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參觀浙江省慈溪縣棉花生產情況的報告(1 / 3)

省委、省人委:

根據省委決定和省人委的安排,組織了關中主要產棉地區黨政負責同誌,以及農業科學方麵的負責同誌,植棉勞動模範等35人,從3月19日到23日,到慈溪縣參觀學習棉花生產先進經驗,然後以兩天多時間,到餘杭縣參觀了蠶桑,在杭州市參觀了絲綢廠(蠶桑問題另有報告)。學習方法主要是聽介紹,看材料,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輔之以田間察看和個別訪問。邊學邊議,找出差距,力求把這裏的先進經驗和陝西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把帶去的問題,一一得到回答。先後聽了省、縣、社、隊的五次報告,訪問了該縣的原種繁殖農場、滸西生產隊。聽了經驗介紹,看了田間表演,印象深刻,啟示很大。

慈溪縣位於杭州灣南岸,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在240天左右,是浙江省商品棉主要生產基地之一。棉田占全省棉田總麵積的39%,棉花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45%。全縣有9個區,75個公社,771個生產大隊,10090個生產隊,68萬多人,67萬畝耕地,除一個鹽區和一個稻區外,其餘7個區,64個公社,671個生產大隊,9306個生產隊,都是以棉為主,實行糧棉套作、間種綠肥。全縣的棉田約占總耕地麵積73%,而且將近70%集中在沿海一帶的36個公社。棉田這樣高度集中是少見的。

慈溪縣種植棉花,雖然有它的有利條件,但也有不利因素。在一般情況下,五六月間多梅雨,七八月間常幹旱,且有台風侵襲,九月份又多秋雨。解放初期棉花年均畝產隻有28斤。在黨的領導下,經過一連串的艱苦奮鬥,棉花產量不斷上升。三年恢複時期,平均畝產45斤,“一五”期間平均畝產67斤,“二五”期間平均畝產96斤,1963年全縣平均畝產高達108斤,是全國的一麵高產紅旗。他們這種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植棉先進經驗,給了我們一個極為深刻的印象,大大激勵了我們奮發有為的誌氣和增產棉花的信念。

從全省來看,1963年的棉花平均畝產達93斤,突破百斤皮棉關的有三個縣,另外兩個是上虞和餘杭,所種棉田麵積都小於慈溪。這裏的棉花其所以能夠奪得高產,據我們在慈溪縣的參觀和訪問,體會最深刻的有以下幾條:

一、大抓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狠抓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使幹部和群眾樹立全局觀點,堅定社會主義方向,正確地解決了自由種植與國家計劃、自由買賣與國家收購、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矛盾。他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點是:

(一)思想政治工作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把思想工作滲透到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去。根據生產和棉農的思想情況,運用活人活事,每年大抓三次。冬春兩季抓留足、種好,夏秋兩季抓管好、收好,最後一次抓賣好。例如1963年夾塘公社春糧因災減產,群眾說:“吃飯要自打主意了”,不願多種棉花,放鬆了苗期管理。公社黨委,一方麵大講有利形勢,及時提出“春糧減、棉花翻”的號召,同群眾一起編造了全年試算方案;一方麵組織黨員、幹部和貧下中農開展能不能戰勝困難的大討論,隨之安定了人心,克服了消極畏難情緒,掀起了種足、保苗的生產熱潮。爭得了棉花大豐收。

(二)運用回憶對比算細賬的方法,進行群眾自我教育,他們對這種方法運用的熟練自如,正如有的同誌說:“他們是靠回憶對比起家的。”1963年,根據群眾要少種綠肥,多種春糧的思想,組織黨員、幹部和社員群眾算了三筆賬:一算多種棉花對國家的貢獻賬;二算國家對棉區棉農的支援賬;三算增產棉花對社員的好處賬。通過算經濟賬和政治賬,使幹部和群眾認識到多產棉花不僅是棉農應盡的義務,而且是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當棉花豐收以後,一些基層幹部和社員又產生多留多用和黑市出售棉花的思想。他們又進行了“三想、三比”的教育,即想建設社會主義、支援世界革命的需要,比解放前後糧棉比價情況;想稻區、鹽區和工人階級的支援,比棉區和非棉區群眾所得和穿衣情況;想棉農吃穿有保證,收入不斷增多,比過去,看將來,一年更比一年好。大大激發了群眾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覺悟,踴躍交售棉花,在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超額29萬斤完成了國家計劃。

(三)把對基層幹部的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他們說:“隻要有好的幹部,就會有好的社員。”在反複實踐中,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對幹部的教育,一方麵是每年召開三次到四次幹部會議,通過總結工作,談思想、講政策,講任務、講方法,使幹部在領導生產中,堅持政治掛帥,以身作則;再一方麵是隨時掌握思想狀況,針對不同思想特點,進行正麵教育,或通過回憶對比,啟發階級覺悟,加強責任感。同時,他們還特別強調基層幹部的穩定提高,培養好的幹部班子。因此,這裏絕大多數幹部,既有比較豐富的領導經驗和生產實踐經驗,又能保持旺盛的革命幹勁。

二、大抓方針政策。他們把思想工作和經濟政策結合得很好,根據中央的方針政策,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做了若幹具體規定,用經濟政策調動了棉農的積極性,大大促進了棉花生產。從全省看,堅決貫徹執行了“以糧為綱,糧棉並舉,全麵安排”的方針,但是,根據慈溪縣棉田占總耕地麵積70%以上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以棉為主,棉糧並舉,全麵發展”的方針。在保證種足、種好棉花的同時,抓好糧食生產,做到糧棉互相促進。根據幾年來的實踐經驗,這樣做的好處是:棉區集中,領導重視,群眾關心,可以保證棉花生產計劃的完成,為國家提供更多的商品棉,同時也提高了糧食的單位麵積產量。

為了保證棉田麵積和產量,實行了“糧棉掛鉤”,“硬碰硬”的辦法。即在糧、棉、油大包幹的基礎上,集中產棉區,群眾口糧達不到規定標準的(全年平均每人400斤),由國家負責供應,糧食產量超過計劃指標的,也不減少供應數量。但對計劃內棉田麵積少種一畝,就要增加一畝糧食征購任務,或者按照統銷標準扣除供應指標。這樣,既保證了棉花生產任務,又調動了棉農增產糧食的積極性。

為了鼓勵棉區多產多售棉花,還實行了超售獎勵政策。凡是完成向國家交售棉花計劃的社、隊,每超售皮棉100斤,就獎售給大米50斤。在正常情況下完不成交售計劃的,要檢查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同時也要適當降低社員的留棉標準。從這裏的情況看,近幾年來,除特大自然災害以外,完不成生產計劃和交售任務的社、隊是極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