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擔任省扶貧顧問小組組長
劉邦顯從領導崗位上徹底退下來後,住進了醫院。幾十年的辛勤工作加上年事已高,肺上的病、氣管的病、心髒的病,胃腸的病,交替折磨著他。他躺在病床上,回顧著這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當想到胡耀邦與他的那次推心置腹地長談,他總感到似乎還可以為老百姓幹點什麼事,不能躺在醫院等著去見馬克思。恰這時,陝西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一個扶貧顧問小組,由多名離退休下來、情況熟悉的老同誌來當扶貧顧問,擬聘請劉邦顯任這個小組的組長。劉邦顯在醫院躺不住了,回到家中,也待不住了。幾十年來,他跑了陝西省近100個縣、市,至今還有三分之一處在缺吃少穿沒錢花的境地,應該盡快改變這些地區的貧困麵貌。
扶貧顧問小組組長劉邦顯上任了。他和部分同誌乘著一輛吉普車,開始了全方位的、全省範圍的調查了解,以新視角再次為百姓脫貧奔波。
當吉普車從西安出發,經藍田縣,從九間房進入秦嶺,走了近七個小時,才到達商縣縣城,這時劉邦顯仿佛第一次感到,才100多公裏的山路,怎麼這麼長的時間!這路也太跟不上要求了。晚上,他在招待所的房間中回憶著商洛的情況,熟悉的往事泛入他的腦中。商洛地區,他來過幾十次,他非常清楚,這是全省九個地、市最貧窮的。除洛南縣稍好點外,其餘的六個縣都是貧困縣。這裏既沒有什麼工業,糧食也不能自給;六山二水一分田,閉塞的交通狀況,製約了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教育、醫療經濟,也跟不上形勢的發展。情況明,決心大,還要方法對。該從哪兒下手呢?劉邦顯和他的同事們連續跑了多天,又聽到鄉、縣、地三級有關領導的看法,他最終得出了這樣幾點結論:要想富,先開路!路不修通,啥都弄不成。一個麵積近兩萬平方公裏的地區,怎麼能僅有一條從商南到藍田的瀝青公路,而且還是坑坑窪窪的呢?規劃中的西康鐵路也不能再拖了,這條鐵路恰恰能把商洛最窮的兩個縣——柞水和鎮安激活;多種經營是發展經濟的必由之路。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什麼不能把商洛的六山二水也想辦法搞得為發展經濟服務呢?劉邦顯想起在金花飯店當總經理的三兒子曾告訴他,歐美等國的老外最愛到自然山水中玩了,去過一次柞水溶洞,感到美得不得了,還給沿路的風光起了九曲十八景的名字。但是,就是路況太糟糕了。他逐漸產生這樣一個想法,用自然山水搞旅遊,是商洛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還是路,這是製約商洛經濟發展的瓶頸。
安康,劉邦顯和他的同事們也很熟悉。這裏的情況比商洛好一些。自然狀況確有相似之處。本可從商洛的鎮安縣直接到安康僅70公裏路,卻必須拐回西安,翻山越嶺,繞道200多公裏才能到達。冬季,大雪封山,那就更加困難了。西康鐵路早日修好,不僅是商洛人民的福,也是安康人民的福。交通問題解決了,這裏發展旅遊就更有條件了。
在商洛和安康,劉邦顯在與當地的負責人交談中,反複說,要他們給省上反映,必須改善現有的交通狀況,把公路加寬、修好,爭取盡快達到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爭取早日讓西康鐵路開工。同時,把旅遊開發提到議事議程上。回到省上,劉邦顯在給省政府的彙報中,強調了交通是陝南兩地的發展關鍵,建議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尤其是西康鐵路,早動工比晚動工好。
不久,這條當時以自籌為主的鐵路——西康鐵路,克服了種種的困難,終於提前開工了。今天,商州到西安,汽車行程僅需一個半小時;安康到西安,四個小時的火車。這兩個地區,經濟活躍,旅遊已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金絲峽、瀛湖等旅遊景點更成為名揚中外的名勝景區。兩地已漸成為西安800萬人民的後花園了。
在商洛和安康,讓劉邦顯感到最痛心的另一個感受是,這裏的老百姓日子太困苦了。走訪了不少的山民,穿著多是破衣爛衫,相當多的家庭竟然連十元現錢的儲備都沒有。文盲的比例之高,不敢想象,家境的淒慘,催人淚下。更令他感到內疚的是,一些這樣的家庭,竟然還是當年的紅二十五軍的先烈之家,或解放戰爭中李先念曾領導的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革命者的軍烈遺屬。劉邦顯再也坐不住了,這裏也是革命老區呀!他想到國家每年給陝北老區都有一定的救濟扶貧款,怎麼忘了這裏呢?劉邦顯決心將這裏的情況迅速上報省委,上報北京,盡快爭取到一定的資金,盡早改變現狀。他這樣想了,也這樣做了。他向中央扶貧辦負責人楊克、何載等人詳細地進行了彙報,這個彙報,在中央有關部門引起了相當大的震動。楊克等扶貧辦的領導寫了專題報告,親自走訪了李先念等當年在這兒戰鬥過的老同誌,首先得到他們的同情支持。劉邦顯還派省扶貧幹部李智龍長駐北京,隨同有關領導向王任重、田紀雲、陳俊生等國家領導人和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等部門反複彙報情況,終於得到國家支持,為陝西撥扶貧專款3000萬元,同時,把商洛山區作為老區,列入計劃綜合考慮。這3000萬元到陝後,省政府有人提出由省財政廳代管,劉邦顯堅決反對。提出:必須作為扶貧的專項基金,不得挪為他用。
