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要兩個文明一起抓(1 / 3)

耀縣地處關中渭北旱塬南緣,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貧困縣之一。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特別是1994年以來,中宣部把耀縣定為蹲點的扶貧縣後,先後派出幹部具體幫助開展扶貧攻堅工作,以後又有陝西省和銅川市的41個單位派出68名幹部進駐耀縣26個貧困村,在耀縣26萬人民和全體幹部一致努力拚搏之下,終於在1997年全省第一批越過了貧困線。1986年,國務院確定耀縣為全國重點貧困縣時,全縣有貧困戶17007戶、85635人,到1997年,經省、市聯合驗收組實地查驗,貧困人口人均占有糧食及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62公斤和750元以上,超過了350公斤和600元的基本標準;人均基本農田麵積,解決人畜飲水、行政村通電、貧困戶掌握實用技術、計劃生育及貧困村班子情況等八項驗收標準總積分達111.6分,超過85分的越線標準,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扶貧攻堅先進縣”。1998年,經銅川市扶貧辦抽查驗收,剩餘貧困人口又有7100人的人均占有糧食及人均純收入達到“雙七百”標準,越過了溫飽線;已超過貧困線的鞏固提高對象4148人,人均占有糧食及人均純收入達到了“雙八百”標準;驗收內容總積分達107.1分,達到市上的鞏固提高標準。全縣自從1986年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到1998年底,共解決了80000人的溫飽問題,現在在貧困線以下的5000多人,多數是社會救濟對象,與此同時,耀縣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很大成績。鄧小平理論不斷深入廣大,黨員、幹部和一部分積極分子的頭腦,農民科技素質大幅度提高,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地方病基本得到了控製,全縣上下人心思進、人心思改、人心思富,加快發展、時不待我的緊迫感、使命感空前強烈,抓經濟、促發展的巨大合力日益形成。所以,在1996年,耀縣被省、市授予“精神文明先進縣”的榮譽稱號。與精神文明建設密切聯係的雙擁工作,耀縣的成績也是顯著的,曾經兩次榮獲“雙擁模範縣”的光榮稱號。耀縣在扶貧攻堅中取得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勝利和雙豐收。他們是怎樣取得這些成績?據我們這次調查了解,有以下一些主要經驗:

一、始終有一個“兩手抓”的正確的指導思想。

縣委領導班子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牢記鄧小平教導:“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他們認識到兩個文明建設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認為在貧困地區的扶貧攻堅,就是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的一個艱巨複雜的巨大的係統工程,不僅要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而且同時要扶誌,要治愚,努力提高群眾和幹部的思想、科技、教育和文化水平,這兩個文明建設如同人的兩隻手和兩條腿一樣,是密切聯係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缺了哪一個都不行。中宣部在扶貧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中明確提出:把扶貧工作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著力提高人的素質。縣委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狠抓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具體化為全縣幹部和群眾都看得見摸得著的精神文明建設“八大工程”(如用鄧小平理論武裝頭腦的學習工程;加強科技、教育和文化建設工程;以創佳評差為重點,注重文明形象建設工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倡導和宣傳新人新風工程;以創建文明縣為目標,實施“耀州新貌”工程等),使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方法和措施得力,基本上克服了在一些幹部中存在的那種“硬任務(物質文明建設)爭著幹,軟任務(精神文明建設)繞著轉”的錯誤傾向,使黨中央確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都要硬”的正確方針落到了實處,變成了切切實實的行動。

二、緊抓一個中心——直接解決貧困農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並為逐步奔向小康目標過渡。

在1986年國務院確定耀縣為全國的重點貧困縣時,耀縣的貧困人口占全縣人口總數的43.7%;1994年國務院再次確定耀縣為全國重點貧困縣時,耀縣的貧困人口下降到全縣人口總數的17%,但是耀縣縣委和縣政府並沒有為這種簡單的多數和少數的數字所迷惑,而是清醒地看到,全縣的貧困人口不論占多大比重,都應當作為重點,首先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這是社會主義要共同富裕的起碼要求,也是全麵發展全縣經濟的要求。他們還看到全縣那部分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的農民群眾的溫飽水平也是很低的,經不起天災人禍和其他重大事故。以扶貧攻堅為中心,必然會全麵帶動和加強農村工作,使全體農民群眾受益,使全縣的經濟發展受益。耀縣的原煤、石灰石等自然資源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所以以原煤和石灰石為主的工業基礎比較好,原煤年產量150萬噸,水泥年產量55萬噸。1998年工農業總產值8.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6億元,占80%,農業總產值1.6億元,占20%。耀縣縣委和縣政府的可貴之處是沒有因為工業的發展而忽視農業的落後,沒有因為城鎮的發展而忽視農村的落後,認為70%以上的人口還居住在農村,農業這個基礎不穩固,工業就不可能更大更好的發展,所以縣委和縣政府的主要精力,仍然要抓農村,抓扶貧攻堅。

為把以上這些正確思想落到實處,耀縣實行了“三製”:一是實行黨政一把手扶貧工作責任製。縣、鄉、村層層簽訂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責任狀,壓實擔子,強化領導。二是實行一票否決製。縣委、縣政府把扶貧攻堅列為年終考核的主要內容。對於無正當原因完不成任務的鄉(鎮),扣發單位所有人員的兩個月工資,連續兩年工作無起色的鄉(鎮),主要領導就地免職,不得易地安置。三是實行部門與所包鄉(鎮)連帶責任製。年終同考核,同獎懲。

耀縣總結了過去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扶體(經濟實體)不扶戶,扶企不扶村”的問題,提出了“真扶貧、扶真貧”,扶貧要直接到村到戶,要把貧困人口是否真正擺脫了貧困,作為檢驗是否完成了扶貧攻堅任務的主要標準。所以,他們調整了扶貧資金投資方向,著力把資金投向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麵。1984-1986年扶貧貸款3755萬元,用於加工業的占78.8%,用於種養業的隻占21.1%;1997-1998年扶貧貸款2288萬元,用於加工業的隻占28%,用於種養業的占了72%。省、市扶貧辦於1996年在耀縣進行了扶貧到戶的試點和推廣工作,向貧困戶直接發放小額貸款,使貧困戶,戶戶有發展項目,有發展資金,較好較快地解決了溫飽問題。

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是扶貧攻堅中物質文明建設的主要標誌。到1998年底,耀縣基本農田麵積達到31.74萬畝。人均1.67畝,這是解決糧食問題和開展多種經營的基本條件,也是解決溫飽並逐步向小康過渡的基礎。全縣修建的引水工程,解決了19萬人,2.74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全縣實現了村村通電,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沙石路。並且開通了5000門程控電話,實現了農村電話自動化,縣城廣電傳輸光纜化。