼓地宣傳說,他為馬額的教育事業聘了一個能人。劉邦顯上任不久,張仲毅調任馬額鎮鎮長、國民黨馬額書記長,劉邦顯升任馬額小學校校長。

在馬額有一個傳統,即曆任馬額鎮鎮長幾乎都是由馬額小學校長升任的,因之當時盛傳劉邦顯將是未來的馬額鎮鎮長。因此劉邦顯的實際權力遠遠超出了校長權力的範圍。

當臨潼地下縣委初步在馬額小學立足下來之後,就開始因地製宜、創造性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但在如何深入貫徹“蔭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上,縣委內部產生了分歧。一種觀點是:隻要利用小學校長和教員的身份搞好所擔任的公職,時刻提高警惕,並協調好與當地政府的關係,就可能站穩腳跟,隱蔽下來,逐漸得到發展。另一種觀點是:學校教員中就有國民黨黨網(特務),如教員趙樸光等,防不勝防,我們的正麵宣傳,遠遠抵不住他們的反麵宣傳,因之主張積極鬥爭,將這類人驅逐出學校。劉邦顯解釋說,不要忘記我們是在白區,這裏國民黨的勢力遠大於我們的力量,在這種形勢下,就要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要把人當人,謹防鬼搗鬼”的鬥爭策略;另一方麵又要相信,國統區絕大多數人都是好人,為好人做好事,好人就擁護你,壞人也不便使壞。這才便於我們站穩腳跟,發展組織,積蓄力量。劉邦顯深思熟慮製訂出的方案,得到大家的同意和支持,並一步一步地得到實施。

劉邦顯根據調查研究得出,陝西關中地區的人民,雖然最大的願望是填飽肚子,但這裏人民的傳統觀念是,通過培養自己的子女讀書,改變自己現狀。大家都看到,馬額鎮的這所中心小學,教室就幾間破房,教師的水平和教學質量都很落後。我們如果能改變這所學校的教學環境,就會贏得這裏最廣大人民的擁護。

首先,劉邦顯要求得到鎮長張仲毅的支持。他充分肯定了張仲毅在發展馬額中心小學的重大貢獻,並提出將馬額中心小學(隻有初級班的中心小學)升為完全小學,增設高級小學班級,得到張仲毅支持。國民黨教育局批下來新建校舍的經費遠遠不夠。劉邦顯說,現在陝西靠城鎮的地方,已有拆廟宇建學校的先例。馬額塬上幾乎村村有廟宇,村社(多個村的聯合社區)還有大的廟宇,隻要工作做好,給農民保留部分廟宇,拆廟所得建材是足夠興建小學用的。馬額塬上有一個村子叫澗底村,那裏的大廟被一個惡霸把持,人民十分憎恨。這個惡霸湊巧又與張仲毅有遠親關係,且害怕張仲毅。張給這個人打了招呼以後,劉邦顯親自帶領師生,順利地拆除了該廟,將所有材料運回學校。這件事在馬額塬上的震動和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