劉邦顯和他的扶貧顧問組成員們又來到渭北旱原。無論是渭南地區的澄城、白水、合陽,還是鹹陽地區的北五縣——長武、彬縣、旬邑、淳化、永壽等縣,這個地區是十年九旱,多數列入貧困名單。在以往的“以糧為綱”的傳統經濟模式下,糧食產量低,人們吃不飽,還破壞了自然生態。如何讓這一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脫貧致富?如仍把目光死盯在糧食產量上,對這兒情況了如指掌的劉邦顯非常清楚,這是一條死胡同。他曾經數十次來過這裏,他想起在臨離休前,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經貿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出口的產品越來越多,淳化、旬邑等縣的蘋果市場越來越好,一定要在蘋果上大做文章。老的“秦冠”品種不行了,要引進新的品種。一個縣的產量不行,在整個渭北旱原上擴大種植麵積,甚至擴大到延安南部各縣,大有英雄用武之地。賣不了的蘋果還可以榨汁做成飲料嘛。順著這個思路,劉邦顯和幾個老顧問跑了各個縣,與每個縣的有關領導多次商量,又請了農科院和西北農學院的專家專門給有關縣領導和果農們上了課,講了培育優質品種“紅富士”蘋果的技術。劉邦顯和他負責的顧問組專門把這作為一個渭北旱原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向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彙報。省委、省政府為此專門聘請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有關蘋果培育專家來陝西考察。專家從土壤、日照等方麵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認為這裏的條件是蘋果生長的最優環境,適合大麵積栽培。很快,鹹陽地區、渭南地區、延安地區,黃陵、洛川、淳化、旬邑、白水等縣把蘋果作為本縣的經濟作物龍頭來抓,人均擁有果園一到七畝不等,迅速地使陝西的蘋果種植量成為全國第一位。渭北旱原也改變了以往光禿禿的景象,綠蔥蔥的成片果樹保護了生態環境,也減少了水土流失。今天,陝西的蘋果無論產量、出口量,還是質量,都已成為全國第一位。全球每六斤蘋果中,就有一斤是中國陝西出產的。
劉邦顯和他帶領的扶貧工作組來到榆林、延安。他們高興地看到,毛烏素沙漠被相對固定住了。延安周圍也可以看到一些綠裝。但是,糧樹還在爭地,幹旱的黃土山峁仍然是以禿為主;山坡中的山羊不時把幼小稀疏的小草連根拔起;糧食產量仍然很低。值得慶幸的是整個陝北發現了大麵積的優質煤,發現了豐富的石油,還發現了天然氣,隻要放寬政策,大力開發,搞多種綜合經營,經濟狀況會迅速好轉。可是,本來就成問題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是就更大了嗎?從宜川到黃龍,再到白水縣的考察調研中,劉邦顯一行突然感到黃龍縣整個被淹在鬱鬱蔥蔥的綠色之中。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公路兩旁不時有不知名的動物跑來跑去,所看到的莊稼地也長勢喜人。在與黃龍縣的負責人交談中,認為必須更加堅定地把綠化和植樹造林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全縣綠化麵積已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水土保持好,生態環境好,氣候相對周圍縣也好得多。糧食種植麵積雖不大,但穩產高產,自給有餘。這個縣的負責人還說,為什麼非要在水都存不住的禿山荒山坡上硬種糧呢?糧食長不好,水土還要大量流失。外邊來的人到我們縣一看,都說我們這兒根本不像是陝北黃土高原,好像是江南的山林。這次談話,使劉邦顯等一行人反複在腦子裏回味著這句話:為什麼非要在水都存不住的禿山荒坡上硬種糧呢?在給省委、省政府的彙報中,劉邦顯和他的幾個扶貧同事這樣建議說:黃龍縣麵積相當於鹹陽地區的一半,可綠化比鹹陽好得多,真像到了江南。糧食產量畝產平均也不比鹹陽少。如果整個陝北的榆林、延安和渭北的幾個縣在山坡溝畔也大量減少收成希望不大的糧食種植,封山育林,像黃龍縣那樣,那川道裏的糧食產量肯定大幅度的提高,山林成材,多種經營,上邊再能給一段時間相應的政策補助,何愁整個陝北、渭北不能脫貧致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